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传》第一部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2017-08-26 17:31:49

《巨人传》第一部读书报告

一、 阅前说明:

书名:《巨人传》

作者:拉伯雷(法国)1532年春天--1552 成钰亭(中国)译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 2003.9

类别:长篇小说法国中世纪

阅读时间:2010.12.11~

作者简介弗朗索瓦·拉伯雷(François Rabelais . 1493 - 1553 49)是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作家,人文主义的代表。拉伯雷出生于巴黎西南安德尔-卢瓦尔省西部城市希农附近的拉德旺涅,他的父亲是希农的地方律师和莱尔内的司法总管。在父亲的农庄里度过自由自在快乐幸福的童年。十几岁后,他被迫接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的宗教教育。大约在1510年底,他在和他家乡相邻的曼恩-卢瓦尔省首府昂热附近的方济各会修道院成为一名见习修士,修道院位于曼恩河畔。

写作背景公元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西方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对于这之前的中世纪来说,它是一个崭新、辉煌而又充满蓬勃活力的时代。其间,人们逐步摆脱中世纪的阴影,开始热烈追求思想上的自由解放;各类文学家、艺术家们纷纷展示自己的才华,欧洲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人文主义学说随之蓬勃兴起,并逐渐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
  这场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持续了近三百年的时间。其间,在15世纪的末叶,诞生的法国历史上著名的作家拉伯雷,《巨人传》就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是法国文坛的一朵奇葩,语言诙谐,情节离奇,喜笑怒骂皆成文章,通过巨人国两代巨人的成长经历,把不旮的社会丑态一一抖现了人们面前。正是由于作品中体现出的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因此《巨人传》一问世,就像地震一样震撼了整个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书籍简介:《巨人传》是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政治性很强的讽刺小说。全书共分五部。第一部《庞大固埃的父亲:巨人高康大骇人听闻的传记》,写巨人高康大的出生、求学、保卫祖国及创立特来美修道院的事迹。第二部《渴人国国王庞大固埃传,还其本来面目并附惊人英勇事迹》叙述高康大之子庞大固埃的童年及成长历程。第三~五部《善良的庞大固埃英勇言行录》叙述庞大固埃的具体事迹和伟大行为。

第一部《庞大固埃的父亲:巨人高康大骇人听闻的传记》

内容梗要:拉伯雷以滑稽幽默,逗笑取乐的语调,将广泛流传与民间的故事------高康大传奇,通俗易懂地展现出来。具体讲述了高康大的离奇出世,置备衣物,快乐童年,接受教育,经历战争及修建修道院六件事。

二、 读书心得:

这是一部让人快乐的书。

在高康大出世前,描写了大量酒客的幽默可笑的酒话:“我倒不这样,我是个罪人,不渴我不喝,不过现在不渴,将来也总要渴的,所以我现在喝是为了预防未来,这个你可以明白。我为未来而喝。” “假使我立的借据都跟我一样会喝,那么我的债主到期来讨债的时候就妙了”(墨迹都被吸干,借据都变白纸了)“对付渴的方法是什么?------和防止狗咬的方法正相反,跑在狗的后面,狗总咬不到你;喝在渴前面,你就不会渴。”……

当高康大的母亲嘉佳美丽开始呻吟时,父亲高朗古杰仍沉醉于喝酒,他竟然对嘉佳美丽说:“拿出勇气来!拿出勇气来!只管放心,让前面的四条牛拉就好了,你什么都不用管。我现在再去喝两杯。万一你不舒服,我好在离这里很近,你只要拿手做个放声筒喊我一声,我立马就过来。”真是让人苦笑不得。

此外,还有很多搞笑的描写,例如母亲的肠子掉出来了,高康大是有母亲的左耳爬出来的……

有了这样的父亲,听着这样的酒话,难怪高康大在一出生就大喊:“喝吧!喝吧!喝吧!”而且此后最大的乐趣就是喝酒,最大的快乐就是听到碰杯的声音。

我十分佩服作者的想象力及讽刺力。作者特意用市侩的语言作为小说的基调,深受读者的喜爱,在近乎讲笑中阐明自己的观点,宣扬人文主义。既符合当时人们的思想接受水平,又能巧妙地避开教会的迫害。

这是一部充满对教会不满及讽刺,同时渗透对当时教育状况的批判的书:

酒话中表露对教会的不满:

“我们喝酒时有时间规定的,跟教皇的骡子一样。”

“我只在念经的时候喝酒,跟会长神父一样。”

“我喝酒比得上教堂骑士!”

在不经意中处处添加了对教会的不满,虽然都是迂回曲折地表达,但是其露骨的批判意味还是十分强烈,我想这就是他始终躲不过教会的迫害的原因之一。这里面也看出了拉伯雷敢于斗争的勇气十足,令人敬佩。

在论述颜色定义时对当时教育加以批判:教育让人们普遍认同“白色”代表信仰,“蓝色”代表刚毅。拉伯雷认为,“没有理由,没有根据,没有任何原因,居然就敢以一己之见专断地制定颜色的象征意义,这完全是专制霸道,他想把它的决定当做真理,这不是贤者和学者的态度,贤者和学者是公开地举出理由来满足读者的。”这种这说明当时的教育是死板的,交给人一堆没什么意义的定义。抨击当时教育对孩子想象力的束缚,对个人自由发展的压抑。拉伯雷还大胆的直说“谁还想使用这类东西,就应该在他的领子上系上一条狐狸尾巴,在他的脸上扣上一个母牛粪做的面罩。”幽默诙谐的狠狠地骂了昏庸的教育方式。其中也是对教会的抨击,一针见血地指出教会的专制霸道,蛮不讲理。强烈直接表明自己对教会的不满。

讨回大钟时:选用神学大使作为代表,成为了高康大故意玩弄的笨驴,整个故事情节似乎就是为嘲笑忠于教会的神学拥护者的无能及痴呆。首先是神学大使约诺士斯的外面描写:凯撒式的头发,仿古式博士长袍,填满炉子里的食物跟地窖里的圣水的胃。还有他跟随者的外貌描写:三个红嘴脸,牛一样的笨蛋,五六个半死不活,龌龊不堪的文艺大师。最后还有神学大使毫无逻辑的语言:“凡可以撞的钟,都是楼上的钟,钟为撞也,钟撞起来就是谓撞钟。巴黎之所以有钟者,原因在此。”“一个没有钟的城市,就像一个瞎子没有了拐杖,一头驴没有了缰绳,一头奶牛没有了铃铛。我们要不停止地跟着您叫,想失掉拐杖的瞎子,没有缰绳的驴子,不带铃铛的奶牛,直到您把钟还给我们为止。” 他的理想:“好酒,好床,背后有火炉,胸前有饭桌,还有一个深大的碗就行了。”就这样从三方面下手,把教会代表神学大使的丑陋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而又令人不禁捧腹大笑。通过神学大使自认是失掉拐杖的瞎子,没有缰绳的驴子,不带铃铛的奶牛,赤裸裸,血淋淋地骂了教会的无知,昏庸。

直接批判:拿猴子与修士类比,讲明修士为什么注定是惹人讨厌的人。

这是一部寄寓了拉伯雷人文思想的书:

从高康大修建的特来美修道院可以充分体现拉伯雷的人文思想:

唯一的会规:随心所欲,各行其是

修士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的主张生活

入院须发三志:贞洁不淫,贫穷自安,遵守教规

这是一部寄寓了拉伯雷教育思想的书:

1. 高康大的成长历程:童年(直至5岁),他是自由而且快乐的,他可以随自己的性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人严加看管,没有教规加以束缚,孩子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可以一天到晚在泥坑里打滚,在鼻子上抹黑,在脸上乱花,趿拉着鞋子,追着苍蝇跑;他可以胡说八道,一句话翻过来倒过去,牛头不对马嘴,颠倒黑白,骗人说话;他可以不按常理做事,别人送一匹马,他要数牙齿……这时的高康大无忧无虑,比起现在很多因为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照顾而托付给幼儿园的孩子要幸福得多。由于在社会中,“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观念深入绝大多数家长的心。现今幼儿园里会有很多的制度规定,老师对孩子就会有很多的具体行为要求。其结果就是孩子的自然天性遭到压抑损害。城市里的孩子,他们绝对不被允许泥坑里打滚,也不会被允许追着苍蝇跑,更不会被允许跟小猫小狗抓抓闹闹。也不是说幼儿园毫无是处。存在即合理。幼儿园有一定的优点。例如。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孩子,照顾孩子;也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同龄人的氛围,让孩子们互相接触,初步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我觉得这是高康大成长中缺乏的,也许是作者的缺漏,里面的高康大似乎是在与保姆相处中成长的)。只是觉得幼儿园不应该是规范孩子行为的地方,孩子还小,应该如卢梭在他的代表作《爱弥儿》中提到的让他自由成长,自然完善内在与体魄。就是说,幼儿园可以存在,但不是以教育为主要目的,而是以让孩子自由发展,快乐成长为目的。幼儿园里不要存在识字背诵课,而要多设动手实践课。例如,在教孩子认识颜色时,不是用呆板的颜色卡纸,而是带孩子走到户外,告诉他们天是蓝的,云是白的,草是绿的……教孩子感觉时,让他们摸摸丝绸,告诉他们那是滑的;让他们摸摸水泥地,告诉他们,那是粗糙的……不要强迫孩子动笔写字,可以让他们自由选取颜色笔然后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不要强求孩子熟悉背诵韵母声母字母等乱七八糟的表,可以教他们哼好听的旋律,唱好听的歌。那时候,孩子大概都能像高康大那么身体健壮,口齿伶俐,头脑灵活。但是,当今社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浪费”几年宝贵的时间就这样“一无所成”的长大的父母有多少个呢?最近我辞去我的第一份家教,就是不愿意看着孩子在被强迫下不愿意的学习。那是一个小男孩,他妈妈十分急切想提高他的英语成绩,于是请我为他补习英文,主要任务是帮他背诵英文单词。也许是缺乏经验,我实在没有办法令他乖乖地背单词。每次讲到要听写单词,他就开始闹脾气“不要,不要,不要啦!”“我就是记不住。”“我不想背啊!姐姐”……而我总在伤心中屈服,为什么要强迫一个很可爱的孩子做令他这么痛苦的事?但是,按照现在的教育方式,他不学是不行的,而且我又是收人钱财的,理应“替人消灾”。威逼他学,我不愿意;不按他妈妈要求做事,我又过意不去。最终结果只有是---辞了它!但是我还在伤心中,我在没有什么理由去看那个有趣好动的小男孩,我也在担忧中,他的下一个家教会是谁?会怎么对他?

2. 高康大开始接受教育:

第一位教师是诡辩学家士巴赫鲁费大师,他的教学方式:用五年零三个月教会他方块字母,倒背如流;用十三年六个月又两个星期教会他读《多纳》《法柴》《太奥多莱》跟《阿拉努斯寓言》;还教会了他写花体字;用十八年零十一个月教他读各种名人的注释,直到滚瓜烂熟;用十六年零两个月教读《历书》。这老师死去了。

第二位教师是老脑痨病鬼布力德大师,继续延续赫鲁费大师的古板教育模式,教高康大研读各种高深名著如《希腊词典》《教理注释》等等。

高康大变成了一个老实得不能再老实的,以后都焙制不出来的老实人。父亲也发觉,儿子高康大变得疯疯癫癫,呆头呆脑,昏昏沉沉,糊里糊涂。拉伯雷借助旁人话“与其跟这样的教师读这样的书,还不如什么都不学好,因为他们的知识是愚蠢的,他们的学问是笨拙的,只能毁掉高贵的天资,浪费青年的大好时光。”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竭力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呆板教育模式。为后面继续借由高康大的教育经历阐述他的理想的教育方式做好铺垫,先驳而后立。

里面提到“高康大每天都要背着一个七十多公斤重的文具盒”让我想起来我的小学生涯。那也是在背着重重的书包在家里跟学校来回中度过的时光。其实,那破旧的书包里,曾经装过多少本又实际意义的书?我并不否认,小学很重要。相反,我觉得在小学里我学到很多很有用的东西,甚至比在初中,高中还多。还记得《床前明月光》,还记得《丑小鸭》,还记得《江南鱼米香》,还记得《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还记得那一道道计算题,应用题……只是我觉得其实在那六年里,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不止小学。就连我的中学也是如此,老师沿着教材以完成为考试准备的教学目的为目标来讲课,学生以完成作业应对考试为目标而学习。现在回想,当初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啊?大概是为让同伴羡慕,老师表扬,父母奖励.从来不会为自己想想,自己的兴趣在哪?自己的潜质在哪?自己的专长在哪?真是觉痛惜!如果早早就能有就会充分了解自己,现在就不会这么茫然了。苏格拉底说过,人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认识自己。所以小学开始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个性的自由发展上。首先,我觉得应该受到批判的是考试制度。什么单元考,月考。综合考,模拟考,期中考,期末考,摸底考……从一开始,教育就以制度告诉学生考试是你们的目标。于是,大多数学生便乖乖的朝着这个“神圣”的目的地开始了漫长而又痛苦的旅程。什么自由发展,什么了解自己,这些概念遥不可及。虽说,结合中国实际。考试在当今社会仍是最公平最合适的人才选拔方式,而我也不反对升学考试。只是觉得其他各种考试可以大大减少,因为考试,真是培养书呆子的绝好的土壤。尝试让学生摆脱做考试奴隶的命运,有更多的时间发现自己,释放自己。也老师也会因为没有了分数压力而改变教学方式,把注意力真正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冰冷冷的分数上,老师本来就应该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否则,像高康大那样,读了这么多书,实际的却没学到什么,反而变得痴痴呆呆。(就像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会感慨,高中学的很多都不记得了)

第三位教师是包诺克拉特:首先恢复高康大的健康饮食习惯;坚持“不浪费一刻光阴”的准则,一有空闲时间就给他朗诵(擦身时,上厕所时,穿衣服时,等开饭时)(本人觉得这个十分具有借鉴意义,也应该成为求学者的首要准则不浪费一寸光阴);每天早餐后读完三个钟头的书就出门(锻炼完脑筋到锻炼身体);吃饭是畅谈一切可谈论的话题,小到餐桌上的食物,大到各种哲学道理;广泛学习,算数,天文,几何。音乐,骑马,板斧,游泳,舞剑,乐器……应有尽有;在雨天,绘画,雕塑,观看各种工匠工作,饭社会所有的职业,他都会参观;参加公开演讲,纪念集会,文艺辩论等活动。

“与其说是一个学生在学习,毋宁说是一个国王在享受。”

无疑,这时的教育是成功的,这也是拉伯雷所呼唤的教育模式。首先,这种教育是以受教育着的兴趣为源头的。包诺克拉特从一开始就想办法激起高康大的学习兴趣,达到目的才继续进行教学(那纸牌教算数)。这里值得我们反思现今抹杀孩子兴趣的应试教育模式。再者,看得出,其实玩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包诺克拉特会适时带高康大到处游历,在观摩实践中不断学习。这也是一个启发点。我们的教育实在太过于受限了,学习生涯基本上是在四堵墙内度过的。想想当代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又多高,便可窥视到现在的教育缺漏了什么。那就是亲身体验社会的课程。也许是有的,就像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里的社会实践。但是这个东西早早就已经被形式化了,大家关心的只是课程考核是否过关,所赚的学分是否够毕业,简历是否够得到一份好工作。对于这样一个实践要求,应付的唯一就是拿学分。为什么?因为,从小到大,我们早就习惯了。习惯地认为只有看书写字,死记硬背(你能拿高分的绝招)才是学习,习惯了上课,下课,做作业,考试的教育模式。导致我们不重视实践,或者说是不知道这样去实践,的是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教育啊!中学大概是因为要应付作业跟考试,没时间而不愿意去认真对待社会实践。而大学,我觉得更多不是因为没时间,而是不会做,不懂得找途径,不懂得用什么方法去实践。高康大遇上包诺克拉特真是一种幸福,高康大可以接受到这样的教育真是一种幸运。

三、 简要评价:

故事情节简单,故事内容单薄,结果松散,有些略显拖沓繁复,有些又大幅度跨越,感觉像是在读儿童文学,但是很多语言又庸俗粗鄙,不适合儿童观看。虽然如此,瑕不掩瑜,这不可不说是一部艺术作品。因为作者在用尽想象力跟讽刺力,在看是胡言乱语中,表达了自己深层次的思想及看法,大胆批判那时社会的弊端。无法掩盖的是,它的艺术光彩。不必执着于故事情节一定要跌宕起伏,不必纠结于人物一定要典型唯一,不必追求小说一定要严密严谨,不必奢求作者一定要按逻辑按条理写作,尽管尽情感受故事蕴含的无穷的哲理,尽管尽情挖掘作者脑中伟大而勇敢的想法。

四、 阅读疑惑:

1. 为什么作者会花大量笔墨详细讲述为高康大制备衣服的全过程?仅为强调他的大只吗?还是仅为好玩?还是说又深层词意义我没发现?

2. 高康大的童年又玩伴吗?算是一种缺失吗?

《巨人传》第一部读书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