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史概述(三)

发布时间:2014-08-06 11:02:52

中国共产党党史概述(

——改革开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同志们,上堂课我们主要对我党从建国以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段时期的相关历史,总的来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上虽然历经挫折,但也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而我党在历经挫折和错误之后,真正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未来国家腾飞奠定了基础。

在粉碎“四人帮”后,全国广大干部群众重新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各项建设工作。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也逐步恢复正常,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也开始进行。1978年12月召开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会上恢复了邓小平在1976年被错误撤销的全部职务,邓小平重新接手党和国家的发展工作,党和国家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新的转折和腾飞。

一、体制变革全面推开,改革开放逐步展开

在党和国家工作转向正常发展的进程中,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是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在短期内不容易消除,又受到“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限制,当还没有从指导思想上彻底清理“文化大革命”错误,结果导致在前进中出现徘徊的局面。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建设百废待兴。国内外大势呼唤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战略抉择。

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11日《光明日报》,先后发表经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邓小平对这场讨论给予及时而有力的支持。在多种力量的推动下,“打破僵化”、“解放思想”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始突破“两个凡是”和多年来盛行个人崇拜的禁锢,更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成为实现伟大转折、实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批判“两个凡是”,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随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开展全面而卓有成效的拨乱反正。同时,改革开放也开始起步。

思想方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后,当重新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作了阐述,进一步清理并停止使用作为“文化大革命”基本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邓小平指出“在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及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一起,构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路线的基本内容。

政治方面。在邓小平、陈云等人的推动下,当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到1982年底,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300多万名干部得到平反。党海实事求是地处理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纠正民族、宗教等工作中“左”的错误,落实党的政策。到1980年6月,全国共有54万多名错划右派得到改正。

组织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部门也相继成立了纪律检查机构。1980年2月,重新设立中央书记处,加强了党的集体领导。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这是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此外,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党加大培养和选拔中青年干部的力度,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陆续走上重要领导岗位。

改革开放。1979年4月,国家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昔日的边陲小镇、荒滩渔村逐渐成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前沿地区,短短几年就发展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城乡集体、个体经济及“三资”企业等新的经济形式陆续出现,逐步形成以国有和集体经济为主导、其他经济形式为补充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1982年9月,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集中指明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历史使命和鲜明旗帜。大会制定了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奋斗纲领,确定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明确了从1981年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

(一)经济体制全面改革

党的十二大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向全国,农业生产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农作物大面积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1983年10月,党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农村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从1985年起,国家决定对粮食、棉花等少数重要农产品实行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改变了统购派购制度,形成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并行的“双轨制”,把农村经济逐步纳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轨道,促使传统农业进一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同时,国家对经济的计划管理权限逐步下放,缩小了指令性计划,扩大了指导性计划。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式得到调整与改进,价格、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增强。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国营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也进行了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沿海地区形成了包括约2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并进而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1983年10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3月,党中央作出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5月作出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每秒一亿次的“银河”计算机系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离子加速器、同步辐射实验室、运载火箭发射卫星等一批高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谈话的中心内容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10月,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1994年起,国有企业改革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国务院和各地先后选择2700多家国有企业开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等有益探索。中央银行职能加强,商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逐步推进。外贸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

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并提出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到1995年,我国经济提前实现原定国内生产总值到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1997年2月19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中共共产党能否继续沿着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令世界关注。对此,江泽民代表党中央明确宣告:更高地举起邓小平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集体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念,也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和愿望。9月,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1世纪初,江泽民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为全党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完成自己的庄严使命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此外,1997年7月和1999年12月我国分别如期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2年11月,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总结了十五大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提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对外工作、党的建设提出明确的任务和部署。大会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3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新境界。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并作出全面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2007年10月,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系统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强调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队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明确要求。

2008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年,党领导全国人民奋勇夺取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积极参与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各种努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党分批开展。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部署。

2010年,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较好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力应对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胜利完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启动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显著进展。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2012年11月,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鲜明主题;全面总结十六大以来的实践历程和重大成就,概括了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深刻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明确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集中体现,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制定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前进方向;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主线,对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的建设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新举措。

回首过往,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挫折,赢得国家和民族的解放独立,带领国家从贫穷落后走向了繁荣富强;展望未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我国将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将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将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郑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我的讲课完了!

中国共产党党史概述(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