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知识点

发布时间:2019-12-02 13:34:01

6、北京的春节

一、重点字词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zhōu)。

理解:天气的“冷”与年味的“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年”在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作者写了老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重要的日子?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理解: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3、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特点?

理解:北京的春节开始得早,腊月初就开始了,说明人们很重视春节。

4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理解: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也说明了腊八粥用料之丰富。

5、“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这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理解:这一句是过渡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孩子们的欢喜,也引起下文大人们的忙乱。

6、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理解:这句话把过小年形象的说成是过年的“彩排”,说明过小年很热闹,也预示着春节更加隆重。

7认真阅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从哪能体会出除夕热闹?什么叫守岁?

答:A、从味、色、声的角度体会除夕真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B、从人们活动中体会到除夕热闹。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7、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理解:“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写出了人们对除夕夜“吃团圆饭”有多么重视,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这也是春节传统习俗得以代代相传的原因。

8、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xián)熟技能。

理解:这句话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优秀品质。

9、“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把“又”字去掉行不行?

理解:不能把“又”字去掉。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让人自然回味起春节的前几个高潮,表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用。

10、第十二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的什么风俗?有什么特点?

理解: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看花灯的风俗,主要突出了花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11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理解: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总的段落结构。

12、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1],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理解:A、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春节期间观灯逛庙会的快乐时光,到了正月十九,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下文该写一切归于正常了。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子中。

B、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重点字词

书籍shū jí慈祥cí xiáng 幼稚yòu zhì含糊hán hu军阀jūn fá

娱乐yú lè不慌不忙bù huāng bù máng 僻静pì jìng 暂时zàn shí

剧烈jù liè 粗暴cū bào 吼声hǒujiào 皮靴pí xuē宪兵xiàn bīng

侦探zhēn tàn 苦刑kǔ xíng 严峻yán jùn残暴cán bào 拘留jū liú

《北京的春节》知识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