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阅读练习及答案

发布时间: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阅读练习及答案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阅读练习及答案《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阅读练习及答案1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⑴歆辄难之难:⑵本所以疑所以:⑶王欲舍所携人舍:⑷遂携拯如初遂:1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20.作者对华歆、王朗的评价是怎样的?你怎么看待作者的这个评价?(4分)答案:
18.4分)1)认为……困难(或:感到为难)1分)2)……的原因(1分)3)舍弃、甩掉(1分)4)于是、就(1分)
192分)(我)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1分),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1分)
204分)①华歆优、王朗劣。1分)
②我赞同作者对华歆、王朗的评价1分)作者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看出一个人的品质,“窥一斑而见全豹”,这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2分)或:我不赞同作者的评价1分)作者以一件小事就给别人的品质下结论,是以偏概全,这是不可取的(2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阅读练习及答案2
(甲)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乙)楚厉王有警鼓,与百姓为戒①.饮酒醉,过而击,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而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
1


更令明号而民信之。(选自《韩非子》注:①戒:警戒的信号。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①后贼追至贼:②宁可以急相弃邪以:③使人止之使:④击鼓而民不赴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本所以疑,正为此耳。②吾醉而与左右戏而击之也。
3)请分别概括华歆、王朗、楚厉王三人的品质特征。【答案】
1)①强盗;②因为;③派遣;④表示转折,却。2)①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②我喝醉了跟旁边的群臣嬉闹,错误地击了鼓。
3)华歆:守信用、讲道义;王朗:极端自私、背信弃义;楚厉王:不重视诚信,随意说出戏言,知错能改【解析】
【详解】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贼”:强盗。“使”:派遣。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本所以疑:原本感到为难的。戏:开玩笑,闹着玩。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
2


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从甲中看出:华歆处事谨慎,考虑事情全面,做事有始有终,信守承诺;王朗在认为对自己无害时,能助人时则助人,一旦事情有变,危及自身利益时,就只考虑自己。楚厉王与百姓约定,如果遇到了敌情,就击鼓为号,召集大家前来守城。
原来是他击鼓和身边的人闹着玩。当敌人真的来入侵了,厉王赶紧击鼓发出警报。但百姓以为厉王又是在跟大家闹着玩儿,因而没有一个前来守城。厉王只好更改了原来的命令,重新申明了报警的信号,老百姓这才相信。看出楚厉王:不重视诚信,随意说出戏言,知错能改。译文
甲文,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敌人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托付,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而抛弃他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乙文,楚厉王遇到紧急的情况就用击鼓来召集老百姓守城。(有一天,厉王)喝醉酒了,误拿起鼓槌击鼓,老百姓都大为惊慌,厉王派人去制止他们,厉王说:“我喝醉了酒就同大臣们开玩笑,误敲了鼓。”老百姓听了都回家了。过了几个月,有紧急的情况,(厉王)击鼓发出警报,老百姓没有赶去守城,于是(厉王)更改了原先的命令重新申明报警信号,老百姓才相信他。《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阅读练习及答案】
3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