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

发布时间:2011-12-02 19:15:34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作用(好处)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一年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凝视着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抒情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1.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示例:颈联中自怜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主要有四种形式:

1.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江苏卷)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示例: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福建卷)

武夷山中 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全国3卷)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案示例: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来写自己的;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3.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吴诗借景抒情,鞭挞了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李诗借史抒怀,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4.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1卷)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请从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示例: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7.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浙江卷)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案示例: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满林残照见旧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表达了作者飘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真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2005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碛()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下面两首诗词采用了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请指出其所用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也都表达了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崔诗用人面”“桃花作为线索贯串,通过去年寻春艳遇和今日重寻不遇,虽同时同地同景但人却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欧阳修词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元夜、花、柳、灯、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极为充分。

阅读下列一首诗,回答问题。

暮春归数山草堂/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综合全诗,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什么样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刻画幽竹所用的手法,综合全诗这是解题的一把钥匙,应是对比或者反衬而不是拟人。有两问,第二问重点要回答幽竹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诗词往往有所寄托从诗言志这一角度来看,应突出竹的外在形象特点和内在品质特点。

阅读元代王冕的《白梅》一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2.整体看托物言志;还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

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问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诗歌的前两句用怎样的手法,吐露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3)(2)前人评论此诗的三、四两句,奇趣横生,尤其是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为什么?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

紧扣象征春色的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怨雨之情。同意。望着残红及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诗人懊丧、怅惘,这时突发奇想,却疑春色在邻家,诗人的想像似乎小、真实有据又天真烂漫。字极有分寸,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末句起了点石成金的作用,经他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完成下面题目。(6分)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3分)(2)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3分)

1)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2)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和江南;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已经衰败。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经秦始皇墓/许浑

龙盅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这是一首怀古咏诗史,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字的理解。(2)本诗以经始皇墓为题,三、四句却荡开笔墨去写汉文帝,这样做是否妥当?为什么?

(1)一指始皇已死,二指秦王朝迅速灭亡,三指生前生势显赫的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彻底崩溃。(2)非常妥当,用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秦始皇的刚愎、凶残:用路人对汉文帝的怀念同始皇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崩塌作对比,反衬出暴君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批判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沾湿。

1)诗题为早行,诗中是怎样扣住一个字的?请作简要分析。(4)2)本诗在艺术表现方面很有特色,有人认为不逊于唐代诗人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请就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赏析。(4)

(1)本诗共四句.句句紧扣一个字。第一句甩露侵驼褐暗指行路之早之久,紧扣一个字;第二句描写黎明前的星空.反衬地面的黑暗,突出了天气的;第三句一个字,点出了诗人的精神状态,突出时间的;第四句用草虫鸣反衬环境的静,烘托了一个字。(2)第一,这首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第二,这首诗通过感觉(第一句)、视觉(第二句)和听觉(第四句)交替与综合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这首写早行的诗与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异曲同工之妙。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越调平湖乐/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

(1)开头五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美景?写这幅美景有何作用?(2)略析这首元曲主要的艺术手法或表达方式。

(1)描绘了一幅南方水乡的清秋美景,秋烟朦胧,波平如镜、小船摇荡,姑娘语柔笑甜。景美、人美、生活美,令人神迷心醉,但这却使诗人的旅愁和乡思更加强烈。所以用乐景为哀情铺垫蓄势,使哀情表达得更强烈、感人。(2)主要的艺术手法:反衬手法,乐景衬哀情,相反相成,艺术感染力强。主要的表达方式:前五句写水乡美;后三句抒思乡苦,描写反衬抒情,写法别致。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闽中秋思/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附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做出简析。(3分)(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的内容,从诗歌思想感情入手,加以分析(5分)

1)上联当中”“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答四组字词1分,分别点出作用2分,共计3分)(2)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手法)是乐景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练习。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分析诗中的”“二字在描写上的作用。(2)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一个字写水鸟的碧色衬托其翎毛之白,碧白相映成辉;一个字写鲜花在山青的映衬下红艳之极。(2)以乐景写哀(或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字,有的版本写作。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幺?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1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浣溪沙/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睛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土不闻鸿雁言,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诗人的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试作简要分析。(4分)(2)唐代皎然《诗式》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皆。”“此情惟有落花知一句也有多重意思,试作简要分析。(4分)

1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乐景写哀”1分)。风压轻云贴水飞,乍睛池馆燕争泥。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画图”1分)。春日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良辰佳景,作者却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与万物盎然形成反差,更显弱不禁风。(画面展开,结合作者情况分析2分)(2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正是由于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落花)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另表述亦可,但表述要点要清晰,也要合情理。答出一点2分;2点以上4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a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前人在评价诗歌表现手法时,有所谓乐景写哀情的说法,本诗就含有这种手法。请指出本诗的乐景哀情。(2分)请简要分析乐景哀情是如何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2分)

乐景就是由红叶青山构成的艳丽画面,哀情是离别的哀伤情感。这二者看似不协调,但二者恰恰构成一种反衬:景色越美,越能显示出欢聚的难舍和离别的难堪。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1)(2)题。

题红叶/韩氏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韩氏诗运用了________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________,与韩愈诗中还有小园桃李在,留花不发待郎归的写法相近;元稹诗则采用了________手法写宫女命运,和陆游诗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写法相似。(2)两诗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遭遇,而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是完全相同呢?请简要说明。

(1)托物言情(寄情于物)委婉、含蓄以乐景写哀情(反衬)(2)不完全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宫女寂寞、哀怨的感情。韩诗表现了宫女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愿望。而元诗流露出无可奈何,怀旧度日以了残生的情绪。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雨望花/崔涂

细雨满江春水涨,好风留客野梅香。避秦不是无归意[],一度逢花一断肠。

注:避秦,即逃避秦末乱世。此指逃避唐末乱世。

古人论诗有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之说,意思是用萧条凄凉的景物来抒写欢愉的心情,或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悲伤的心情。这首诗属于哪种表现手法?为什么?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此诗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春雨知时,蒙蒙飘洒,弥漫江面;春风吹来,到处散发着野梅的芳香。纵使眼前好景迷人,好风留客,却只能更加触起诗人细雨春潮般的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解: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1)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2)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起见雪/利登

折竹声高晓梦惊,寒鸦一阵噪冬青。起来檐外无行处,昨夜三更犹有星。

注:利登,江西南城人,曾任宁都尉,诗质朴自然。冬青,冬青树,一种常绿灌木。

诗题是见雪,但全诗没有一个字,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试结合全诗内容作简要分析。

作者运用了烘托、渲染的手法来描写。前两句写听雪,通过折竹声、鸦噪声,反映夜间雪下得很大,为下面的见雪蓄势,烘托渲染得很出色。后两句开门见雪,因为被吵醒,诗人很惊异,赶忙起来,开门一看,外面白茫茫的,由此产生了昨天半夜三更还见星星的感叹。这两句写得精炼,开门见雪后不写雪,转入设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集中写心中的惊讶,更表现雪之大。诗歌从各方面围绕雪来写,渲染出一股浓浓的雪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请简要分析欲去问西家一句中的欲去的原因是什么?欲去,表明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

诗人欲去是因为探访友人陆鸿渐没有遇见,这从扣门无犬吠一句可见。欲去这一细节体现了诗人既有些茫然,又眷恋不舍的情感。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逸士的形象。诗人是通过前四句对幽避、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通过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有潇洒豪放。

阅读下面一首七言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的前两联从何落笔?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慨?2)诗的颈联(第五、六句)描绘出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情绪?

1)这首诗的前两联从仙人登仙驾鹤的神话传说落笔,写出仙去楼空,惟余天际悠悠白云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2)诗的颈联写在黄鹤楼上所见景物:只见汉阳平原上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萋萋。此时正当日暮,诗人不由得由眼前景物,特别是萋萋芳草,引发内心的乡愁。这种乡愁在诗的尾联得以明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将暮矣,该回家了,然而我的家乡在何处呢?只见江上烟波浩渺,远望不见归程,不由得使人伤感。这就是诗人当时的内心情绪。全诗以日暮怀归之情作结,重新回应前两联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整首诗显得感情浓郁,一片苍茫。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2分)(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功名未就,展转反侧的愁思(答出辗转反侧即可得分)(每问1分)(2)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1分),而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借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唉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的深沉乡思作出了出色表达。而秋雨打蕉,惊醒了神游故国的美梦。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高度统一。(3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昔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请分别简析"缺月""孤鸿"在表达这种感情方面的作用。

1)缺月:有望月无眠的意象,有月而缺,也有孤独伤感之义,借此侧面烘托了思想感情。(2)孤鸿:是托物言志,借孤鸿写自己。"惊起"写其惊恐不安,"有恨无人省"写幽怨无法说出的愁闷,不栖寒枝写无处安身的慌乱。总之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实际上是反映在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和寂寞。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长信秋词/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长信,原指汉代长信宫,这里指皇帝的后宫。,宫中的滴漏,古代的计时器。)

1)分析一二句景物的特征及写景的目的。(2分)(2)第三句无颜色三字用得好,有实有虚,试作分析。(3分)(3)末句中的”“二字充满暗示,分析诗中人物的感情。(3分)

1)深秋黄叶,夜寒霜重。景物描写渲染了萧瑟冷寂的色彩,烘托了人物孤独,凄凉的怨情。(2)实写冷宫里室内用具的陈旧,色彩黯淡。虚写人物心情的暗淡凄凉。(3)暗示诗中人心境凄清,幽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中九日登高/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还。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妙不妙?为什么?

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月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落忽见一排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雁人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无理,却烘托了真挚的感情,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抑扬是古典诗歌常见的表达手法,就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其抑扬关系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一、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如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再如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两句突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又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晶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

二、     欲抑先扬

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这是扬。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是抑。诗人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辛辣讽刺了汉文帝政治上的昏庸与懦弱。

再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在明媚的春日里,精心打扮,登上翠楼,当看到大路旁翠绿的杨柳,才想起了离别的丈夫,后面才说她,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抑扬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抑扬的使用使诗词在很短的篇幅里跌宕起伏,摇曳生姿,有着很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把握内容的前后变化,感情的前后落差,分析抑扬关系的使用,以达到准确鉴赏的目的。

虚实结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