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9-05-22 12:14:03

《桥》教学反思

《桥》这一课讲述的是面对洪水来临的危急时刻,老党支部书记临危不乱,镇定地指挥群众有序逃生时把自己的儿子放在了最后,村民们得救了,而老汉和他的儿子却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根据教学实际,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感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学习他的高尚品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整节课以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结尾共同朗读送给老支书的一首诗《一座山》升华学生的情感,激起情感共鸣,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

1、给学生默读的时间。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深层次的走进文本,形成自己对文本的感悟理解。首先让学生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村民的惊慌。课件出示导学活动单:

1、大声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洪水的,把它划下来。想想这是一场怎样的洪灾?

2、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请你画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感受村民的惊慌。

提示学生:先自主读课文,画一画,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

在活动二:聚焦老汉,体会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时,我让学生们自读自悟,感受老汉的形象。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默读课文7—2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老汉的语句,并把你的想法写在书的空白处。之后与同学交流,结合有关句子谈一谈让自己的感悟,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多是在默读的思考体会中所得。

2、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读。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特别是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读,如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学生分别抓住只有”“窄窄”“,读出不同的理解,读出不同的韵味。又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学生分别从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进而读出个性。还有课文中的两个字的不同理解,学生说读出生气,读出批评,读出命令,读出威严,读出不容争辩,等等。第二个字应该读出老汉对儿子的,读出他的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即使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在表达着不同的意思。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感悟又有体验,学生在其中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反复读,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时,提升学生的感悟。

3、读写结合,提升语文能力。在理解题意,升华情感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几个说写内容:

1、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用上字,好吗?

如:老支书,您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啊!

2、洪水吞没了木桥,吞没了儿子,吞没了老汉,但吞不没的是什么?

3、此时课题还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吗?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

4、读写训练:如果你是祭奠老汉的人群中的一员,你会对老汉说些什么呢?请写在书的插图处。让大家把自己想到的话写下来,读一读。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真正的理解了课题《桥》是所蕴含的深意。我感受到学生兴趣盎然,语言在生成,能力在增长,连平时很难动笔动口的同学也跃跃欲试。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4、将文本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上课伊始深情地朗读度感动中国人物---新疆琼库恰克乡6大队的村党支部书记达吾提阿西木的颁奖词。自然的把学生引入《桥》所描述的感人故事中。课尾拓展这一环节,我又引导学生课后搜集出另外一些抗洪救灾、抗震救灾等感动中国的英雄人物的故事读一读。因为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实的,最深切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教育只是一种牵强附会的形式,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但本课当中回想其中,不足之处为时间的调控不够机智,过于追求学生自主的回报感悟,作为教师没有很好的处理课堂上即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的教学艺术,最后匆匆收尾。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首先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涵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一篇文章,教师要从文章的内容、主线、主调、文道上等进行整体的把握,所以教师要能够透过文本的字面去领悟那涵咏不尽的真义,要能够细致地体察文中酣蕴的情、味,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个性体验,并使这一切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资源,使之形成学生的内化,使文本、学生、教师三方面的有机统一,达到更好效果。

《桥》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