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发布时间:2023-12-23 19:16:19


端午节节日由来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 江自尽殉国,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 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 “按五月五日竞 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邯郸淳曹娥碑云,五 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 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 子,则有当地的记载: “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早在屈原与伍子胥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都 有驱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测,端午节源于对恶日(即农历五月,因仲夏 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另外一种说法,学者闻一多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 ——竞渡和吃 粽子,都和龙有关(见闻一多《神话与诗》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涛神祭 图腾的习俗。相传古代中国南方吴越人(今江浙一带)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 树叶或装在竹筒中,投到江里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 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1939 年,抗日战争烽火正燃之际,重庆文艺界抗敌协会为纪念爱国诗人屈
原,于是议定每年端午节屈原逝世之日为诗人节。
端午节习俗
人们在端午节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有些地区会以菖蒲、艾叶、榴 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殷尧藩《端午日》诗云: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梅 尧臣在《端午晚得菖蒲》诗云: “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我焉能免俗,三揖 向尊壶。 ”喝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1/ 4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 屈原。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现在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 八门的变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
中国南方地区端午节习俗保存较完善,也较北方地区气氛浓厚,各地纷纷 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龙舟活动,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虽然不一定代表纪念 屈原的意义,但这种习俗一直保留着。家人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 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
古说: “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 。” 子、

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
布,拴五色丝线
有些人会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窗上,或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 又有午时立蛋之俗,传说中如在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到
在江南地带,家家都悬钟馗像,钟馗捉鬼,用以镇宅驱邪。端午节是一个 潮湿酷热的季节,这时百种毒虫开始滋生,也依照汉方的角度,吃雄黄酒来避 疫病。
闽南俗谚有: “未食五月粽,破裘不愿放 ”,形容过了端午节才进入夏季的 热,才正式将大衣收起,进入夏季。
在部分晋语地区盛行吃馏米,馏米即黄米(黍)蒸制的米饭。在贵州地区 盛行游百病。这一传统民俗现已基本绝迹。
在台湾,端午赛龙舟是年度大事,早从在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便有龙舟 竞渡,古 “斗船 ”;当时台湾府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 赛,发展至今,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当天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 赛,固有 “五月锣鼓响半天,阮卜看龙船行河边! ”的典故。从农历五月初一开 始,便在道士引领下,划龙舟、打龙鼓至水边 “请水神 ”,再决定炉主、头家、 龙船会;端午当日,选手必须先祭拜龙船,将香火插在船上。竞赛结束后,待
到农历五月十日 “送水神 ”,在恭收龙船,期待来年再战,知名的龙舟赛会场有 新北市碧潭、宜兰冬山河、彰化鹿港吉安水道、台南运河与高雄爱河等。
2/ 4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