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

发布时间:2019-08-24 00:02:55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教学重点: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明确文体) 

  师: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 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 厚情谊。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板书课题、作 )

  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

  ( )诵读并分析段 

  师 :齐读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 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 :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 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

  ()诵读并分析

  师: 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段,并思考:或以 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 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 ”“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 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 描绘。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 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 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 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 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 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 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 面对现实, 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诵读并分析

  师: 请一位同学诵读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 想性格?

  明确: 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留别二字下标示 双横线)。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 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 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 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师: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

  明确: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 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 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 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 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不知同学们有 没有留意课后练习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

  明确: 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 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 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 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 供己 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 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 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 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 吴越之际, 写下了这首留别 ,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 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湖 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 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 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 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 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 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三、迁移

  师: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 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幻灯屏幕上摘选的 四首可供借鉴,亦可另行选择。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

  幻灯出示: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讨论、诵读略)

  四、返回课文

  师: 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 夸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 奇特的想象)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具体体 现在本文的哪些诗句上。(学生回答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你的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

  (可在下课前2分钟让全班同学尝试着齐声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梦 游 天 姥吟留 别 (李白)

月夜白昼傍晚夜晚

缘由→||||→梦醒蔑

贵傲

屈大胆的夸张

剡溪

清幽山中

壮美洞外恐怖洞中仙乐奇特的想象

[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六国论

                苏洵

[教学目标]

1 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 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 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重点]

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概括介绍本文。

教师指出:本文属于史论中的兴亡论,一开篇就提出了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意即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赂秦。这指的是战国下半期内的事,此前各国诸侯相互兼并,不存在赂秦的问题。秦自孝公(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以后日渐强大,开始蚕食诸侯,才出现了赂秦的事。但也不是各国诸侯全都采用这种策略。从《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便可以看出,赵、魏两国统治者对秦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问:试据《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说说赵魏两国对秦的不同表现在哪里。(赵采取抵抗的策略,魏则实行妥协。)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赵的策略的?(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问: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据燕赵之君……”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这是史实,尽人皆知,无须指名。)

问:三国赂秦而另三国不赂秦,作者却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不是以偏概全?(正因为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作者又提出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命题,这就变得全面了)。

问:由此可见,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包含着两个分论点,请说说是哪两个?(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文中哪一段是论证赂秦而力亏的?(第2段。)哪一段是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第3段。)二者的顺序能颠倒吗?(不能。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

问:第4段该是结论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积威之所劫是什么意思?(长时期积累下来威势,即长期优势,这里是说不要被敌方的长期优势所挟制。)

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是个别结论(针对六国而言)还是一般性结论?

结束语:正因为是一般性结论,由此又引出第5段,但此段涉及当时北宋的历史背景,留到下节课再说。现在我们已初步掌握了全文大意,可以练习背诵了。

二、诵读第1段。

1.诵读的准备。

停顿:/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语气:破灭之道也(肯定判断)

补充史实:秦灭韩为前230年,灭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互丧,先后相继灭亡。

率皆赂秦耶:设问兼反问。提出此问的根据是齐、赵、燕三国未赂秦。

盖失……”两句,用解释语气读。

2.诵读练习及检查。

要求速背,只用3分钟(包括检查),因为前面正对此段的理路作过分析。

3.归纳本段大意: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即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三、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1)补充注释

秦以攻取之外”——秦在攻占土地之外。以,同(让学生从旧课文中找出例子: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中的)。以,当释为

,课文注为用、凭着,误。

较秦之所得……其实亦百倍”——“,直贯全句。所得,指受赂得地。百倍,极言其多,不是确数。全句意即秦受赂得地为攻战得地之百倍,诸侯赂秦失地为战败失地之百倍。

——。先秦典籍中用得较多,以后不常用。作者这里是有意用古字。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是形象的描述。秦在六国之西,不可能四境而至。

然则——承上发下语,这里用法同然而,跟可是大致相当。

——形声兼会意。半,物中分。

理固宜然——按理说,本当如此,即俗语理所当然

古人云——古人,指苏代。这话是对魏安釐王说的,当时魏安釐王接二连三地以地赂秦,苏代不同意这种做法。

(2)找出本段中的论断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问:哪一个是主要的?(后一个。)说明理由。(照应开头赂秦而力亏。)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跟这个论断是什么关系?(推论。)

问:引古人语有什么作用?(旁证。)

2.分层练习诵读及检查。

开头至固不在战矣。提示:注意排比句式。行文先说事实后作论断。,相当于可见

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提示:议https:///论文中亦可有形象的描绘。对比先人子孙,包含着对赂秦政策的严厉批评。今日”“明日,极言割地之频繁;五城”“十城极言割地之多。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至段末。提示:注意对偶句式、比喻写法。

3.归纳本段大意;论证赂秦而力亏的论点,指出韩、魏、楚三国灭亡的原因。

四、留作业。

1.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2.细读第3段,从中找出跟首段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相照应的语句。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二、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1)补充注释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不赂秦——守义而不赂秦,即坚持不赂秦的正确原则。

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的功效。斯,代词,这。

后秦击赵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史记赵世家》:(幽缪王迁)三年(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颜聚代之。赵忽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郸为秦(郡)。”文中的话即是这段史实的概括。再,两次。为郡,指邯郸成为秦的一个郡。(按:秦实行郡县制。)

向使——对过去的事作假定时用。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为互文,也是天数、命运的意思。(下一课《伶官传序》首句盛衰之理,义同此。)

(2)层次分析

教师提示: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它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这段分析齐、赵、燕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哪一句是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的?(五国既丧。)作者对秦持怎样的态度?(从与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

问:作者对燕、赵持怎样的态度呢?(有赞扬,有批评。)赞扬什么?(以武力对抗的政策。)批判什么?(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怎样的原因?(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这两句话是照应上文哪一句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小结:可见,作者这样来论述齐、燕、赵三国的灭亡,是为了证明本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作者这样论述了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灭亡的原因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们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样为他们谋划的?(三国各爱其他……良将犹在。)为什么在此前要加向使二字?(因为事实已经成为过去,是不可能办到的。)注意或未易量一语,它说明什么?(不能轻易地断定谁胜谁负。)这告诉我们下判断切忌武断,要注意分寸。

2.诵读练习并检查。

诵读要求读出语气,如:

齐人未尝赂秦……何哉中,不能用替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不能删。

齐亦不免矣中,有讽刺意。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中,有感叹意。

且燕赵处秦中,表推进一层之意。

向使……,则……”,要读得语意连贯。

3.归纳本段大意:指出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三、诵读第4段。

1.诵读的准备。

(1)句意辨析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A秦人欲吞灭六国而不能

B秦人惶恐之极,寝食不安

A 为代词,代六国,用比喻写法;B 为结构助词,无义,全句写实。)

小结:B正确,解句要注意上下文,上句说井力西向,对秦造成极大威胁。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从《过秦论》中找一段话来解释。(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弱国入朝。)

(2)层次分析

问:呜呼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有怎样的作用?(各领出一层意思。)它们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问:前一层跟上段末句是怎样的关系?(上段句末从消极方面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后一层有什么作用?(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问:《有如此之势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诵读练习并检查

诵读指导:注意读出文势,抑扬分明(教师可以作示范诵读)。

四、留作业。

1.流  《荷花淀》优秀教案设计

  一、文学常识

  1、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2、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3、《荷花淀》是孙犁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描写白洋淀地区的抗日斗争生活,没有着重表现战争场面,而是独辟蹊径,从青年夫妻的关系这一角度入手,主要从水生女人为代表的青年妇女这一侧面去表现意义重大的主题。

  4、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故事。

  二、结构

  《荷花淀》以丈夫参军打仗为线索,精心组织了送夫”“寻夫”“奇遇”“学夫等情节。作者以空行为标志,把它们分成了三大段。作为诗体小说,每一部分又被安排成三层,呈现出诗歌艺术所追求的建筑美

  第一部分: 水生参军,夫妻话别。(开端)

  1.月夜编席(1─4自然段)

  2.夫妻话别(5─29自然段)

  3.水生离家(30─31自然段)

  第二部分: 探望丈夫,归途遇敌。(发展)

  1.探望丈夫(32─38自然段)

  2.扑空归来(39─47自然段)

  3.淀上遇险(48─61自然段)

  第三部分: 伏击歼敌,战斗中成长(高潮、结局、尾声)

  1.伏击歼敌(62─65自然段)

  2.意外相见(66─84自然段)

  3.组织起来(85自然段)

  三、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劳动妇女的形象的分析:

  本文选材新颖,没有集中、细致地写水生等七个青年参军和第一次参加战斗的情景,而是着重写水生嫂等迅速成长的过程。

  水生嫂等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但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她们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头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参加抗日战争。在经历了荷花淀的伏击战之后,她们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 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也能做到。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她们更不甘示弱,商量着回去成立队伍,参加战斗。这种抗击敌人的侵略,保卫祖国、保卫家园的热望所激发的向上的要求,在斗争中对自己力量的坚信和具有的雄心壮志,是她们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思想基础,展示了她们美好的精神境界,表现出她们高尚的情操,同时揭示她们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结尾,形象说明她们热望参加战斗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战斗力量和作用使她们性格更完整、突出,合乎情理的发展和结尾,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四、主题: 表明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地迅速发展壮大,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展示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前景,使作品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

  五、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通过写景表现人物的感情,充满诗情画意。

  第一部分第一层,是一幅白洋淀夜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夜景美: 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生活美: 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出产 情景相生

  人情美: 热爱劳动,热爱亲人

  特别是两个充满想象的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物牵动着情思──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回家。

  这一景物为后面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因为水生嫂正出于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毅然送夫参军,毅然组织队伍,参加战斗。

  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几个女人探望丈夫的归途上,有点失望,有点伤心,这种辽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但淀上万里无云的开阔、明朗的风光,使她们受到感染,增强排遣忧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欢笑起来──以景写人,情景相生。

  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又对淀上风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写(第二部分第三层):

  作者驰骋想象,几笔勾画,把景物写得逼真、传神、充满寓意。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着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写出了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念,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对照下文荷叶下认出她们丈夫的情景,更会惊叹小说构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当。

  六、生动的细节描写

  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揉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如: 一场激烈的伏击战,发生在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发生在妇女们探望丈夫的归途中,这种战争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一眼(聚精会神),妻子却在紧张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也是聚精会神),为下文议论战士们横样子伏笔。这个细节,使紧张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重写奇袭、巧遇,是故事的高潮。

  打捞战利品,也有许多细节描写。

  如: “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的拿手戏。这里,把打捞战利品和日常生活摸鱼揉合在一起。又如,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船上,几个青年妇女又把掉在水里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一丢过去,又丢过来,渲染了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出了夫妻之间相亲相爱,相互戏谑的情感。

  七、简洁而传神的对话

  很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了故事情节。

  水生和妻子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微妙心理活动和人物的精神面貌)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他们几个呢?”──侧面打听

  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流露出她的温情和忧虑,表明了她对丈夫的关心、体贴,也表现了她细心、稳重的性格。

  当她得知淀里的斗争形势变了,丈夫报名参军后,她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这一句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本来你总是这种口气多半用于责难,可这里却用于对丈夫的称赞,写出了她对丈夫的依依不舍,也写出了她识大局、明大义,积极支持丈夫参军的崇高品格。

  从水生嫂的言语中流露出依恋丈夫的感情,为下文伏击埋下一笔,是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看望丈夫的思想基础。

  几个妇女商量去马庄探望丈夫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

  巧: 来得不巧,巧遇敌人,巧逢亲人,无巧不成书。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

  这段对话,把她们羞涩和想去探望丈夫的急切心情表现出来了。哪里就碰得那么巧,反映出侥幸心理,促成她们归途遇敌,躲进荷花淀,无意把敌人引进埋伏圈,为歼灭敌人创造了条件,这段对话对情节发展起作用。

 

 

一、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二、学习对比的方法。  

三、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四、背诵全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  

教师适当讲解、点拨。 ·  

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  

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时数:一课时 ·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正音:  

2.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  

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  

梳理语言知识: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或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  

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词,以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近手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  

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  

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  

词语: ·  

河与海的比较:  

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  

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  

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秋水》教学设计2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