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修)订五年制大专专业标准的通知

发布时间:


附件3
关于制(修)订五年制大专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五年制大专已经成为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做好五年制大专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特制订2015级五年制大专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一个特殊的层次,各专业要结合五年制高职的专业特点、受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教学和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教职成〔20022号)《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总参谋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以增强专业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立足云南,辐射中西部地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具体要求
7



(一)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五年制大专应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五年制学生身心特点,充分发挥培养周期较长的优势,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入学前两年主要考虑传授文化基础知识,重点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和促进学生心智成熟,后三年培养专业技能,但不能简单生硬的割裂为“2+3”或者3+2”的培养阶段。应根据专业特点,合理设计教学计划,做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衔接交融。
(二)立足行业,面向企业,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开展调查,把握相关专业的技术领域状况和发展趋势,确定专业服务面向,按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总体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效地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各专业要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根据五年制学生生源特点(身体、心理、学习、智育等),固化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培养项目,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四)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个性化设计,多样化选择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育的思想。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及职业发展的多样性,通过学分制实施模块化教学,为不同来源的学生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如专业方向模块、出国留学强化模块、升学强化模块、职业资格证强化模块、职前培训模块、公共选
7



修教育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素质教育类模块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统筹好三年制专科和五年制大专的关系
充分利用现有三年制大专在师资队伍、课程、实训室等方面的资源,与三年制大专原则上不再为五年制大专专业增加额外的资源。
四、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一)重塑课程体系
各专业要根据行业标准,结合专业特点,深入分析产业和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形成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
1.通识教育平台是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行为习惯、职业道德、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而开设的综合类课程或项目。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1)通识教育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课、外语、历史、地理、语文、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体育、心理健康、赢在职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社交礼仪、职业通识教育教育(尔雅)、职前培训、模拟面试)、创业教育、办公自动化、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文献检索、电工实训/形象设计实训、创新创业与科技活动、课外综合素质类活动、综合能力培训、测评。
2)通识教育选修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经济管理类、信息与技术类、艺术类、生命健体类、继续教育类等模块。要求不同大类专业学生要跨类别选择课程,且不同模块选修不能超过4学分课程。学生可从第五学期开始选修累计8学分的课程。
2.专业教育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方向模块
7



课)
1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类课程,包括专业导论(含专业认知)和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3-5门。其中管理学实务、经济学实务、市场营销实务各专业三选一开设。
2)专业主干课,是专业核心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核心课程,包括专业教育中的实践课程、专业研习等实践环节。其中实践课程包含专业基础类实验(训),专业实验(训)课程及专业综合实验(训)。专业研习包括艺术采风、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保证专业实践教学学时要占总学时50%上。课程设置在10-12门。
3)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分单一课程选修(任意选修、指定选修)和专业方向模块选修两类。单一课程选修主要培养学生职业拓展能力及职业素养;专业方向模块限选课的开设旨在面向大学生未来就业领域,针对不同岗位群设置的专业方向,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同时要求学生跨学院选择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可从第四学期开始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累计8学分的课程。
(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推进问题导向教学法(PBL、工程教育改革模式(CDIO、项目驱动式的学习、项目伴随式学习、案例教学、团队学习、讨论式教学,工学交替等教学方法和理念的采用。
2.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
7



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3.加大网络教学建设工作。大力推进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引入与自建精品视频公开课,特别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受众面广的课程微视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推行课程网络考试、网络平台选修课程、公共课网络学习、职业核心课网络学习等方式,并在公共课中试行“翻转课堂”
4.推进课程考试工作改革。探索建立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考试制度,加大过程性考核比重,考试内容向注重能力考核转变。项目、面试、机试、作品、调查报告等考试形式比例达到总科目的70%以上。
(三)继续推行“双证书”制度
各专业要将职业资格考证培训融入教学进程中,将相关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生取得专业必需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院在人才培养全过程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通过公选课让理工、人文社科类专业交叉选修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素养,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活动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建立六大模块即校园社团活动中心、志愿者服务中心、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中心、拓展及体育训练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创业中心,通过设定素质教育学分,选修不同中心课程、活动,提高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五)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各专业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
7



系;要切实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坚持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毕业设计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多种形式进行,并严格管理,确保质量;要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六)要用学分制相关规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1.学分制是适应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规格、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调动教师、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因材施教的重要教学管理、运行、组织模式。各专业要在学分管理、课程设置、辅修管理、重修等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2.学时、学分要求
1)工学、医学、广告艺术类专业学分230学分,学时4140学时左右;其他专业学分225学分,学时4050学时左右。
2)学分计算
理论课、实验(训)课(含课内实践部分)为每18学时计1学分;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整周实践按每周计1学分。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学分,根据有关规定计算;整周安排及课外执行活动每周计20学时。
凡有小数点的,45入取整数。五、制定流程
1.各专业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特点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组织对行业、用人单位、毕业生进行深入调研,确定岗位能力、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并由行业、企业、学院三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
7



案的制(修)订,由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并上报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否则将不能通过专业评估。
2.人才培养方案一旦确定原则上不能随意更改。如因行业标准变化、校企合作需调整教学计划,需报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方能执行。
各二级学院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组织相关教师深入企业、行业开展调研,与行业、企业共同按学分制相关要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附件:1.五年制大专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
2.五年制大专专业各类课程实施原则
7


关于制(修)订五年制大专专业标准的通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