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及其无题诗

发布时间:2012-08-09 22:11:29

李商隐及其无题诗

姓名:唐林云 学号:42108107

李商隐(813~约858) 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自称与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几代都只做到县令县尉、州郡僚佐一类下级官员。所谓"宗绪衰微,簪缨殆歇"(《祭处士房叔父文》)、"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姐文》),这类自述真实地反映了他比较寒微的处境。
生平 李商隐一生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宗开成二年(837)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时期。他幼时随父到浙江。 9岁父死,奉丧侍母归郑州。后数年间,他和弟弟羲叟随堂叔李某学习经书与文章。16岁著有《才论》、《圣论》,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 (829),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令狐楚爱其才,让儿子令狐□(“细”左“陶”右)和他交游,并亲自指点他写作骈文,因又以擅长骈体章奏闻名当世。大和六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随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时期在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逗留。开成二年登进士第。

 这个阶段存留的诗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的开端。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的诗篇,如《隋师东》、《有感二首》、《重有感》、《寿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指事陈情,激切感人,显示了青年诗人关怀国家命运的抱负和器识。另一些作品以比兴寄托的手法抒写作者的凌云壮志和渴求用世的心愿,如《初食笋呈座中》和《无题》"八岁偷照镜",笔意宛转,风格清新。此外,也有少量应酬诗和艳体诗。
   第二阶段,从开成三年到武宗会昌六年(846),是李商隐踏上仕途和开始卷入党争旋涡的中年时期。开成二年冬,令狐楚病死,诗人失去凭依,于次年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后又娶了他的女儿。当时唐王朝内部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大官僚集团的斗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令狐楚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则接近李党。李商隐转依王茂元门下,在他本人虽并无党派门户之见,而令狐□及牛党中人却认为他"背恩""无行"(《旧唐书李商隐传》),极力加以排摈。从此他陷入朋党相争的峡谷,成了政争的牺牲品。这年春天,他参与博学宏词科考试,先为考官所取,复审时却被中书省内有势力的人除了名。次年始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调任弘农县尉,又因"活狱"事忤触上司,几乎罢官。开成五年冬,辞尉职,求他调,到会昌二年以书判拔萃,重入秘书省为正字。不久又因母丧居家。会昌五年冬服满后返职。
   这一阶段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促使诗人的创作向纵深发展。题材比前期宽广,包括感时、 抒怀、 言情、赠答、行旅、田园、咏史、咏物许多方面。诗中感情更为沉郁,表达愈加婉曲,艺术上达到成熟的境界,代表作如《安定城楼》、《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赠刘司户□》、《哭刘□》。另一方面,消极颓废的思想和绮靡俗艳的诗作也有所发展,如《镜槛》、 《曲池》、 《县中恼饮席》、《花下醉》。
   第三阶段,宣宗大中元年 (847)以后,是李商隐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后期。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德裕党纷遭贬逐,令狐□做了宰相,诗人受到进一步压抑。他在京没有出路,只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从大中元年至九年,先后三次赴桂州(今广西桂林)、徐州、梓州(今四川三台)随人作幕僚,悒悒不得志。大中五年去梓州幕府前,妻王氏病故,更使他精神上蒙受沉重打击。居东川时,常抑郁不欢,顶礼佛教,甚至想出家为僧。大中九年冬,梓州幕府罢,诗人返归长安。次年任盐铁推官,一度游江南。大中十二年,罢职回郑州闲居。大约就在这一年年底病逝。
 漂泊无定的生涯,使诗人后期的诗风变化更为多样,诗境也日趋老成。在桂州时,除写了一些风神摇曳、气韵浑成的写景抒情诗如《晚晴》、《访秋》、《城上》、《高松》以外,还以五律和五排的形式写了反映异域民俗风物、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风土诗,如《桂林》、《即日》"桂林闻旧说"、《异俗二首》、《昭郡》。赴徐州幕府时,一度情绪较昂扬,唱出高歌慷慨、兴会淋漓的长篇古风《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和《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丧妻后及任职梓州幕府期间,转而为凄苦酸楚之音,如《柳》"曾逐东风拂舞筵"、《北禽》、《天涯》、《初起》。同时仍保持对国事的忧虑,写下象《井络》、 《武侯庙古柏》、 《杜工部蜀中离席》、《筹笔驿》之类吊古伤时、苍凉悲壮的名篇。而到了颓年乡居时写的《幽居冬暮》,则又一变激楚顿宕为深沉凝重,将无穷的悲愤含蓄在凄清衰飒的意境画面之中,发人深思,令人叹惋。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读来令人回肠荡气。由于它们写得比较隐晦曲折,千百年来解说纷纭,穿凿附会更不在少数。今天看来,这些诗篇并非一时一地之作,也没有统一的构思贯串起来,而是诗人生活中随时触发的各种感受与兴会的点滴结晶。尽管内容各别,大都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难以用题目概括的情况,统名之为"无题"

下面是他的其中几首无题诗;

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这首五言古诗亦为寄寓之作,是诗人早期作品。诗写一个姿容美丽志行高洁的少女,由于青春虚度前途茫然而产生苦闷心情,借以寄托诗人渴求用世而不可得的感慨。全诗语言风格清新明朗,有民歌风味,写少女情态活泼传神。借闺情以抒政治怀抱是中国古代文人诗

常用的手法。

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有诗人自己出场的赋体无题,抒写对昨夜一夕相值、旋成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怀想。颔联“身无”、“心有”相互映照,不仅写出心虽相通而身不能接的苦闷,而且写出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慰藉,将对立感情的相互渗透与交融表现得深刻细致而又主次分明。星辰好风、灯红酒暖的追忆,加深了今昔相隔的怅惘。诗写得是爱情,但这种人生的轻愁与无奈,又不仅限于爱情。末联兰台转蓬固指诗人为职事所羁,不得与所爱如愿相会,同时也暗含了诗人两入秘省,仕途蹭蹬的人生经历。故这种间隔之叹中的转蓬之感,便在爱情的怅惘中带有自伤身世的意味。整首诗浅唱轻叹,惘怅绮美,较突出的体现了义山诗“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特点。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诗写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别离的伤感和别后悠长执着的思念。首句翻出新意,谓相见固难,离别也令人难以为情。第二句既像是交代双方别离时节正值暮春,是写实;又像是刻意为这难堪的别离设置一个黯然销魂的带有象征意味的背景和氛围。它像是象征青春、爱情的消逝,又像是象征别离双方既难堪又无奈的心绪;甚至不妨认为它象征着一个春尽花残的大时代环境。颔联充满了悲剧情调,甚至带有悲观绝望的色彩,但正是在这种仿佛绝望的悲哀痛苦中透露出感情的坚韧执着,既悲观又坚定,既痛苦又缠绵。明知思念之徒劳与追求之无望,却仍要作无穷无尽的无望追求;明知思念与追求只能使自己终生与痛苦为伴,但却心甘情愿背负终生的痛苦去作无望的追求。把殉情主义精神表现得如此深刻而富于悲剧美!当然,此联也可应用于殉道,举凡为理想、事业鞠躬尽瘁,人们往往也不由想到这联诗。腹联转从对面着笔,设想别后对方处境心情:晨起览镜而忧青春易逝,夜凉吟诗应感月光凄寒。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情尤深至。末联在刻骨的思念与忧伤中故作宽解,谓离居不远,尚能借青鸟传书致意,更见内心的悲痛和情之不能自已。

这些作品的意义不限于表现一往情深的恋爱生活。那些实有寄托的诗篇固然暗含作者身世之感,就是一些托意在有无之间的作品,集中抒写悲剧性爱情相思,那种期待与失望、痛苦与留恋、执著与彷徨交织一起的矛盾心情,实际上与整个时代心理是息息相通的。这也正是无题诗吸引后来各时代人们去反复诵读和把玩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商隐及其无题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