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培育新时代家国情怀(20181115版)

发布时间:2019-05-23 00:50:19

授课讲义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育新时代家国情怀

【课程导入】

视频播放《牵妈妈的手》

2018年的初冬,一张照片、一个短片,既温暖了13亿中国人的心,也让我们重忆起那首熟悉的《游子吟》、那句熟悉的“百善孝为先”。上次牵妈妈的手是什么时候?上一次给妈妈打电话说的什么?……

习近平曾在自述《我的文学情缘》中透露,自己五六岁时,母亲在中央党校工作,路上有一家新华书店。“我偷懒不想走路,母亲就背着我,到那儿买岳飞的小人书。”买回来之后,母亲就给习近平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习近平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2001年春节,母亲齐心与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通了一次电话,这一年的春节,习近平没能回京跟父母团聚。“你这么多工作,妈听着还挺高兴的,关键还不在于你来不来,只要你把工作做好了,就是对爸爸妈妈最大的孝心,这就是对家庭负责,也对你自己负责,这都一致的。”当听到儿子是因为工作原因无法回家的时候,齐心反而是高兴的。对于一个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家庭来说,“国家”和“人民”始终是第一位的,自己的“小家”则排在了后面。

【互动】你从你的妈妈那里学到了哪些传统美德呢?

一、铸魂修身: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所谓传统美德智慧,就是传统的美好的道德、情感、品德或精神,能让人心怡美好,能让人感到幸福,更能鞭策自我、激励自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了丰厚的传统美德和智慧,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传统美德包含如下内容: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勤、勇、敬、恕、谨、俭、忍、友、慈、和,等等。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现在我们来一起共同探讨归纳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1.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案例1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案例2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20133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说,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夙夜在公出自于《诗经·召男·采蘩》(2000年前),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

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国家民族的利益,强调一种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宋代的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境界和崇高的道德要求。清代思想家顾炎武则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显示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3.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案例】曾子杀猪

孔子有个学生叫曾参,后世尊称其为曾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孩子信以为真。

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认真地说:“对小孩子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了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他果真把猪杀了。曾子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后世传颂。

4.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孔子推崇的君子型人格:内圣外王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孟子:人异于禽兽的根本点是人能本着“仁义”做事

荀子:人之所以能保持群体性特征,在于人能够遵守礼仪。

5.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引用】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

——201454日《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引用】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了凡四训》(明·袁了凡)

(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

1.传统美德是立人厚德、安身立命的丰厚滋养

道德的主体是人,人的道德素质和自律是道德发挥作用的主体基础。就个人来说,对传统美德的遵循,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素质,而且当对传统美德的追求成为一种价值信仰时,它就能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例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安之若素,心安情乐。孔子曾称赞他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生活极其贫困,一般人都难以忍受,颜回却非常高兴。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安身立命、淡定从容状态。

【思考】道德为什么能让人安身立命呢?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由此可见,清醒而坚强的自我是安身立命的基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这样,他们就会获得唯吾德馨的精神回报和巨大的自我满足感,从而进入一种达观境界。

2.传统美德是人际和谐、人民幸福的可靠保证

道德不仅包含了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它还是一种行为规范,可以调节人际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并对民众的幸福生活起到保障、促进作用。

【拓展】从“仁者爱人”到和谐社会

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其构成伦理的思想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仁爱来说,“仁者爱人”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核心,这奠定了中国伦理的利他主义价值导向。爱不仅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意志、行动和义务,心中有了爱,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尽义务,关心他、爱护他。亲亲、仁民、爱物,以至于“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从而达到“民胞物与”。弘扬传统仁德的价值体现在:弘扬爱人之积极情感,可以唤醒我们的道德良知,提升我们的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

3.传统美德是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引用】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是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

——冯骥才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国无德不兴。”道德不仅是一种国家治理、社会秩序整合的工具,而且是国家兴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软实力。那么,在当代,优秀传统文化或传统美德何以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呢?小康、大同理想是当代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伊始,就提出了中国梦这个得到当代中国人普遍认同的国家、民族发展理想。中国梦内含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重意蕴。这个梦想不仅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想追求,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这种不懈追求的理想,就是古人长期以来追求的“大同”理想,即求大同与奔小康。“大同”理想和“小康”社会有着深厚历史文化与群众基础,易于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而中国梦可以说是传统中国社会求大同和奔小康理想的现代发展。因此,将中国梦与大同、小康结合起来进行宣传,将增强人们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凝聚起追梦圆梦的强大力量。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引用】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201410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不可否认,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存在着冲突。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阻力和问题,其中不少就与传统伦理的消极影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人情大于法律,关系经济,忽视经济效益,规范意识不强,地方封闭和保护主义,竞争意识淡薄,等等。但是,传统伦理道德是一个包含着多层次的复杂体系,不同层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不一样的。

【举例】就儒家伦理的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其核心精神即“仁”学,这是儒家关于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一般的价值精神;二是其特定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层次,如三纲五常、家族本位、忠孝等等;三是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般的行为准则,如义、智、恭、宽、信、敏、中庸等等。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二个层次是与封建社会形态联系最为密切的,因而其具体内容是陈腐消极的,与现代社会是根本对立的,但这一层次中的某些东西就其抽象的形式而言也是可以通过扬弃和转换为现代社会所容纳,如忠与孝的形式等。第三个层次作为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般准则,当然不能不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但人类行为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不论任何时代的人都存在着一些为人处世的共同要求和准则,传统伦理中所包含的这些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活实践和处理为人处世的准则,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活实践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优良传统,其中所包含的积极意义理所当然地仍然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日常行为和处理一般人际关系时所汲取运用。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复古论,认为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另一种是虚无论,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否定。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割断了道德的历史与发展的关系,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道德的进步。

2.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举例】人类命运共同体

正确的义利观(对应一)、零和博弈VS合和共存(对应二)、共享共赢(对应三)

一是义与利的互补优化

求利是无可厚非的,是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但这种求利的取向,也可以助长一些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为富不仁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不仅会败坏社会风气,也会破坏整个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因此,对经济活动中人们的求利趋向应该加以引导和规范。而这种引导和规范最主要的就是“义”,即适宜、正当、高尚的观念和行为的提倡和宏扬。传统伦理重义轻利,其轻利的观点固不足取,而其反对“不义而利”,强调“以义驭利”的思想却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是和与争的互补优化

社会竞争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某种消极的作用,如一定社会资源的无效损耗,一定程度经济秩序的失常,以及因为人的心理的过分紧张而导致的精神危机和人格异化,等等。竞争的消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乃是由于竞争参与者之间缺少必要协调与合作引起的。而传统“贵和”思想正在这方面可以给竞争以补益。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认为“和则相生”,“致中和”就可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追求和谐,注重合作。如果把贵和思想引入社会竞争机制中,以和的生成性来补益争的损耗性,以和的规范性来调节争的失序性,以和谐的心态来淡化争的紧张与异化,达到以和济事,和争互补,就可以使竞争争而不乱,争而无伤,既充满活力,又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是群与己的互补优化。

一些西方思想家像亚当·斯密、孟德维尔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私恶即公德”,即人们追求自己利益的行为最终将促进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然而,市场运行的事实并不像斯密等人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既有激发市场的活力,也可能甚至必然导致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利己主义的倾向的发生,如欺行霸市、假冒伪劣、钱权交易,以及经济学中的“求租”、“搭便车”和“机会主义行为”等。要实现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注重社会群体利益的思想和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传统的群体本位伦理思想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在传统伦理中,重群克己是基本要求,要求人们要以“公义胜私欲”,提倡“国尔亡家,公尔亡私”,“至公无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把重群克己思想的积极因素融汇于个人意识中,群己互补、公私结合,就可能促成人们在发挥个人能动性的同时,又抑制利己主义的泛滥。

3.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案例】

两个饥饿的中国人从住持那里得到一个馒头的恩赐,二话不说,两人对半分着吃。

两个饥饿的美国人从牧师那里得到一个面包的恩赐,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反正两个人分着吃都吃不饱,不如我们打个赌,谁赢了谁就享用这个面包”。

中国:整体、协调、重义、内省

西方:个人、进取、重利、外律

【思考】结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思考如何积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道德成果?

2、固基齐家:培育中国传统家风

【导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在习近平看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是这个课堂,塑造了习近平的家国情怀,也成为他治国理政的理念源泉。

“我是农民的儿子”,这是父亲在家中常说的一句话。习仲勋经常教育孩子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鼓励子女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父亲的影响下,习近平早年在地方任职期间,他跑遍了正定县所有村;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宁德9个县;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浙江90个县市区。勤政亲民,这是习近平对自己家风的第一点传承。

在习近平走上领导岗位后,母亲齐心专门开家庭会,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他工作的领域经商。严厉的家风及母亲的谆谆教诲,对习近平影响深远。往后每到一处工作,他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务实清廉,是习近平秉持家风的第二点内容。

还有一次,母亲齐心对孩子们说:“家中的小事不能影响工作。”习仲勋听到后很严肃地说:“大事也不能影响工作!

国事大过天,这是习近平从父亲身上得到的又一传承。以身教者从,正是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习近平将工作看得重如泰山。即便是父亲88岁大寿,当时作为一省之长的他,因公务繁忙,难以亲自为父亲祝寿,只能抱愧给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

信中,习近平提到希望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一是学父亲做人,二是学父亲做事,三是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四是学父亲的赤子情怀,五是学父亲的俭朴生活。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2015217日,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讲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因为“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

(一)良好的家风是齐家的根本

1.齐家是传承传统美德的基石

齐家,即按照道德规范来治家、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关系。传统中国人认为,治理好家庭和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关系,是治理好国家和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的根本。《大学》说得很明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庭伦理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中国自古以来极为重视家庭伦理和家风建设,原因就在于此。家庭始终是人类自身生产的依托和方式,是个人成长、民族延续最为重要的依托和方式。

2.家庭是培育人的基本单位

家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关系是中国社会基本的人与人关系,家庭和血缘亲属关系在中国社会中仍占据重要的地位。家庭的模式和功能没有大的改变,家庭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中的重要地位更是客观存在。以家为根本的意识,经数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中国人特殊的民族意识,深深植根于人民心中。由此,以家为基础来建立道德意识,把齐家作为处理各种人伦关系、治理国家的出发点、传统道德的这种看法至今仍有合理性,对我们建设良好家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3.齐家是治国的前提与基础

【案例】《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尚书《康诰》篇上说:“爱护民众,就应该像爱护幼小的孩子一样。”如果诚心诚意的去追求这些道理,那么即使不能完全达到目的,也离治国的要求不会太远了。从来没听说,先学会养孩子,然后再出嫁的姑娘。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讲仁爱,那么整个国家就会盛行仁爱;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讲谦让,那么整个国家也会盛行谦让,如果一国之主贪婪残暴,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导致混乱,这就是治与乱的根本所在。人们常说,君主一句话可以败坏整个事业;君主一句话也可以安定整个国家。尧舜安天下以仁,人民从之;桀纣安天下以暴,人民不得已也从之。但桀纣所发布的命令,难免反其道而行之。因民心不服。所以说,有道德的君子,总是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然后再去要求别人具备美德。自己没有恶习,而后才能去批评别人的恶习。如果自己不能宽厚待人,而想去帮助别人明白恕道,这样的情况是不会存在的。所以说,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从自我做起)从整顿好每个家庭入手。

不难看出,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体现,就像曾子所讲: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也就是说,一家讲仁爱,如果能影响到家家讲仁爱,那么整个国家能不盛行仁爱之风吗?一家讲谦让,如果能影响到家家讲谦让,那么整个国家同样也会盛行谦让之风,可见,家刮什么风,国就掀什么浪,家家户户都讲道德,懂礼貌,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友爱四邻,有良好的家风,那么整个国家也会有良好的道德风貌,人人都能彬彬有礼。

(二)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主导精神

1.整体主义

重视家族利益也便成为传统家庭伦理的主导精神和价值取向。在传统家庭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具有稳定性和至上性。传统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历经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深深地植根于封建社会历史的土壤中。普通百姓虽然并不直接参与国家事务,他们站在家庭的立场和本为上对国家承担义务,但最终当国家利益与家庭利益发生冲突时,均强调国家利益的至上性,家国一体的理念使得他们往往选择国家利益,舍小家而为大家。在传统社会当中,忠孝矛盾就是一个显例——要尽忠就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而要在父母身边尽孝就不能为朝廷尽忠,这便是古人所说的“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2.贵和:血缘亲情与家庭和谐

“和”是中国文化或中国伦理文化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它体现在家庭方面,就是要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这样才能带来家庭的稳定和生活的幸福。和谐乃是中国传统家庭能够存在和生生不息的价值核心所在,只有家庭和谐才是家庭生活中至真、至善和至美的。“贵和”蕴涵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基本精神,即其所体现的整体主义和追求协调、和睦的价值取向。就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范来说,在某种意义上,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求得“人和”。在传统家庭中,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促进和维持家族的内部和睦,以使得本家族犹如古树盘根般兴旺发达。为了做到“人和”、“家和”,家庭成员必须在家庭中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明人伦”也被许多家法族规列为治家之本。所以如此,是因为只有明确了父子、兄弟、夫妇等在家庭中的角色及与之相应的权利与义务,才能自觉安于各自所处的等级地位,有效地减少家庭纠纷,达到促进家庭和睦的目的。

3.重礼:明人伦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礼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弘扬整体主义的伦理精神必然要引申出重秩序的观念,重礼具体体现在传统家庭伦理中,就是要求家庭成员明人伦,并安于自身所处的等级地位等。同时,礼仪还体现在传统家庭生活中,即为日常饮食之礼、日常服饰之礼以及日常居住之礼,这实则是旨在明人伦的传统“家礼”所涉及和规范的内容。虽然“重礼”本身所具有的不平等因素在追求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无疑是应当予以批判的。但是在我国历史上,它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以及在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应忽视的。并且,从微观角度而言,它对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家庭伦理道德建设,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至今仍是当代中国人道德生活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三)传承培育良好家风家教

身修家齐,才能社会和谐、国家稳定。家风既作用于个体的人,对家庭发生重大影响,又对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建构发挥重要的作用。家风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和家庭延续至关重要,是家庭精神的浓缩和特色所在,更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细胞,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家风好坏,不仅关乎个人、家族的命运,也关乎社会风气的淳薄和政治局面的好坏。我们不仅要传承良好的家风,更要善于结合良好的传统家风,创造适合现代实际的家风家教。

1.在培育优良家风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培育和弘扬优良家风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现实路径。

【歌曲欣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风代代传》

2.在培育优良家风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时代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每个社会成员躬身践行,需要优良家风的熏陶培育。习近平同志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国家价值取向、社会道德风尚、个人道德品质提供了完善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家庭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是连接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桥梁纽带。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从季布一诺千金、王祥卧冰求鲤到戚继光保家卫国,历史上,小至个人荣辱、大到国家兴亡,优良家风通过循循善诱的情感教化、耳提面命的严格要求塑造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辐射带动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导向。事实表明,优良家风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一致性,培育和传承优良家风可以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文化土壤、注入旺盛的生命活力。同时,培育优良家风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文明建设,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风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每个家庭落地生根。

3.在培育优良家风中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在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脉络框架中,家国情怀是一种自家而国、一脉相承、浑然一体的价值认同与人生追求,是历史的厚实积淀。家国情怀是文化生态中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符号,是社会成员公序良俗的浓缩和精神家园的寄托。家国情怀在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中,发挥着凝聚人心的重要社会功能,是蕴育青年成长成才的沃土。

《孟子》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绵绵不断,其特有的家风文化是实现代际传承的“特殊基因”。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朴素情感,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感情本能和民族心理的沉淀。家国情怀建立在自然情感的基础上,从爱亲敬长到忠于人民、报效祖国,有力地促进了个人与家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将天然血缘亲情上升为爱、敬天下一切人的伦理要求。与此同时,家国情怀对青年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良好家风使之经历一个从认知到认同再到归属感和自豪感的价值观建构过程,促进其家国情怀的不断形成。家风建设是青年价值观奠基的起点,随着时光流逝,这种影响和积累就会慢慢显现,甚至会持续影响其一生。因此,良好的家风家教,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对青年的人格特征、意志品格都发挥着积极的影响。

3、践履有为:砥砺家国情怀,肩负使命担当

【导入】视频:家国情怀

【材料1

什么是“家国情怀”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记》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片土地》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国家》

(1)砥砺家国情怀,激发爱国精神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核心是其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是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儒家文化理念的精髓,能够最好的阐释家与国,在中国人心中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这种无比宏达又无比细腻的情感浓缩成为四个字——家国情怀。

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自己的家国情怀,许多人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古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今有战斗英雄邱少云、国难当头誓死救国的吉鸿昌、抗洪抢险中不畏艰险的解放军战士。他们的心中都怀揣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他们都深知有了国富,才有民强,最后国家富强。

爱国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情感,在和平年代或许很少有大的机会能够表达自己如何爱国,然而并不都表现为辉煌而壮烈的行动。爱国仍然可以表现为爱老幼,爱师长,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可以表现为个人素质的提升;他可以表现为对贫困家庭的帮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心怀国家,爱我中华,着眼当下即是最好的家国情怀。

(2)坚持知行合一,锤炼高尚品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重在实践,贵在坚持。大学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就要向道德模范学习,培养志愿服务精神,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材料】胡歌荣获2017年度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像郑秋冬一样前行

青年兴则国家兴。2017热血逐梦纵横职场年度压轴钜制《猎场》受到广泛好评。戏里的郑秋冬(胡歌饰)从低谷中开始走向人生正途,而戏外胡歌也荣获2017共青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崇义友善好青年称号。因此,胡歌在《猎场》中的表现再度引发大众热议“胡歌戏里戏外都是好青年,值得学习为他点赞”、“灵魂善良到发光的优秀青年,我只认胡歌”。

胡歌在《猎场》中饰演的男主郑秋冬是一名猎头,出场时是一个底层的职场小白、人设不够完美甚至误入歧途。但可贵的是,郑秋冬最终找回了自己。虽然在刚出狱的时候认为大众不再对他信任,但郑秋冬仍然选择忠诚自己的内心。面对窃取资料的高薪诱惑,郑秋冬在挣扎过后最终放弃,他说“忠诚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之后的郑秋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命运抗争,坚守道德底线,努力学习职场技能。他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大单,靠着自身的善良和正义,最终成为了一位职场精英和优秀青年。无数观众在观看了郑秋冬的起伏人生后颇为感慨“生而为人,谁不犯错?郑秋冬树立了一个逆袭的典范”、“看到郑秋冬的人生经历,我热泪盈眶,他告诉职场中的我们善良和正直的重要性”。

胡歌说道:“相信每一个人都向往成功,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精彩的人生,要靠勤奋、坚韧去创造。”

(3)投身志愿服务,肩负使命担当

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其中,奉献精神是精髓。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帮助了他人、服务了社会,推动了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把为社会和他人的服务看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和光荣的职责,从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志愿服务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自愿地、不计报酬地服务他人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奉献精神,有助于传递社会关爱、弘扬社会正气、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在本质上是高度统一的,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成长成才的重要舞台,成为大学生关爱他人、传播青春正能量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经遍及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领域。大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一是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国际国内大型活动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在救灾一线不畏艰险、奋力救援,在贫穷落后地区帮扶、支教,带头把志愿服务活动做进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这都是大学生关爱社会、奉献爱心的重要表现。二是帮助弱势群体。大学生应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多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职工、农民工及其子女、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注重向他们送温暖、献爱心。三是做力所能及的事。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应注重结合自身的能力、专业、特长在实践中长知识、强本领、增才干,特别要积极参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帮扶行动,多参与城乡清洁、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美化家园等活动。

【材料】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陆海相依,试飞青琼”一带一路国情考察与教育帮扶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金源藏乡位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县境东北部小积山脉,海拔2900米,距西宁4.5小时车程,被崎岖的山路与外界隔开。人口0.6万,以藏族为主(95%以上),辖14个村委会。支教地点在下科巴村,全都是藏族,有村民200户左右,参加补课的学生年级分布从学前班到高二,共有150名。上课地点在经堂和村民家,补课分年级分设在不同的地点。教学条件极差,没有桌椅,也没有黑板等教学基本用具。补课的学生自带板凳,所谓的板凳是木头桩,而桌子就是低矮的长条凳。甚至有的学生蹲在地上还保持一个姿势听课。两个年级二十多个学生只能挤在一个屋子里,围坐在炕上,而有的年级只能在屋檐下上课。学前班到六年级都在一个讲经堂里,而讲经堂只有两间屋子可以用来教学。老师讲课只能用手扶着黑板写板书,没有一块完好的黑板……

“大山环绕的天空很美,但是天空下的科巴村却是另一番光景。我不知道我能给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带来一些什么改变,但是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引领这些大山里的孩子走进知识的海洋。”其中一名志愿者在自己的支教日记中,认真地写下了这段话。

【讨论】你在志愿服务中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你获得了哪些?

结语:敢于担当,做新时代的大国青年。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这是一个崇尚青春理想、鼓励青春奋斗的时代。新时代大国青年要以全球视野认识和思考国家和世界问题,做一个从容自信、眼光长远、格局广阔、情系苍生、心怀天下的人,做一个将个人学业、事业与国家、民族、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立身于德、立德于诚、立言于真、立功于实,勇立时代潮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培育新时代家国情怀(20181115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