成语的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15-05-16 09:46:50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字: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成语的历史由来及特征 1

(一)成语的历史由来 1

(二)成语的特征 1

成语文化初探 1

(一)成语的独特审美特性 1

(二)成语包罗万象的百科性 1

成语的文化意蕴 1

(一)精神文化 1

(二)物质文化 1

(三)制度文化 1

参考文献 1


内容摘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近几年汉语言研究的热门问题,成语作为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对于成语的文化内涵的研究也是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研究,成语中所表达的内容及其文化都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是对中国文化最为直观简洁的描述。此外,研究成语的文化内涵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成语的起源、成语的文化特征及成语的文化意蕴三部分出发,通过举例分析阐述成语的文化内涵。

关键字:成语 文化内涵 汉语言 结构

Abstract: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a hot issue in recent years. The idio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language. It is the carrier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idiom is inseparable and closely related to Chinese culture. So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idiom is equal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as expressed in the contents of idioms and culture is experiencing a long-term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d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s the most intuitive and concise description. In addition, th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idiom Chinese language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his paper from the origin of cultural implication idiom, idiom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parts of the idiom of view, the analysis set forth by way of example idiom cultural connotations.

Key Words: Idiom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Chinese language Structure


引言

谈及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语言,语言即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语言的出现首先是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载体,当然也包括文化信息。因此可以说,语言和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的传播也离不开语言。汉语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至今,成语已经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语是一种汉语词汇,它是随着汉语的发展而产生并且发展至今的。成语中所蕴含的思想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中所提炼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髓。

成语作为一种习语,是汉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成语的产生将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而且需要经历历史的发展不断沉积,最后存活下来。因此可以说成语是“活”的历史,成语的文化内涵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知成语背后的历史因素以及其所代表的时代特色。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以及研究汉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成语具有特定的结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文化的发展使得语言的负载越来越大,然成语却能用少量的字表述一个比较完整的内容,因此研究成语的文化内涵对于汉语语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成语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息息相关。那么,对于成语的文化内涵的研究从某些方面讲也是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研究,成语中所表达的内容及其文化都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是对中国文化最为直观简洁的描述。如“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等等,这都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完美的契合,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文从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成语的文化内涵惊醒阐述,第一部分阐明成语的历史由来及其文化背景;第二部分从成语结构特性以及其包罗万象的百科特性两种特性方面入手,阐述成语的文化内涵,当然,这一部分与第三部分一样是文章的重点;第三部分作为文章的核心内容将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对成语的文化内涵举例剖析。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文章中有些问题并没有深入阐述,望各位老师指导。

一.成语的历史由来及特征

成语是汉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定性的词组或短语,不能随意更换,有着固定的形式结构以及特定的说法,表达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绝大多数的成语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且传承下来的,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历史故事或者典故。因此成语的形成可以说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因素。一般,我们把成语的特征概括为三点,即有固定的结构,有完整的意义以及有着多样的语法结构。

(一)成语的历史由来

大部分的成语都是从书面中产生的,有着固定的形式结构,成语中的每个字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改,表达上更加言简意赅,形象生动。一般而言成语都是四字结构,当然,也有三字、五字、六子以及七字结构的,如安乐窝、不倒翁、八九不离十、千里送鹅毛、一山不容二虎、天机不可泄露、清官难断家务事、画虎不成反类犬等等。成语的形成大多数可以找到其出处,如:

“行尸走肉”出自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金蝉脱壳”出自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金玉满堂”出自《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兵临城下”出自《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偷天换日”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且说尹子崇自从做了这一番偷天换日的大事业,等到银子到手,便把原有的股东一齐写信去招呼。;“万箭穿心”出自《野叟曝言》第七回:[璇姑]再听到哥子末后一段说话,真如万箭穿心,竟放声大哭起来。;“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棋逢对手”出自《晋书·谢安传》: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杜荀鹤《观棋》诗:有时逢敌手,对局到深更。;“空城计”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忘年交”出自《南史·何逊传》:逊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言以蔽之”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流言止于智者”出自《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士可杀不可辱”出自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宋·欧阳修《醉瓮亭记》: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近水楼台先得月”出自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等等

总得说来,成语主要有五种来源,一是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八仙过海、嫦娥奔月;二是寓言故事,如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掩耳盗铃;三是历史故事,如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指鹿为马;四是文人作品,如万紫千红、悲欢离合、山重水复;五是外来文化,如象牙之塔、天方夜谭、醍醐灌顶。

从成语的来源中可以看出,成语是文化积淀发展而成的,有着一定的文化内涵以及历史意义,对于汉语言的发展与丰富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成语的特征

成语的特点可以简要的概括为三点,即固定的结构、完整的意义以及多样的语法功能。以下就这三种特征分别作简要介绍。

1 固定的结构

成语一般都有着固定的结构,不仅成语中每个字是固定的,而且其顺序也是固定的,不能更改的。如“刻舟求剑”不能改成“刻船求剑”或者“刻舟求刀”,即使最后所表达的意思没有发生变化,成语中的每个字也是不能随意变更的。再比如“行尸走肉”不能改为“走肉形尸”,“国色天香”不能改为“天香国色”,这也就是说成语中每个词组的顺序是不能相互转换顺序的,即使转换之后对于理解成语的意思不会造成误解或者说读起来依旧不会拗口。因此可以说成语具有固定的结构,这是成语的第一个特征。

2 完整的意义

成语具有完整的意义,它的意思并非是简单的字面理解,而是有着一定的寓意。如“郑人买履”从字面上理解仅仅是讲郑国人买鞋,然而郑人买履真正的意思是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守株待兔”从字面意思理解是说守着树桩等待兔子,然其真实的意思是讽刺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也指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鹤立鸡群”从字面理解是指一只鹤在鸡群中,实则是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3 多样的语法功能

成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或者短语,因此可以在语句中充当不同的成分,由于每个成语的意思即内容不同,成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也自然不同,每个成语由于自身的词义和词性不同,因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有的只能做谓语,有的只能做修饰语,有的能带宾语,有的则不能。这里就不再举例赘述了。

成语文化初探

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从深层次讲,它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审美标准。成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可以说,成语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成语中有着独特的审美特性以及包罗万象的百科性。

(一)成语的独特审美特性

成语有着独特的审美特性,不仅在结构上紧密连接,而且在色彩搭配上也形成鲜明对比,如最为常见的黑白搭配、黄紫搭配、红绿搭配。除此之外,成语还能形象的描述人物以及非常简洁的引用经典故事,如完璧归赵、破釜沉舟。

1.结构上紧密连接

成语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且发展至今的,结构上具有固定性,在成语中每个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顺序也是不能随意更换的。因此说成语在结构上紧密连接。紧密的结构中可以体现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以及美学标准。成语按字数可以分为四字成语以及非四字成语,常见的成语一般都是四字结构,且四字结构的成语在所有成语中占绝大多数。四字成语能够成为所有成语中的主流结构,主要是因为四字成语不论是在视觉、听觉以及形式上,都比较符合中华民族审美标准。当然,这与汉语的发音以及传统文言文格式也是密不可分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仅提出了阴阳两极这两种对立的观点,而且还在数字中总结出“奇”、“偶”的概念。奇数与偶数相互变换就产生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品味汉语成语不能发现,在汉语成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由奇偶交替使用组成的。当然,在这类成语中,无论奇数还是偶数都已经不仅仅代表具体的数字,反而更趋近于一个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又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及文化传统。

2.色彩搭配上形成鲜明对比

色彩词在语言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而且给人以一种独特的感觉。在成语中,我们常常能够看见色彩的搭配,这种搭配赋予成语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成语的色彩搭配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美学特征。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黑、白、红、绿、黄、紫最为常见,且组成了三对比较常见的搭配,即黑白、红绿、黄紫。

黑白搭配的成语如判若黑白、颠倒黑白,黑与白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从色彩理论来讲,黑色和白色是对比效果最为明显的两种颜色。从认知层面来讲,黑白代表了事物的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而且界限分明,没有交叉,这也符合我国传统哲学对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黄紫搭配的成语如怀金垂紫、姚黄魏紫。在中国古代,黄色代表帝王,紫色代表大臣。黄紫搭配即给人以美感,又给人一种高高再上,贵不可言的感受,而且从更深层面讲,黄紫搭配还有特别的象征意义。最后再讲红绿搭配,红绿搭配的成语如桃红柳绿、红男绿女。红绿搭配即是一种对比,也是一种相互衬托,如红花绿叶,二者无论缺失了哪者,都会失去原有的风光。在红绿搭配的成语中,并没有黑白、黄紫搭配成语中的历史文化,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3.人物描写及叙述形象生动

成语能够形象的描述人物以及生动的叙述事件,在日常写作中,人们为了能够更为清楚的描述某一个人或者事情,往往会借助于成语。这不仅仅是为了彰显文采以及成语本身的文化内涵,更在于成语能够更为形象的用简洁的词组描述一件完整的事情或者一个活灵活现的人。如我们可以用“满腹经纶”来说明某人极有才干和智谋;用“守株待兔”来描述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或者是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的;用“一诺千金”描述一个人说话算数,极有信用。还有一表人才、相貌堂堂的外貌描写;有动如脱兔、风驰电掣的动作描写; 目不转睛、眉飞色舞的神态描写;心急如焚、六神无主的神态描写等等,举不胜数。

4.简洁的经典故事引用

前面我们讲过,成语大多数都是由来源可以追溯的。不仅有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和历史故事,而且还有外来文化以及文人作品。如“女娲补天”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八仙过海”出自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法强,端的万古名扬。;“坐井观天”出自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夜郎自大”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悲欢离合”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阳缺,此事古难全。;“天方夜谭”出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正因为成语都可以找到其出处,其语言风格保留了书面语言风格典雅、简洁的特征,保留了原有的语法结构,这与歇后语、俚语、习语都有所不同。

(二)成语包罗万象的百科性

我们知道,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可以这么说,成语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及文化,是一本关于中华民族的百科全书。汉语成语作为一种中华民族文化而传承,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标准和思维逻辑。汉语成语中不仅能够了解中华民族的天文历法、宗教信仰、历史积淀以及科技文学、饮食起居。还能了解中华民族的政治、道德、礼乐、服饰等等。因此说汉语成语有着包罗万象的百科性。

成语中有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的教学理念,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耻下问、温故知新;有充满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经典名言,如:见贤思齐、淡泊名利、塞翁失马、贫贱不能移、当局者迷;有表述丰富多彩生活方式的,如:躬耕乐道、解甲归田、乐不思蜀、花好月圆、世外桃源;有充当精神财富的励志语,如:凿壁借光、程门立雪、持之以恒、悬梁刺股;还有文化内容的浓缩语,如:锦衣玉食、雕栏玉砌、碧瓦朱甍、高亭大榭、荆钗布裙、芒鞋竹杖。

成语的文化意蕴

汉语成语是中华民族经历了5000年文明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成语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不可分割。这一部分,笔者拟从三个方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对成语的文化内涵进行阐述,下面依次说明:

(一)精神文化

汉语成语体现着中国的精神文化,本节主要从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两方面来阐述汉语成语与中国精神文化的内在联系。

1.成语中的教育理念

  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追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无数的教育家以及他们所留给我们的优秀的教育理念,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在这些伟大的教育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孔子。孔子留给我们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出自《论语》,如:“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等等。中国古代教育家将教育与治国联系起来,对于学生自身的修养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修养自身奉行道义的“立身行道”;认识过错诚心向善的“改过迁善”;等等。中国古代教育家所提出的这些优秀的教育理念,有着深刻的辩证意义,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2.成语中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简单说来就是真、善、美德统一,其中以“善”为核心。中华民族的很多传统美德能够得以传承,离不开汉语成语。很多传统美德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其归宿。如冬温夏凊、兄友弟恭的孝道;尊师重道、师恩如山的尊师精神;海纳百川、以德报怨的宽容精神;谦而不虐、乐善好施的礼仪;仁者爱人、仁至义尽的任人精神;一诺千金、言出必行的信义;义薄云天、大义凛然的道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气节;手不释卷、孜孜不倦的勤学精神;因陋就简、克勤克俭的节俭精神;立身行道、改过迁善的修身准则;铁杵磨针、破釜沉舟的志气。这些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孝道、尊师、宽容、礼仪、仁人、信义、道义、立身、勤俭节约、勤学、志气。这些都是在5000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以及兴旺发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是比较抽象的,它不像物质文化一样的直观。物质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积累而成的。可以这么说,精神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而物质文化的层次相对而言则比较浅,只要用心去看,自然会一目了然,可以称之为表层文化。物质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山川河流、饮食起居、建筑园林、服饰器物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所固有的,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人民的物质生活。如描写山川河流的成语有楚河汉界、泾渭分明、巴山蜀水等,由于本民族人民对于自然地理的了解,因此很容易听出来成语的意思,然而,外族人却很难听出弦外之音。山珍海味、三牲五鼎、安居乐业等,这些成语能够反映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及对于物质的渴望。雕栏玉砌、碧瓦朱甍、高亭大榭等,这些都能够准确的反映封建社会的贵族的一种生活状况,是物质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如茶饭不思、粗茶淡饭,很多成语中可以看到茶饭共存,这直观的说明了我国的茶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对中国茶文化发展成果的见证。在服饰上有锦衣玉食、凤冠霞帔、荆钗布裙、芒鞋竹杖等,这些成语描绘了封建等级制度下权贵乃至帝王的生活水平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差距,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再现。

(三)制度文化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汉民族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宫廷及民间交往中的礼仪制度和习俗、官制、外交制度、家庭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兵制、教育科举制度、法律制度、丧葬制度、典籍制度、天文历法制度等等。以及民间的一些风俗、迷信、禁忌等。以下择要举例说明。

折冲尊俎,原意是指在会盟谈判席上制人取胜。尊俎,指古代的酒器和放肉的祭器,它们是谈判中必备的物品,这是外交谈判制度的折射。歃血为盟是古代诸侯订立盟约时的一种仪式,即用手指蘸着牲畜的血涂于口旁,以表示信守誓约,这是一种庄重的仪式。束帛加璧,指用帛五匹再加上璧玉作为礼物,这是古代聘请或探问时奉送对方的最贵重的物品。三跪九叩指的是臣民对帝王所行的最隆重的宫廷礼节。尊卑有序夫贵妻荣光宗耀祖这类成语是宗法制度的直接表现。父慈子孝承欢膝下兄友弟恭扇枕温席等成语是对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关系的描绘,这种亲密关系正是汉人所十分看重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维护家庭秩序的基础,因而也是制度的体现。由于汉民族家庭关系中的核心是男子,所以在表现制度的成语中,必然以夫唱妇随为主基调。与此同时,汉文化也注重婚姻的持久稳定与美满幸福。因此,也产生了不少像伉俪情深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故剑情深白头偕老比翼双飞鸾凤和鸣这样的成语。十恶不赦朋坐族诛明正典刑五马分尸法外施仁等是古代法律制度的记录。汉文化十分重视教育与科举制度,强调人只有尊师重道发愤忘食地学习,才能金榜题名学而优则仕。因此不少成语描写人们刻苦求学,如程门立雪焚膏继晷皓首穷经黄卷青灯凿壁偷光磨穿铁砚囊莹映雪”“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等。不少成语是教与学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作为学生,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为教师,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同时还要为人师表,注重言传身教,这样才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李大农.成语与中国文化[J].南开学报,1994年第6.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7161.

[3].朱淑嫒.论语成语的文化透视[J].集宁师专学报 200830 (1)33—36.

[4].梅萌.汉语成语大全 [M].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7

[5].宁皖平.论成语的文化意蕴[J].科社与经济信息,2002年第1.

[6].邓晓峰 .汉语成语的产生来源及其英译法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5(33).

[7].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2003.

[8].史式. 汉语成语研究,1979.

[9].黄秋实.简谈成语的分类[J].科技创新导报,2013(4).

[10].梁有光,汉语生肖成语的文化内涵探讨[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4(3).

[11].韩省之.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K.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9.

成语的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