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393796

《梦游天姥吟留别》基础知识及训练
一、关于作者
李白(70l——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公元701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李白约在二十五、二十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同游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参加了率师由江陵东下的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永王想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结果被肃宗派兵消灭。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狱,不久流放夜郎。后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讨伐安史叛军,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李白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他被称为诗仙,现存九百多首诗,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二、关于背景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李白经友人吴筠、贺知章的推荐被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由于当时的封建统治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李白最后看清留在唐玄宗身边,不过是一个词臣,帮他解闷散心,要想政治上有所作为是不可能的。到了第二年春天,就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辞官还家。唐玄宗顺水推舟批准了他的要求,为了表示他爱才,还赐给李白一笔钱,送他回家。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他与杜甫等分别,准备南下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
三、探讨的问题
l、此诗第一段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以虚衬实,突出天姥山的可睹;以五岳、赤城、天台来衬托天姥山的雄伟高大,写出了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是入梦之由。
2、在梦境中,哪些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等词表现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3、作者描绘的梦境里表现出的心情与他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联系?
参考:作者在梦境中,表现了一个自由、快乐的神仙世界,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借梦境表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对现实感到失望的思想情感。
4、如何理解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水流水这句话?
参考:流露出逃避现实的态度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是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5、如何理解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句话?参考:是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道别,表示自己会纵情山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6、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参考:就这首诗来说,主体是写梦游的经历,而梦游过程其实就是现实的曲折反映,现实的黑暗和丑恶恰恰被浓缩在最后两句诗句里,这正是卒章显志鄙弃权贵,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这句话是本诗的诗眼(指的是统帅全诗内容的某个词句),它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他白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
四、主题争鸣主题(一)
作《唐诗解》的唐汝询说: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于是魂魄动而惊起,乃叹曰:此枕席间岂复有向来之烟霞哉?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我今别君而去,未知何时可还,且放白鹿于山间,归而乘之以遍访名山,安能屈身权贵,使不得豁我之襟怀乎?
主题(二)
作《诗比兴笺》的陈沆提出了另一种解释: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主题(三)
还有一批人持这样的观点:《梦游天姥山》开头二句是说求仙无从,其次二句是说进宫或有希望。此下描写天姥山景色一大段,实质是宫廷生活的形象描述。结论是宫廷里也无从存身。仙宫两无从这一句可以说就是《梦游天姥山》的主题。
五、文章结构图性格傲岸——不事权贵

六、基础训练1、填空:
1)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___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