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292041

谈谈我家乡的节日习俗
——以元宵节为例
班级:工程C103姓名:李凯扬学号:107460
本学期的选修课——“中华民俗风情”已经接近尾声了,在课堂上,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我国很多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习俗,像姓氏的来历、节日习俗、生活习俗、忌讳避讳等等,使我对我国的民俗风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我来自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在这里,我就以元宵节为例,谈谈我家乡武安的元宵节习俗吧。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武安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武安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元宵节的名称喻于节日活动重在夜晚。古人这日祭杞天地,祷求福祉之意。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是与春节融为一体的又一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比春节更热闹。若说这两个节日均是祭典、大庆典的节日,而春节则是以礼俗为重,元宵节则是以娱乐为主。各种民间花会、民间娱乐艺术和民间美术都要争相进行。一过破五(正月初五)就开始着手准备,在街中搭起牌坊,家家户户开始为元宵节活动做准备,都是自己亲手用红、绿、黄彩色纸剪成高约一尺,宽约八寸的长方形纸方,纸中还要剪成各种图案的,还要写上“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万事如

意、吉庆有余、国泰民安、恭贺新春”等吉祥词语。下面还接有半尺多长的纸穗。将顶端折回寸许包在纸绳上,用浆糊沾好,各色纸方错开,一条纸绳上少者四五方,多则七八方不限。悬挂于自己门首和街道间,街道上全是人们自发挂起的吊挂,红红绿绿,迎风飘扬,壮观到极至。各街道开始搭建各种供游人玩的游艺设备:板不煞、秋千、地牤牛、过梁游、平天转、李十王子火、喝一壶、啃萝卜等。这样的游艺活动基本上武安城乡都有。元宵节吃“元宵”,它是武安从古至今沿续的一种民间食俗。因为元宵形圆音圆,喻于着“阖家团圆”之意,象征着人们吃了汤圆就一家团圆和睦,民间流传着:“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佳句。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武安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社火班是民间最为古老的表演团体的一个总称,尤其带有大锣大鼓的炫耀性很强的表演团体的,俗称“武社火”,古代诗人陆游在《嵇山行》中曾这样写道:“空巷看竟渡,倒社观戏场。”以前,在古城武安每个乡镇村落均有社庙(庙会)。各村都要春秋两季要祭祀社神(土地神)的习俗。春社为祈求五谷丰登,秋社为庆贺一年丰收,后来发展为采用平调和落子演戏来酬神祈福,进而治袭为武安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这就是武安民间俗称:“年规戏”的渊源。作为武安一种传统民俗娱乐风俗,这种社火班在武安乡村几乎都有,因有武术表演的“武社火”故以管弦伴唱的小型演出团体又称“文社火”。追溯古城社火的起源,从清朝中期的兴盛。到民国中途的败落,继而建国后又得到复苏,但是,文革时期偃旗息鼓,改革开放以后这项古老的艺术又以全新的活跃在城乡。“武社火”多以练拳习武形式进行表演,以传统的武术套路和器械做表演,以战鼓、大锣、大饶等器乐为伴奏的一种武术表演活动。此项主要目的是习武强身,防贼御盗。每年的社火活动及元宵节期间助兴表演。器械有:少林棍、齐眉棍、单刀、双刀、单拐、双拐、青龙偃月刀、春秋大刀等。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