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等)与教育

发布时间:2018-11-02 19:32:44

小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等)与教育

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下,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进行差异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什么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

()什么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人尽管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点,但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生活环境及受教育的不同,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里带上了个人色彩。所谓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质就是说:学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遗传以及后天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在身心特征上会表现出与他人相异的特点。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两个人不会生活得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天赋。”

二)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

1.学生的智力差异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某个学生聪明,某个学生迟钝;某个学生记忆力好,某个学生记忆力差;某个学生擅长逻辑思维,某个学生擅长形象思维,这些评价和描述都是学生在智力方面的个体差异表现。学生的智力类型差异主要是指学生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方面所表现的差异。

1)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觉类型,有的学生对事物的概括性和整体性强,而分析能力差;有的学生分析能力强,对事物的细节能够清晰地感知,但对事物的整体知觉却差;也有些学生兼有上述两种特点。

2)记忆类型差异有四种:一是视觉识记效果好,如达.芬奇十几岁就能墨画。二是听觉识记效果好,对音乐有良好的感知能力。三是运动觉识记效果好,即在运动技能记忆方面有良好表现,如邓亚萍对乒乓球的落点位置有超人的记忆能力;四是混合型,只有运用多种表象时才能有好的识记效果。

3)言语和思维类型差异:有的学生在言语和思维中有丰富的形象和情绪因素,属于生动的思维言语类型;这类学生比较容易发展艺术活动能力;有的学生善于言语和思维中的概括和逻辑联系,属于逻辑联系的思维言语类型,这类学生有利于发展数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还有的学生是这两种类型的综合。

2.学生的个性差异

个性又称人格或者性格,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理论分歧复杂,心理学中的个性理论多达数十种,但是现代心理学普遍认同艾森克(J.Eysenck)的“人格特质差异理论”。艾森克将个性分为四大类:抑郁质、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在以倾向(内向、外向)为纬,情绪(稳定、不稳定)为经组织成基本的32种个性特征。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稳定的特征上的差异。学生个性差异现象从身心各方面来看,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这在个体的性别、年龄、容貌、体能、能力、兴趣、爱好、态度、观念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以下从三方面例举学生的个性差异:

1乐学生与厌学生的个性差异:我国学者运用自编的“乐学与厌学程度量表”和艾森克的个性问卷对乐学生与厌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精神质个性的学生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和行为。

2)学优生与学差生的个性差异:学优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学差生,在学习成绩归因方面,学差生倾向于把学习成绩与自身的能力和运气联系起来,而学优生则更强调努力程度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学优生与学差生比,更具有自觉性(学习有目标、计划,行为有自制力)、坚持性(能克服外部环境障碍和自身的身心障碍)、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学习好)、主动性(积极努力倾向)和独立性(在学习行为和评价目标上对他人的不依赖态度)。

3)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多学者对创造型学生的个性进行研究时发现,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一般具有这样的个性特征: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这是因为,低乐群性的学生更专注于某项发明创造本身,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高独立性使他们不为传统观念、习俗、权威观点所禁锢,敢于直面问题本身,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高自律性使他们对自己和事物有清晰的认识和较高的自制力。

3.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小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等)与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