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教法介绍(一)

发布时间: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教法介绍(一)
五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总进西部”本组教材就是围绕着这个专题编写的。两篇精读课文分别是:老舍的《草原》——美丽的西部;作家袁鹰的《白杨》——建设与奉献青春的西部;阅读课文《丝绸之路》——昔日辉煌的西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正在开发的西部。编者精心选择的这四篇有代表性的课文,学生从中不但能够感受到祖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学习热爱祖国的感情,还能够从一代代中国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绵绵不绝的民族情、爱国情。学习这个单元课文,要注意: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升理解语言的水平,持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宜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尝试着将这些写法使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下面我就重点结合两篇精读课文,与老师们共同备课、一起研究。

《草原》这篇课文,摘选自老舍先生写的《内蒙风光》。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文中的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作者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一一话别的动人情景——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的方法。因为本文是“总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老师还要通过学习,引发起学生理解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这个点尤为重要,今天,在人教版教材这个单元中讲这课与过去不同之处就是这点。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体现。 另外,50年代对内蒙古草原访问的见闻是课文中所写的,今天呢?那里已经成为旅游热点,怎样通过今天的草原理解西部呢?教学中怎样体现才符合单元特点?)
课文比较长,不宜把除字词、朗读课文之外的内容都挤到第二课时。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要增大含量。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老师应带领学生在自学生字、新词后,把课文读熟。然后,协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了解到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访问中的情景。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作者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楚的特点。随后,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第一自然段的草原风光图中的优美语句,感受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的感叹赞美之情,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下面是第一课时的具体安排: 1整体感知: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去写草原的? 板书: 景色 访问

2.自主研读: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别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3.放声朗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个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生自由读)
这部分通过“静静地默读”“边读边想”,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这样为后面“合作研读”作铺垫,有利于克服用“集体讨论”代替“自主阅读”的不良倾向。 4.可重点在以下几处地方引导想象,指导学法:
1)“羊群……大花”写出了草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变化之美。 2)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5.诗文联系,激起疑问。
1)“茫茫”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此处联系“天苍苍,野茫茫”的对比理解,目的是激疑促思,强化学生对草原总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具体写景的句子起到总领作用,凸现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克服 “肢解文本”的弊端。
2)抓住重点句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导读: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班上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3)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个句子表达了老舍先生的独特感受,看似语意矛盾,实际意境相通。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语言训练与想像感悟有机结合起来。一个“流”字将草原那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流入云际”则写出了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之美,这种境界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自己读──指名读。(体会“既……又,既……又……) 6、方法点拨。

“蓝天共碧草一色,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不但要读懂字面的意思,更要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更要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这里老师采取在无疑之处生疑,引导学生理解“翠色”“勾勒”“渲染”等词语,并激发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反复诵读,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无穷意境,体验翠色欲流、流入云际、草天一色的意境美。 7、小结: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活力,这正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请你把这美丽迷人的景色再读一读,记一记,留藏于心间吧。(请学生反复吟诵争取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的教学,要紧紧围绕着“蒙汉情深”四个字,引领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中,去感受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体会全文结束时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既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时,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以录像引入教学。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初次访问了内蒙古大草原。那迷人的草原风光令人神往。 板书:景色
2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草原的景色给你留下最深的印像是什么? 板书:辽阔 美丽
3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课文的录像,再次去感受草原的辽阔和美丽。 (课件播放 指名一学生有语气地读第一自然段) 二、 由感受引领中心句,进入课文第二部分:
(过渡)这美丽的草原孕育了怎样的人民?我们在访问中又有了那些感受呢?
1 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回想一下:
在访问中,作者都写了那几个场面?
板书:访问
2 在这些场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
老舍先生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感受。激动之余,他即兴写下了两句诗。请你在文中找一找,把它画出来。 课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 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是什么意思。
2 想像:读到这,你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呢? 4 抓“蒙汉情深”:在这两句诗中,有一个词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是那个词呢?(课件闪动“蒙汉情深”
5
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这“蒙汉情深”呢?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的笔触,到大草原中去看看那一个个热烈、难忘而感人的场面吧!
三、 学生选择学习方式,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体会蒙汉情深:
1 同学们,老师想问一问大家,我们能够采用什么方式来学习呢?

学生发言后出示:1)抓重点词句标画 2)读后感受写批注 3)联系上下文 4)结合生活实际 5)想像再现情景 6)引用借助课外资料 7)与同学评读交流 2 明确要求:1)读25自然段。
2)选择自己最喜欢最适宜的方法体会“蒙汉情深” 3.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视,相机指导与学生共同探究。 四、 读中感悟课文四个场面,体会“蒙汉情深” (一)抓关键句,学习“远迎” 1(出示课件)“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教师点拨: 1“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你在“飞”字中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马在飞,实际上是在写什么在飞?(蒙古人民的心在飞)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车跟着马飞过小丘”
表面上是写车、马在飞,实际又是在写什么?(蒙族和汉族人民快乐的心一起在飞)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场面多么热烈,心情多么激动!谁能把这蒙汉情深通过读表达出来! 3小结: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主客相见时骏马疾驰、欢呼雀跃的动人场景。这哪里是马在飞,人在飞,分明是我们的心在飞,蒙汉人民之间的情在飞呀!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描写相见、款待、话别这些场面的呢?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请同学们自学下面的三个场面。能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场面重点阅读。 (相见 1.抓句子:“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抓住“总是”一词,教师范读。 2.体会:“大家的语言不同,心不过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点拨:“心不过一样”,心里都想的是什么?(民族团结)
想象表演,发散互动:如果我是汉族同胞,你是蒙族同胞,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呢?(师生握手)
(三)款待
抓句子体会:“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学生补充查找到的表现蒙古族人民风俗习惯的资料去体会,体会“再”字的含义)
“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有语气地读。

(四)联欢:这热烈的场面一直持续到了话别之时。 (五)高潮激情,升华情感:
1、导读:情谊浓浓,亲如一家。特别是那高亢热情的歌声把热烈的场面推向高潮。
课件:欣赏四个场面。《赞歌》配四个画面。
2读写结合:现在请同学们听着这歌声,再看看这个个个热烈的场面,我想,
大家心中一定会有所感触。下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能够用动情的的话,也能够用感人的诗,表达出此时你的心情。(时间关系能够重点选择一个画面来写,尽量用自己的话写出感受)
学生写后有语气地读。 五、 再回到诗句,揭示主题:
1、课件出示,再读诗句。
此时,你对这两句诗又有了怎样新的更深的感受吗? 从远迎到想见,从款待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留连不已,难舍难分。 2、到底是什么使我们这样难舍难分? 板书:蒙汉情深
蒙汉同胞说啊、笑啊、唱啊、不同的语言,表达着共同的心声。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板书)
3 体会作者表达上的特点,感悟写法:
1 通过深入地阅读课文,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老舍先生在这篇精美的文章中,是怎样把这种情感生动地表达出来的呢?
请你把文中优美的语句再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体会情景交融、拟人和比喻的写法)
(2 下面,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全篇课文。老舍先生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要写草原那辽阔美丽的景色呢?(如果只写草原的人情美,不要这段可不能够?那么好不好呢?) 连线总结:
正是这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孕育了勤劳、豪爽、热情奔放的蒙古族人民,老舍先生带领我们走进了西部,展示了西部迷人的风光,也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民族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让我们记住这景美、人美、情更美的大草原。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声音,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句。(齐读诗句)

这篇课文情景交融的写法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直抒胸臆。例如开头第一段第一次见到草原时的惊喜、赞叹和最后离开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是精笔细描,如, “中国画”“大花”“彩虹”的比喻写法,细致入微,生动鲜活地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三是写实清新质朴。如“握手”“敬酒”的纪实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淳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以往教学,这课有一难点。景美与人美往往割裂。我觉得能够利用课文内在联系以及课文和单元主题的联系解决这个问题,你看看怎么操作?(王老师:前面的红体字明确了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此处增加了红字的第二
问题和连线总结,您看是否把上面这个问题解决了。

下面我们说说《白杨》一课的教学。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作者在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的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生于茫茫戈壁却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将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记得崔峦老师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的讲话中,谈到要“大刀阔斧地改革课堂教学”的问题时谈到三点:
1.教学内容要精。 2.教学环节要简。
3.教学方法、策略要活。 他谈到: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使用。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能够有很多变式。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能够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如《白杨》,教学的重点应是抓住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具体能够是: 1、初读理清线索,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抓住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和课文末句等语句,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其中蕴含的意思,感受边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3、又读,体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4、练习读出感情,摘抄语句。 下面重点从以下几点具体地谈一谈: 一、 把握教材特点,突出教学主线。


《白杨》的教学,老师应该准确把握这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突出教学主
线,科学地简化教学环节,特别是要削减那些浅表性的活动,改变教学中的刻板呆滞状态,促动学生思维的流畅。因为只有流动的思维,才能激发出创造的火花。 教学《白杨》一课,能够根据课文借物喻人的特点,着重安排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联系生长环境,了解白杨外形特点;二是紧扣关键词句,理解白杨品质特点;三是激发学生想象,领会建设者的崇高精神。这样的设计教程简洁,主线突出。课堂上学生绝大部分时间用来阅读、思考、质疑、解难,不但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得到落实,而且学生学得主动,对大戈壁恶劣环境的想象,对白杨品质的理解,对建设者精神的理解,都能有很多创造性的内容。课堂上,学生如果懂了,他的思维就要向纵深展开,而教师如果还是喋喋不休地讲,等于拉住他的思想不让学生往高处走、深处流,学生的创新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支撑和发展的机会。 二、重点部分嚼透,重点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从课文内容和结构上看,文章既写了孩子的天真,又写了父亲的深情;既写了高大挺秀的戈壁卫士白杨,又写了无私奉献的边疆卫士——建设者。学生难于理解的是作者对爸爸神情的多处描写和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开发荒原的情形。
课文的重点部分能够采用“补足填空”的方法。我们说的补足,指的是补足有形和无形省略的意义;填充,指的是填充文章的意象 、意境和意义。补足有形和无形省略的意义,基本的方法是想象。如《白杨》第十四自然段有三个“只知道”,蕴含着相对应的三个“不知道”,——而孩子的这几个不知道,正是爸爸(边疆建设者)想让孩子知道的。这个自然段是开启从“物”(白杨特点)到“人”(边疆建设者)的一把钥匙。1995年李明新老师在全国阅读教学观摩会上执教这个课,他让学生读一句只知道的句子,讨论孩子不知道的内容: 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是怎样工作的;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去念小学,再念中学;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在三次读“只知道”和三次讨论孩子“不知道”以后,告诉学生,孩子不知道的,正是孩子爸爸要告诉他们的。再接下来,李老师要同学再读课文,想想爸爸到底要告诉孩子们什么;最后,李老师问同学,你理解爸爸的心了吗?此时,文章的思想感情已经深深打动了孩子。

另外,对文章主旨的挖掘也能够采用层层剥笋法。先直奔到与文章的重点段有密切关系的第12自然段,即写白杨特点的这个段,然后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引导,对学生实行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理解水平。同时,教师再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课文的主题,教给学生抓住重点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略读课文,让学生先从文章中抓取基本材料——12自然段中爸爸的三句话,然后对它们作粗略分析,形成初步印象,获得初步理解——介绍白杨的
特点,教会学生抓取重要材料的方法。
第二步,精读三句话,作精细分析,然后以点带面,联系前文,抓重点词 “哪……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关联词,理解爸爸是在赞美白杨的品质——坚强执著、不怕困难,触景生情,从而教会学生抓重点词句品味,领悟中心的方法。
第三步,抓住揭示文章主题的句子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反溯前文,入挖掘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潜在主题——人如树,树似人,赞美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的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和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托物言志,从而真正把握中心。教会学生抓重点句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水平。质疑问难是学生对教学活动更深入的参与。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质疑,既是培养问题水平的需要,也是课堂民主的表现。因为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求知欲望十分强烈,课堂上急于解决碰到的疑难问题。教师要抓住这个心理特征,在课堂上安排一段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应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 可在初读时质疑,也可在细读时质疑,还可在品评时质疑。对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实行梳理,把握要点。学生提出问题后,还要提倡学生自己解疑。在教学《白杨》时,也能够首先由审题激疑:读了课题后,想提出哪些问题?初读概括主要内容后再次激疑:围绕主要内容,你想弄清哪些问题?(如:爸爸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介绍白杨的?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的?为什么要介绍?它表白了爸爸怎样的心?)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讨论。细读爸爸介绍白杨一段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读书,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评读时,再一次让学生质疑,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学懂。
四、回眸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
能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使用是我们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重视在学习中的感悟,还要注意在学习后的总结,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做到学有所得,收有所获。 两篇讲读课文学习完后,我们能够安排这样的环节: 1.快速浏览课文《草原》和《白杨》,并思考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小组交流:(1)把这两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或者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推荐给大家,并说说原因。
2
你认为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分别说一说。(如:借物喻人—借赞扬白杨树来赞扬西部建设者;情景交融的场面描写; 表现人物神态、思想的对话的描写;景色描写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
3、结合课文的语言谈谈你对祖国的西部有哪些了解? 4、总结:
同学们,通过《草原》和《白杨》这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过去,为了西部的繁荣和发展,老一辈建设者显出了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去更多地走进西部、了解西部,去赞美她吧!(王老师,此处我想对两篇课文的学习有个总结,在人教版教材中,去体现并符合本单元的特点。



因为自己水平有限,刚才所讲的内容,肯定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抑或有不准确的内容。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以利于我们教学研究的深入。谢谢大家!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教法介绍(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