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人物形象

发布时间:2015-03-20 08:43:03

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人物形象

摘要:路遥的小说通常有两个主题:一个是苦难体验,一个是道德善良,正是由于对苦难和道德的论述,使路遥的小说显示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内在价值,《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因此,主人公孙少平便担负起实现小说这两个主题的重任。古人说人无完人,路遥正是用孙少平这样洋有血有肉的普通知识青年,唤起了当代复杂的社会心理结构中人们的情感祈求,让我们倍感亲切,不自觉的拉近了与他的距离,与之同喜同杯。从而发现他所具有的犯人的美德和品质,让我们激动于他贫穷多难痛苦的命运,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高昂的灵魂

关键词: 抗争意识 爱情追求 自我实现;

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人物形象


  绪论: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既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父老温馨动人的情愫,又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富于哲理性的深刻思考与理解,读来严峻悲壮、真切动人。

主体:

(一)孙少平人物形象的具体展现……………………………………………(4)

1 出身农门不甘于农门的抗争意识……………………………………………..(4)
2无法摆脱命运安排的爱情追求………………………………………………...(6)

(二)、孙少平性格形成的原因………………………………………..............( 9 )

1独立自尊的人生信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是内在动力…………………………( 9 )

2贫寒家庭与生活环境是外部因素……………………………………………..11

3精神的共鸣和鼓舞促成其抗争意识的形成…………………………………...11

、孙少平人物形象塑造的现实意义…………………………………….12

 

平凡的世界》质朴真切格调严峻,苍凉,语言风格是细腻中显出凝重。它所具有的审美力量虽不是惊心动魄,富有刺激性,但却透漏着温馨动人的情素,很能触动普通人纯洁、高尚的情感。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透过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展现给读者的。路遥通过他笔下的孙少平,在苦难意识里展示着人物的内在性的基本层面.他倍受伤痛和压抑,但依然保持着人的天真和纯洁,面对现实,孙少平前程的面对生活的磨难,面对生活的热情丝毫不减.在他的价值的天平上,不是人的身份,地位,财富权贵,饿是人的内在的品行和真才实学才是最值得追求的,最美的,最高贵的.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这样的人犹如一个贵族,应当得到尊重。

 
[1] 魏崇新 .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观观念的演进[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0 .14
[2] 陈顺馨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32-33 
[3] 李扬 .抗争宿命之路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 1942—1986 )研究[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3. 88
[4] 张德祥 .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141
[5] 解志熙 .美的偏执 --- 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 23-24
[6] 曹文轩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56
[7] 曹文轩 .20 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74

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人物形象


2009届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 本科1)班 袁富会

绪论路遥的小说通常有两个主题:一个是苦难体验,一个是道德善良,正是由于对苦难和道德的论述,使路遥的小说显示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内在价值,《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因此,主人公孙少平便担负起实现小说这两个主题的重任。古人说人无完人,路遥正是用孙少平这样洋有血有肉的普通知识青年,唤起了当代复杂的社会心理结构中人们的情感祈求,让我们倍感亲切,不自觉的拉近了与他的距离,与之同喜同杯。从而发现他所具有的犯人的美德和品质,让我们激动于他贫穷多难痛苦的命运,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高昂的灵魂

关键词: 抗争意识 爱情追求 自我实现;

一.孙少平人物形象的具体展现
(一) 出身农门不甘于农门的抗争意识
孙少平在小农意识的海洋里挣扎逃出,到城市主动挑战别样的苦难磨练自己,在对自我思想的不断剖析中逐渐画出生活的蓝图,挖掘人生价值,体现自我。还有他身上有着强烈的现代叛逆意识,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乡土观念提出质疑和否定,试图以个人奋斗的形式摆脱土地的束缚,力求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农民的历史地位和传统性质。他的思想发展还透出时代的情绪与奋斗精神,敢于在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这些主人公一个特点就是在对人的自我发现与自我觉醒中追求人生价值,显出强烈的个性意识,要求社会并领略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尊严。
  孙少平是以进取和挑战的姿态面对生活!他是一个新人。他的追求是,是理想,是未来,他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充足,更向往精神的充实。他跻身于现代文化的城市,不仅是追求物质生活,更是追求精神价值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了他离开了宁静和谐的家去外做了揽工汉。这令孙玉厚不解,也令孙少安迷惑。(他曾多次见孙少年的生活劳苦而劝他回去。)他们都想不到孙少平为什么要出去受罪。他们不明白孙少平就是在这样与困境的搏击中实现自我的!
孙少平是农民的儿子,是在苦难和饥饿中长大的,他不怕艰难困苦的社会现实,求学期间饥饿时时折磨着他,褴褛的衣裳使他在女生面前不体面,苦涩、凄楚,心中郁积着难言的悲愤,但是他挺过来了,以清醒的思考,以男子汉的豁达平静地接受着这一切。但是摆脱狭隘的农民意识,追求具有人生价值的精神生活这种意念却从来在他的心中没有停止过。当他回乡之后,一个人独处天老地荒的山沟里时:一种强烈的愿望就不断从内心升起,他不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的生活一辈子,他老感觉到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的做着远行的梦。即使有吃有穿了,他还会煎熬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要去城市闯荡人生,自觉地勇敢地挑战困难。他不贪图和哥哥合办砖窑得到的丰厚收入,离开温馨的家庭,赤手空拳的闯入陌生城市,去开辟崭新的空间。孙少平在背石头时所承受的牛马般的劳动使人惊心动魄,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两条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危险……三天下来,他的脊背被压烂啦,他无法目睹背上的惨状,只感到像带刺的葛针条刷过一般……肉被石头磨的像一层透明的纸”[1],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之后,他不是沉沉的睡去,而是在最简陋的工棚里挑灯夜读,汲取文化思想的乳汁,对生活进行观察与思考,决不沉溺于世俗的欲望。在随时都会遭受生命危险的煤矿,他在那里依然忘我地投入地下的艰辛的工作。种种炼狱般的生活锻造出了他坚韧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不但是主动承受苦难,而且勇于反抗苦难和超越苦难,从而使他的人格和操守在苦难的铁砧上得到最坚实的考验,获得自豪与崇高的心理感受。孙少平从一名高中毕业生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其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贯穿他的思想的主线是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无论面对何种挫折。从学生时代的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到揽工生活的颠沛流离,到爱情泯灭的悲痛欲绝,再到因工毁容后的埋头痛苦,少平偿尽生活的艰辛,饱受命运之苦难,然而,他却从未屈服,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默默承受,顽强的坚持。正是这样的苦难,给了他富足的精神家园,使他具有了最顽强最震撼的生命力,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的不平凡的人生。
可以这样说,从少平的身上就折射出了中国农村青年的不幸就在于出身农门,不甘于农门,不屈从于不平衡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分配和不公正性的农村政策禁锢了农村青年的发展。这实质是国家制度的悲哀。但孙少平没有割弃传统文化的滋养,更多地接受了外面的世界,现代意识和文化观念!他充满梦想和冒险地走向现代文明。在他身上处处洋溢着新的时代精神!
(二)无法摆脱命运安排的爱情追求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但是平凡世界里的爱情,总是充满了现实困顿的磕磕绊绊。真诚的爱情,往往要经受人们潜意识中的悲剧宿命的磨难,最后幸存的爱情几乎成了一种理想。短暂的美好和永恒的苦难相比,甜显得那么奢侈,正如沈从文先生说的,美丽的总留下忧伤。从古到今,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始终处于底层,生存的压力更显得爱情力量的单薄,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千百年来,悲剧情结一直是中国底层民众爱情挥之不去的宿命。
孙少平的感情世界里出现了这样几个人物:郝红梅,田小霞,惠英嫂,金秀,候玉英。但是真正和孙少平有感情纠葛的只有前三个女性。他的感情经历中有与郝红梅短暂的初恋,有与田小霞真诚的相知。有与惠英嫂是命运安排下的契合。这三段感情的共同特征就是,最终的结局都或多或少带有悲剧色彩。
先来看他高中时代那一段短暂的初恋。这是一幕小小的悲剧。《平凡的世界》开篇时有一段描写孙少平衣着以及在学校吃饭场面的文字: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减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的很不均匀”“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一只鞋帮上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贫穷的孙少平买不起最次等的菜,吃的是最次等的非洲馍。出于敏感的自尊心,每天总是等别人散后走进饭场。然后如偷窃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他在眼前的这种状态下是自卑的,自尊心也受到严重的伤害。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发现班中有一位女同学和他有相同的艰难处境,这就是郝红梅。这种艰难的处境便是他们感情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有了不同一般的交往。这给自尊心被贫穷严重损伤的孙少平带来了慰藉。给在潦倒生活中挣扎的他带来了生活的动力。同样,郝红梅也从他这里得到了怜悯。
    从本质上来说,他们只是对彼此都怀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怜悯之情,并不是爱。那么这样的感情自然是不会有结果的。加之在那个特定的政治环境中,成分不好的郝红梅有寻个好婆家,好对象,才有可能改变她和全家人的状况的想法,所以她自然不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和她同样贫穷的孙少平。基于此,后来他和孙之间的关系便以郝红梅移情于家庭条件好的顾养民而结束。这种结果是必然的。但这种结果对孙造成相当大的打击。因贫穷而自卑的他,已经在心里把郝当成了精神的支柱和慰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满足了他的虚荣心。精神支柱被抽掉后,他有一种说不出的痛苦。他们在一起是为了满足彼此的感情要求,当一方不再需要这种感情的时候,一切便结束了。他们感情的破裂使他很长时间重新回到自卑的世界里。尽管他们实际没有涉及所谓的爱情,这只是两颗少年的心,因为一个特殊的原因——共同的寒酸,轻轻的靠近了一下,以寻找一些感情的温热,然而却演出了这样一幕小小的悲剧。
在他失恋后不久,另一个女孩子出现了。这就是田晓霞。他与她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人生追求,共同的性格特征。他们的精神领域是相通的。但是这并不能改变这场感情最终的悲剧式结局。根源在于孙少平在内心里无法彻底超越传统的门第观念。在他与田小霞之间,他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并且对于他们之间的感情始终抱有一种悲观的态度。他们的感情基础是精神领域的相通,然而缺乏现实生活的基础。这就注定了他们的感情最终只有结束。田是个很有个性,风风火火的女孩子。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见地,她在孙少平的世界里担当导师和精神领袖的角色。让他看报,读参考消息。看天安门诗抄。关心国家大事。并告诉他应该读些什么书。告诉他,一个有文化的人不知道国家和世界目前发生了什么事,是可悲的。在她的引导下,孙少平的精神世界已经走向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他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农民。已经有了向传统的农民命运做抗争的渴望。
    正因为如此,毕业以后,为了追求独立和自由,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毅然离开了双水村,去黄原揽工。尽管很苦,但是他没有屈服,并且不断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和田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黄原,他偶然遇见了在黄原读师专的田,两个人又开始在一起互相交流,并且,田每周借书给他看,同时开始关心他的生活。至此,随着生活阅历和知识文化的不断丰富,孙少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精神境界。使田小霞发现班上现在还没有一个男生能代替孙少平和她在广阔的范围内交流思想”“她的生活中已经不能没有孙少平这个人了他们已经感觉到彼此是不可代替的。在这个基础上,在两个人的心里产生了爱情。
     可以说,这种爱情富有理想色彩。超越了城乡差别。田的爱情使他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但同时,他对两个人的感情报有悲观的态度。他知道自己爱着田小霞,但是潜意识里的门第意识使他不敢表白,在麻雀山上,他有想拥抱田的冲动,但是最终没有付之于行动。最终还是在田将去做省报记者之前,利用一个苏联故事向他表白之后,并在她热切的目光的鼓励下才敢拥抱她。在他失去民办教师这一工作的时候,他便不再和田联系。认为他们走的是两条路,而且是永远不会交叉的两条路后来,当他得知田小霞要去做省报记者的时候,他想到的是田小霞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生活领域,而自己却不知道明天该去哪里打工。当田向他表白之后,孙少平强迫自己立刻回到现实中来,他——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漂泊的揽工汉,岂敢一味地沉醉在一种罗曼蒂克的情调中”“他们如此悬殊的家庭条件和个人条件,怎么能仅凭相爱就能结合呢更重要的是,晓霞的行为是出于爱还是一种青春冲动?她马上就是省报的记者,能一直对他保持爱情吗?从他的这些心理活动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中,门第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因此,他甚至想到有一天他也许会对金波讲他和小霞的悲剧故事。
  另外,他和田小霞之间的爱完全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没有共同的生活基础。在他后来通过田的帮助,成了一名煤矿工之后,两个人分处两地,尽管田曾去煤矿看了他一次,尽管这次相聚使他觉得幸福,但是有一点是无力改变的,那就是他们生活在两个世界里,这两个世界有着天壤之别。矿工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孙少平需要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慰藉,但是田却在离他很远的地方,当田在机场的候机室吃面包喝牛奶的时候,当她和高朗杂器高雅的餐厅里就餐的时候,孙少平正在劳动条件相当恶劣的地下煤矿中拼命的劳作。孙少平只能从惠英嫂那里得到真实的温暖和安慰这样看起来。这样的爱情是不完美的,也是不现实的。这段感情后来因为田小霞救人牺牲而悲哀的结束,假使她不牺牲,那么她和孙少平就能够在一起生活吗?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他们如同两条平行线,一条在上,这是田小霞,一条在下,这是孙少平。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不断的延伸着,却永远不会在现实中相交。作为自然人,他们是平等的。作为社会的人,身份的巨大差异注定了他们走不到一起,就算能够在一起,无论对于孙少平还是田晓霞来说,都不会幸福。他们的感情只能以这样的悲剧结局收场。田只是他的精神伴侣,而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人是不可能成为生活上的伴侣的。他和田晓霞尽管是真诚的相知相爱,但是仍然共同演绎了一场爱情悲剧。
田小霞的死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因为她是他的精神领袖和精神伴侣,在他异常痛苦的时候。他从死了丈夫的惠英嫂那里得到了温暖和安慰。最终选择了这个女性作为自己生活的另一半。惠英嫂是矿工的妻子,是勤劳,温柔,体贴的女人。这正是一个矿工所需要的。再者,丈夫的死对惠英嫂的打击很大,孙少平出于同情和怜悯主动承担了这个家庭的重担,他同时是惠英嫂的精神支柱。因为一次煤矿事故,容貌被毁的孙少平心灰意冷。拒绝了金秀的爱情,回到了煤矿,回到了惠英嫂的身边。两个历经生活磨难的人走到了一起。但是这个结局同样是悲剧性的,因为孙少平和惠英嫂在精神领域属于两个世界,不会有和田晓霞的那种精神相通,惠英嫂只能是他生活的伴侣。再者,他对惠英嫂的感情只是同情而不是爱。他和她只是命运安排下的契合。他和惠英嫂的结合,意味着他精神追求向现实世界的屈服。对于一个精神至上的奋斗者来说,这无疑是精神追求的终止,他的知识优势,智慧优势和他的前途随着他和惠英嫂的结合而永远埋葬在了煤矿之下。而他以如此代价换来的生活里面依然没有属于他的那种完美的精神与现实有机结合的爱情,所以依然是个悲剧。

二、孙少平性格形成的原因

(一)独立自尊的人生信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是内在动力

少平身上一直有着一种独立、自尊的意识。他视苦难是一种哲学,当然大的幸福来自于痛苦的勇敢的碰撞所激发出的生命之光,没有痛苦的幸福是浅薄的,卑微的幸福。爱生命的人,也正式那些敢于将生活苦酒一饮而尽的人。路遥正是以如此特有的审美情趣富裕了他笔下平凡的人物以不平凡,富裕了他们以生命的伟大,美丽。所以,在苦难中,孙少平一直在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在追求的道路上,孙少平始终不怨天,不尤人正如他在给妹妹兰香的信中说的那样: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1]
孙少平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不具有平常人所尊崇的高贵地位、出身以及优厚财富,在世俗的观念里,他一出生就被痛苦的泥沼淹没。姑且不论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一个人的幸福与否不在于别人脑子里或是眼里不真实的幻象,而在于其自身对生活的认识与对生命的领悟。孙少平具有超越常人的精神禀赋,这是孙少平能够获得高尚的精神幸福的根源与基石。当然,在他一开始,并没有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在以后漫长而艰苦的寻找与跋涉中,他才一层一层的剥去了掩在它上面的迷蒙纱罩。这正是我称之为走向心的深处的过程。??
  一个人对于自己精神能力的认识并不是一个原处的基本事实,而是在经历经验和考虑以后的产物,并且这种认识是随着我们的精神能力的进展和与此同时岁数的增加而形成的。??孙少平一开始就受到匮乏的困扰并不得不为了解决这一匮乏而时刻不停地进行艰难的搏斗。一个人只有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可能有闲暇从事精神上的活动,所以孙少平一开始意识不到他在精神上优于常人这一事实。他受着生活的折磨,不断的与困苦艰难对话,并不可避免的接收清苦带给他的种种礼物。孙少平忍受着生活强加之于他的一切,在这忍受中倔强的生存,并向着那朦胧中的曙光眺望。这得益于骨子里的坚韧与顽强——这正是自身内在的一部分,同时一种模糊的认识进入他的精神领域。??
  初中的最后一年,孙少平有幸读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他强烈的被震撼,深深的被吸引,多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的赶天黑前看完了它。他在说不清的繁杂思绪中朦胧的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这一认识打开了他精神世界的一隅,导引着他自发的无意识对自己的精神进行探索,并因此找到了平衡其困难生活折磨的宝藏。他沉湎于书的世界。只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丝安慰,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向往——没有这一点,他就无法熬过眼前这艰难而痛苦的每一个日子。这些书在丰富他精神世界的同时,在生活中也给他带来好处。由于他读书多,许多人很爱听他讲书中的故事。这一点是孙少平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并不是什么都低人一等。其实这是他精神禀赋优于常人的间接体现,只是他并没有清晰的推究出这种表象的根源。在那种艰难的日子里,能有多少人还能够保持其精神上的生活呢!??
(二)贫寒家庭与生活环境是外部因素
农民出身的知识青年,与那个特定时代许许多多农村青年一样,没有机会上大学,又出身贫穷本分的农户人家,似乎他注定要像他父亲那样,在这个祖祖辈辈都周而复始的土地上以同一种姿态旋转,过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娶妻生子的程序化的生活,因为这就是中国的农村,中国的农民。但是作者却给了我们一个与众不同的孙少平。他虽然出身贫苦,甚至吃不上一顿饱饭,只能偷偷的背着同学去取两个黑面馍馍,没有合身的衣物……他为了这些深深的苦恼着。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中,每一个正常的人都会产生摆脱贫穷的强烈愿望。人们会拼命抓住没一根救命稻草,顽强的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如果有什么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的话,那只能是书。高尔基也曾经说过:书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知识有挽救我们的力量,只有知识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强壮,忠实而觉醒的人。书不仅能改变人的思想,在许多时候,它往往牵引着人的一生。孙少平是读过许多书的知识分子,所以在他的心中总是充溢着一种强烈的憧憬新生活的情感冲动,这也使他可以用比较广阔一些的目光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对生活也增加了一些自信和审视的能力。所以他才不愿意像他哥哥孙少安一样,单纯的追求一种物质生活上的富足.他不鄙视农民,但又不愿意在土地里平淡一生。
孙少平,这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他走出了双水村,走向了希望的地方――黄原城。外面等待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难以想象.当然有一点是肯定的:追求理想,一切都将无比艰难;他赤手空拳,无异于一丛飘蓬.他仅仅凭着他的一股勇气漂泊在黄原城中,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充当揽工汉的角色。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出绝响。”[2]
生活在这似乎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圈。也许归根结底,孙少平的人生就不该有太多的浪漫,他的旋律只能如命运交响曲的雄浑和悲壮。但命运的发展又并非是不可知的。人的命运一部分是人的性格造成的,一部分是人的自身素质造成的,一部分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孙少平积极的知识追求,积极的人生追求和强烈的机遇意识决定了他不同于双水村的普通农民。但他的个性偏颇,知识的偏狭,对社会认识的偏窄,则造成了他内心懦弱的悲剧情节。
(三)精神的共鸣和鼓舞促成其抗争意识的形成
在一定程度上讲,田晓霞与孙少平的爱情也多少影响了孙少平性格的最终形成,相同的兴趣和志向使得两个人的心灵得到了交融,也在这样的交融中互相影响从而产生了升华,促成了其不甘于生活在农村,平凡的度过一生的与命运抗争意识的形成。
在高中读书期间,孙少平不平凡的气质,就受到了田晓霞的青睐。田晓霞出身于高级干部家庭,是在一个宽松和民主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从小爱读书,善思考,对事物常有超出年龄的不凡见解和独立的分析与判断能力。长大后她逐渐养成了豪爽、洒脱的男孩子性格。还经常借书给他看,两人共同思考商讨社会问题,当三年后碰到打工的孙少平,从另外一个角度她认识到仍是衣服破烂的孙少平没有被几年的农村生活同化,她从他的谈吐中知道他已经是一个对生活有着独特见解的人,同是具有青春激情的两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中交流着思想,互为导师,他们之间逐渐建立起了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超凡脱俗的爱情。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素养,语言、爱好和志趣,能心有灵犀相互沟通。所以他们的交往逾越了竖在他们自身地位的这一座巨大的屏障,他们对于人生有着共同的感受与理解,对于事业都有一种献身的热情。他们热爱文学,在读同一部作品时,往往发生情感的共振。田晓霞,省报记者,有着高贵的身份,但是面对黑色的矿山,特别是目睹到井下工人紧张的拼搏,心中涌起了对创造财富者的无限爱戴和崇敬,深刻的体验到了劳动的伟大与庄严。孙少平是田晓霞心中的男子汉,他们在爱情生活中不断得从对方身上吸取新的思想,知识,经验和力量,充实与提高自身。田晓霞在日记中写道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我为我的掏炭丈夫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是溶合在一起——完全溶合在一起的共同斗争。他们破除陈旧的爱情观念,以最纯真的感情演绎并推动着现代意识的发展,追求的是心有灵犀,平等的人格及自我尊严,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既给予又获取并在给予与获取的征途上实现自身、肯定自身、持证自身价值的共享状态。正是这样高尚的爱情使得孙少平的思想和性格更加独立和成熟,从而成为了一个不肯向命运低头的热血青年。

三、孙少平人物形象塑造的现实意义

在谈到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时,我们不得不将其与《人生》中的高加林作以对比。《人生》中的高加林是处在一个能呼吸到城市文明之风却又保留着古老落后习俗的城镇交叉地带的农村,他有年轻人的朝气和理想,有年轻人的魄力和闯劲,他有一颗不安分的心,都想去外星球看看。高加林作为有知识的农村青年,他也一样不可能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一辈子,城市文明之风时而不断的滋润着他,时代前进的步伐促使他前进。但是,心高气盛的他却在生活的大海中连呛苦水,屡受折磨。他在追求新生活的过程中弥漫着浓烈的个人色彩,在高家村,他很难找到自己的知音,而不安份又使他不能脚踏实地的稳走稳干,因而注定了他在顺境时如鱼得水,逆境时则颓败消沉。
  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与高加林一样都是有知识的现代青年,他们都属于奋斗型人物,有着可爱的执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不满足一辈子立于黄土地上,他们渴望呼吸城市的文明之风,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展示自己,成就一番作为。与高加林不同的是孙少平虽家境贫困,但从来不鄙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孙少平走的是与农民子弟截然不同的另一条路。中国现代历史上那段最灰暗的时期,正是他成长的黄金时期。在饥饿和家庭困顿的夹缝中奋斗的他,在学业上无疑是出色经典重释倔强和对命运的不屈,他作为一个苦力在城镇栖息下来。他没有因为出身的卑微和处境的困顿,丧失对理想的追求,他对书的渴求,对精神的追求,远远胜过了他对金钱的渴望。
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五光十色的世界。有矛盾就有苦难,有苦难就有抗争,同样会有生活和爱情的悲欢离合。这一串串闪亮的音符,构成了路遥小说的生命之歌。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无论是文学还是哲学,其关注的终极目标都是人,人的生存状态,情感波折,尤其是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追求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境界,所以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在孙少平身上,成功的塑造了一个特定时代城乡交叉地带的奋发向上的青年形象。孙少平身上,有这样一种精神:对人生的创伤和屈辱感的刻骨铭心;对身处困厄处境时生存意志的砥砺;对青春的过失和迷茫兄长一般的宽容;对黄土地的炽热眷恋.这一切都给予人们长久的感动。
孙少平丰富的形象内涵使我们感到一颗流溢着真情的心灵的震颤和悸动。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在孙少平的世界里,蒸腾着不平凡的真情,一个普通的人,演绎着悲壮的人生。虽然总有太多的无奈与遗憾,但又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有血有肉的。他默默承受,不懈追求,用他的倔强与拼搏,演奏着生命的交响乐,让我们感受到辉煌的人生意义。


平凡的世界》质朴真切格调严峻,苍凉,语言风格是细腻中显出凝重。它所具有的审美力量虽不是惊心动魄,富有刺激性,但却透漏着温馨动人的情素,很能触动普通人纯洁、高尚的情感。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透过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展现给读者的。路遥通过他笔下的孙少平,在苦难意识里展示着人物的内在性的基本层面.他倍受伤痛和压抑,但依然保持着人的天真和纯洁,面对现实,孙少平前程的面对生活的磨难,面对生活的热情丝毫不减.在他的价值的天平上,不是人的身份,地位,财富权贵,饿是人的内在的品行和真才实学才是最值得追求的,最美的,最高贵的.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这样的人犹如一个贵族,应当得到尊重。

 

 
[1] 吴家荣 .新时期文学思潮史论[M].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8 .22
[2] 张清华 .中国当代文学[M] .南京: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4 .65
[3] 张清华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98


[1] 魏崇新 .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观观念的演进[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0 .14
[2] 陈顺馨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32-33 
[3] 李扬 .抗争宿命之路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 1942—1986 )研究[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3. 88
[4] 张德祥 .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141
[5] 解志熙 .美的偏执 --- 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 23-24
[6] 曹文轩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56
[7] 曹文轩 .20 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74

 

 


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人物形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