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赏析

发布时间:2020-04-14 19:45:38

行路难·其一

背景介绍: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A.《行路难》中虽因理想不得实现而悲愤万端,但仍未失去进取的信心,全诗的思路紧紧围绕主观和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迅速展开,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B.《行路难》比较集中表现了李白的悲愤与苦闷,表现了他的追求与幻灭,代表了他浪漫主义的风格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我希望能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诗文赏析:《行路难》是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诗的开始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情厚意,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千金,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面对这样的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番盛情,肯定是会豪饮的。可是,今天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这一串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但是,诗人并没有甘于消沉,而是从吕尚和伊尹的遭遇中得到了信心。虽然现实是那么得艰难,道路是那么得渺茫,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最终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相信终有一天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思想感情(中心):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也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用比兴手法含蓄流露出内心的悲愤与苦闷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会:当。

“破、挂”连个动词生动形象描绘出作者在汹涌浪涛之上,高高挂起船帆奋然前行的豪迈景象,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宏伟志向和乐观自信的态度。

写作手法:诗运用比兴手法,象征意义深远;运用历史典故,含义深广,很好、很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主题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赏析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题库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答案】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2.“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两句诗概括了当时何种生存背景?

【答案】“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参考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瞳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诗人因公务南至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因“刚而犯上”被贬。②栖迟:淹留。③楚客:指贾谊。贾谊曾被汉文帝重用,后被疏远,任长沙王太傅。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4.将本诗与课本上左思《咏史》比较,任选一角度,简要赏析两诗表现手法上的异同。(4

5、颔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4分)

6、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1)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2)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健行了强烈的控诉。 3.D

4.都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刘诗借贾谊屈原的被贬暗示自己的遭遇;左诗借西汉旧事,表达了对西晋门阀制度的不满。

本诗①借景抒情(赏析颔联)②拟人、反问(赏析颈链、尾联)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等)。

左诗①比喻:用“松”“苗”比喻有才华的寒门子弟与平庸的世家子弟;②对比:两种人不同身份和不同命运的对照。

5、颔联通过对“秋草”“寒林”和“人去”“日斜”等景象的描写,以及作者的“独寻”“空见”,渲染出一种萧条,凄怆的氛围。

6、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1.古诗词常常为了照应韵律而颠倒词序、语序,出现一些倒装的现象。请找出本诗中有倒装现象的一联诗,将其还原为常规语序,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技巧。

2.请概括本诗抒发的两种感情。(6分)

参考答案1、颔联。常规语序为“人去后独寻秋草,日斜时空见寒林”。本联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及对贾谊的追思,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或: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渲染出一幅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 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及对贾谊的追思,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2、①对贾谊的凭吊、悲慨、哀怜、惋惜之情 ②借怜贾以自怜,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

三: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起

问题:“谪宦”、“栖迟”、“楚客”、“三年”与“万古”各是什么意思?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此联哪个词奠定全诗的基调?

 答:谪宦:贾谊的身世。栖迟:象鸟儿那样敛翅歇息,暗喻贾谊失意。楚客:贾谊的客居身分。三年:暗含贾谊被贬时间之久;万古:暗含贾谊被贬对历代文人士大夫精神上的深远影响。三年与万古相对,更加突出作者对贾谊悲凉身世的感慨之情。悲:有“悲凉、悲伤、悲怆、悲悯”之意,奠定了全诗的低沉感伤的基调。

  作者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承

问题:这两句如何在情景交融中表现作者的情感?

 答: 此联写秋草衰迷、寒林空落、落日西斜,空寂无人,渲染了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凄清景象,作者那种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时“空见”和“日斜”具有象征意义,“空见”既写出了贾谊故宅的荒凉寂寞,同时更让人回想起贾谊当时在汉王朝的艰难处境,有报国无门的感叹。“日斜”表面上写落日西倾,实际上暗示了李唐王朝这种难以挽转的衰颓趋势,两句连读,作者与贾谊有惺惺相惜之感。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转

问题:本联中“有道”和“无情”怎样理解?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汉文帝在历史上是有道明君,但是在对待贾谊态度上,是首先重用,后听信小人之言,疏远贾谊,从而导致贾谊怀才不遇,抑郁而终。此联运用反语和双关的手法,明写汉文帝有道,实际暗含着作者对汉文帝的强烈不满,也暗含了作者对李唐王朝不重视人才的不满。同时借用贾谊写《吊屈原赋》的典故,

湘水无情地日夜流逝,来抒发作者对前贤的深切凭吊和自己内心的无限愤懑之情。

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合

问题:本联通过哪些景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败局势,末句作者用与贾谊对话的方式,既有对贾谊悲惨身世的感慨,同时也衬托出自己抑郁悲凉,痛苦无奈的心境

四:1.颔联渲染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2分)

2.结合全诗,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 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渲染出一片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

2.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孤独寂寞处境的感叹,以及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五:14.依现代汉语来看,这首律诗不押韵;但按唐代的读音,此诗是合乎律诗规范的。推测一下,本诗的“悲”“崖”和 在古代是押韵的。(1分)

15.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16.将本诗与课本上左思《咏史》比较,任选一角度,简要赏析两诗表现手法上的异同。(4分)

参考答案14.迟、时、知 15.D

16.都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刘诗借贾谊屈原的被贬暗示自己的遭遇;左诗借西汉旧事,表达了对西晋门阀制度的不满。

本诗①借景抒情(赏析颔联)②拟人、反问(赏析颈链、尾联)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等)。 左诗①比喻:用“松”“苗”比喻有才华的寒门子弟与平庸的世家子弟;②对比:两种人不同身份和不同命运的对照。

分析: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背景介绍: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诗的前四句:忠而受贬。叙述议论,简洁明快、慷慨激昂。后四句:蓝关示湘。宕开一笔,以写景叙事来曲致己意,凄楚悲凉,感情基调为之一变,造成全诗开阖起伏、沉郁顿挫。

1.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_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_直言诗人忠君报国的信念的诗句是 :_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_

2.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一封早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4.这首诗在虚词的运用上很得体,如“欲为”、“肯将”,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作者的一片忠心和坚强的信念,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慨,还蕴含着诗人不屈不扰,宁折不弯,刚正不阿的品格。

5、“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6.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7.细致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诗,分析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发途中感受的?

这一两句借景抒情。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8、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

9、颈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试作简要分析。(3分)

这句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2分),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2分)。(或借物抒怀,以马写人2分,用“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2分。)

10.颈联即景抒情,是千古传唱的名句,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它好在哪里。

诗人把百感交集在眼前的景物上,渲染了悲壮的气氛,表现出崇高的牺牲精神。一句回顾,一句前瞻,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家何在”中,有诗人的血泪;“马不前”里,流露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无穷感慨。苍凉的景色,雄阔的境界,悲惨的现实,诚挚的感情,共同酿就出纯似美酒的一联诗,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11、试从结构与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尾联的作用。

结构上扣题,尾联向侄孙交代后事,沉痛郁闷,内容上进一步深化诗意。 “知汝远来应有意”,通过侄孙的心情写出自己前途之艰险难测.写出因遭受贬谪的无穷伤感,进一步吐露了凄凉之情。“好收吾骨瘴江边”,表明作者对未来的思考,诗人自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也无可奈何,只有冷静地面对了。《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12、这首诗表达了韩愈对朝廷“既忠且怨”的复杂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诗人为国事献计献策,却“朝奏”而“夕贬”,怨愤之情溢于言表。但诗人只想替皇帝“除弊”,毫不吝惜残余的生命,表现了老而弥坚的耿耿忠心。第三联“家何在”,“马不前”将思家念国的忠贞和英雄失路的悲怨交织在一起。尾联“收骨瘴江”,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全诗感情沉郁,动人肺腑。

1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这首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语言明快,风格沉郁。表达了诗人不惜残年为皇

帝“除弊事”的决心和老而弥坚的气概,但一封奏疏竟然获罪,也流露出诗人的怨愤之

情。

1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忠而获罪的悲愤忧伤

15.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D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16.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C

A.“朝奏”和“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横”写广度,云横而不见家,也不见长安;“拥”写高度,风雪载途,英雄失路。

C.颈联虽隐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但苍凉的画面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D.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叙述手法入诗,体现了韩愈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17.对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 律诗(或五律、近体诗) 。本诗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如“人迹板桥霜”一句是眼前之景,为实写,“ 凫雁满回塘 ”一句则为虚写。(2分)

2、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 近体 诗中的 五律 ,韵脚是 āng 。诗中最能表现“早”的是 颔联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两句从描写角度看既有 视觉 ,例句是“人迹板桥霜”;又有 听觉 ,依据是“鸡声”。(或静态和动态也可)

3、“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描写的景象 (只能填一字),互相映衬。诗中写到“雁”是用以表达 思乡怀亲、急于返家的迫切 之情。

4、全诗哪一个句子直接抒发了诗人思想情感?(2) 客行悲故乡(2)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中的这一句,点明行旅中思念着长安,也表现出诗人怀念长安用以表现政治上的进取心。诗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又与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__

5、“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那一句? 思念故乡;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6、这首诗的题目是“商山早行”,从诗中看,“早行”的原因是什么?诗中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什么?(4分)

早行的原因是思乡(或悲乡),(2分)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在鸡鸣之时,天上还挂着月亮,行人已经将足迹印在板桥的白霜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亦可)(2分)

7、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8、本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本诗描绘了羁旅之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9、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10 赏析“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罗列了很多早晨所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的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

11、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分)

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任一点即可)   

12、人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绝佳,其写景有何特点?试作简要赏析。(4分)

这两句诗写景,纯用名词(或运用“列锦”的手法),连缀成一个意象组合体。在这个意象组合体中,有声音,有形体;有人物,有动物;有仰望之景,有俯视之景。描绘出生动的视觉形象,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

13、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分)

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任一点即可)

14、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对颔联有如此评价:“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

此联绘早行景象,诗人只用了十个字,不仅没有一个虚词,就连一个动词也没有,只用了六个名词,选择了六个颇具典型性的意象叠加组合在一起,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也暗含人物的内心感受,意象具体丰富,意境深邃渺远,烘托出早行的典型环境与浓厚氛围。形式整齐,对仗工整,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意对即可)

15、这首诗善于通过特征性景物,表现出“早行”之“早”的特点。请结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试作简要分析。(4)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月色,看见天上有月光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2分) “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一一原来更有早行人。 (1)对早行的情景可谓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16、“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它集中表现了什么内容?怎么表现的?

①纯用名词组合成句。②早行辛苦。③用富于特征性的景物来暗示。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17、“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与“凫雁满回塘”分别是何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写两种景色的作用是什么?

①“槲叶”“枳花”是旅途上景色;回塘凫雁是梦中故乡景色。②旅途荒山凄凉,故乡回塘水暖。③两种景色鲜明对照,表现羁旅愁情和思乡悲情。解答时注意,“枳花明驿墙”指残月把花影映在驿站墙上,此景衬托荒山早行之苦,不是乐景;还要注意“悲故乡”是情语,点明全诗旨趣,据此可知“杜陵梦”含意。

18、说明“枳花明驿墙”一句的含意。

用白色的枳花映(照)亮驿墙表现出行之早(或:点出“早行”二字)(意对即可)

19、“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中的“照”字,很多版本写作“明”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些?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照”字比较好,既暗示了在早晨“枳花”颜色的雪白,也富有动感的传达了这种白色的“枳花”将在晨光中还显得黑暗的驿墙都照亮了。

20、“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21、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22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23、“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一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

早行途中,诗人触景生情,想起昨夜梦中出现的故乡杜陵的春景,抒发了思乡念亲之情;梦中故乡春天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之景与眼前旅途早行之景的鲜明对照,暗含旅途奔波劳累之苦、人生孤独飘零失意之感。(意对即可)

24、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期中的“羁旅乡情”。

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斛叶山路,枳花驿墙

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25、宋代诗人梅尧臣评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解。(10分)

我赞同梅尧臣的评价(点明观点)。[角度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旅外早行,所见之景很多,所以难写[一层];作者选取代表典型景物的五个名词性短语,不着一个动词,却简洁而又合面地描摹出旅途见闻,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二层][角度二]这两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表面上写旅途景色,实际上既含有“早行”的条件,又含有旅途的艰辛和羁旅的愁思[一层],作者固然是“早行”,但板桥上的“人迹”,分明表示“更有早行人”,作者似乎在惊佩,似乎在懊恼,但都表达出急于归家的迫切心情[二层],寥寥十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总结]

[10分,表明观点,1分;分角度分析,6分,两个角度各3分;语言表述, 3分;结构层次,1分。]

?答案示例一:(“凫雁满回塘”)这一句运用想象的手法(点明手法,1分),通过写梦境中故乡回塘水暖、凫雁自乐的明快清新的景名胜。(分析句意,1分),含蓄而又强烈(表达效果,1分)地表达了作者怀念故乡急欲归去的迫切心情(主旨情感,1分)

答案示例二:(“凫雁满回塘”)这一句运用对比的手法(点明手法,1分),梦境中故乡回塘水暖、凫雁自乐的明快清新与旅途中的孤寂凄清形成鲜明的对照(分析句意,1分),强烈而又含蓄(表达效果,1分)地表达了作者怀念故乡急欲归去的迫切心情(主旨情感,1分)

[4分。表现手法,1分;分析句意,1分;表达效果,1分;主旨情感,1分。]

26、下列能准确表现深秋特征的一组词语是( B )(2分)

A.鸡鸣枳花开凫雁 B.霜槲叶落凫雁

C.霜槲叶落枳花开 D.晨起鸡鸣杜陵梦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全诗紧扣“早行”二字,托物言志,表达了羁旅中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

B.颔联描写了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C.“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

D.尾联中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乐景反衬哀情。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应,首尾圆合。

1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句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境。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巧妙点题,毫无斧凿之痕。

B.“客行”句点明早行的原因。这里“悲”字含有怀念故乡而欲归未归的意思,表情达意十分传神,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榆叶”句仍紧扣“早行”。“叶落”反衬出路寂静;而“明”字则准确写出因为天色未亮,驿墙边鲜红的枳花格外耀眼。

D.“杜陵梦”与“悲故乡”遥相呼应,与中间写景相辅相成,使“早行”所见之景与“早行”所发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比较阅读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商山早行 温庭筠(略)

[]①细柳营:现泛指军营。②射雕:这里指将军武艺高强。③征铎:装在车马上的铃。④枳花明驿墙:枳树的花把驿站的墙照得亮亮的。⑤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从两首诗的思想内容看,《观猎》描绘了一位将军 英姿飒爽,意气风发 的形象,语言有何特点? 遒劲有力 。而《商山早行》则描绘了远离故乡的羁旅情怀,抒发的是羁旅在外的愁思,远离故乡的悲苦。

2、清人沈德潜评《观猎》“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从章法上看有什么特点?从句法上看有什么特点?从字法上看有什么特点?

1)全诗起得突兀,结得深远,中间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首尾回环映带。(2)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传情,第三、四句穷极物理,又意见于外。(3)“枯”“尽”“疾”“轻”“忽过”“还归”准确形象,绘形传神。

3 沈德潜评《商山早行》“各行各句尽此一联”,是指哪一联?为什么?

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每一字一种物象,合在一起又意蕴无穷,真正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境。

苏轼《水调歌头》复习及中考试题精选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qùe):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不该。

9、何事:为什么。

10、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12、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13、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三、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四、诗歌赏析

(一)、选择题

1、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____B_____

A、欧阳修 B、苏轼 C、陆游 D、辛弃疾

2.北宋后期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号:( A

A、东坡居士 B、青莲居士 C、稼轩居士 D、易安居士

3.下列词人中,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有( B )

A、李煜 B、辛弃疾 C、柳永 D、李清照 

4.开创豪放派词风的宋代作家是_____C____

A、欧阳修 B、王安石 C、苏轼 D、辛弃疾

5.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首词的主题是:( B

A、羁旅行愁 B、望月怀人 C、悲悼故国 D、忧时伤事

6.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现作者出世思想与入世思想矛盾的语句是( B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月有阴晴圆缺

(二)、赏析题

1.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介绍写作缘由。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弟弟,其名为苏辙,他和苏轼,苏洵并称文坛“三苏”。

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月,下阕问天,归根到底是在问自己。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4.词的上阕,写词人“天上宫阙”的想象,词中描绘了一个天上仙境的境界,表现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词的下阕写“无限”时对美满生活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叙述。

6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何年?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 《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句子。

8 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 例: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9、本词中表达词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起舞弄清影\"中的\"\"字用得好在哪里?

.\"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11、这首词中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3、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

如李白的《静夜思》,古代诗人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14、给加点的字注音。

1)宫阙(qùe)(2)琼楼(qióng)(3)绮户(yī)(4)婵娟(chān juān

15、写出三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怀念或良好祝愿的古诗词句子。

1

2

3

(三)、问答题

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

(“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⑦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⑧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中考练习题】  

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水调歌头》中,上天为什么说“归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4.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5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又恐、一个是何似。(2分)  

6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①“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②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  

7. 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介绍写作缘由。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弟弟的字,其名为苏辙,他和苏轼,苏洵 并称文坛“三苏”。   

8. 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月,下阕问天,归根到底是在问自己。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0词中最富有哲理的一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1.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化用杜甫《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几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但不能透露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12.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政治失意时,幻想超脱物外;但积极的思想最终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情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1、本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由低沉愤懑高昂乐观

2、诗的第一联作者通过凄凉地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表达出诗人被贬后的愤懑不平之情。

3、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凄凉地”、“二十三年”等词可以看出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的现实。

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典故抒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亲朋好友的无限思念和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5、诗的第二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闻笛赋:怀念故友。

2)烂柯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6、①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该诗句揭示的自然规律(蕴含的生活哲理)?

大江之上,沉舟之侧,千帆竞发;自然中,枯树前头,万木争春,一片春色。 这两句诗作者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暗示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1)大江之上,沉舟之侧,千帆竞发;自然中,枯树前头,万木争春,一片春色。“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包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虽身经危难,但仍保持坚定意志的积极乐观、豁达豪迈的胸襟。

2)这两句诗作者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暗示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③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

1)大江之上,沉舟之侧,千帆竞发;自然中,枯树前头,万木争春,一片春色。“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包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虽身经危难,但仍保持坚定意志的积极乐观、豁达豪迈的胸襟。

2)这两句诗作者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暗示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7、作者说“暂凭杯酒长精神”,作者果真是靠“杯酒”长精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真意是在朋友的关怀下,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以此结尾,收到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

8、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主要表达了诗人虽身经危难,但仍保持坚定意志的积极乐观、豁达豪迈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表明内心的凄苦,但更以“千帆过”“万木春”表现出诗人虽身经危难,但仍保持坚定意志的积极乐观、豁达豪迈的情怀。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作者被贬时间之久,慨叹世事变化的惆怅之情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1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发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诉我们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5、礁石无法阻挡江水滔滔东流的豪情,冬雪不能耽搁春天翩然而至的脚步。同样,战争、瘟疫也一样不能阻止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填空)

1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酒”振奋精神,表现诗人坚定乐观的诗句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点明题意的诗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扣合题目的诗句是:今日听君歌一曲

2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并成为点睛之笔的句子是:暂凭杯酒长精神

《行路难》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