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发布时间:2013-04-26 06:26:21

琵琶行并序

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浔阳楼楹联

孺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诵琵琶篇。 ————唐玄宗挽白居易联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卖炭翁》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生留诗歌3000多首

《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解题

1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年长色衰”后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成衬。

诗中运用比喻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对音乐的描写可谓绝唱。

三、学习诗前小序,思考:

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明确: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2.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

3.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四、自读诗歌。 正字音,知内容

1、为下列字注音。

(gǔ) (tián) (zhé) (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jiān) (há)(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xiāo) (diàn) (bì) (ōu)(yā)(zhāo)(zhā)

2、知内容,请用七字句概括各段的大意。

学生: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五、听课文朗读,思考下列一个问题:

本诗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精妙的乐曲,请问在诗中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用文中的诗句回答听者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文中一共描写了三次弹奏

第一次:“主人忘归客不发”

——惊异(暗写、略写)

第二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醉(明写、详写)

第三次:“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伤悲(明写、略写)

、研读课文第一节

1、学生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

“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找出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对人物进行分析。

琵琶女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沉吟”道貌岸然明回想往事学生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道貌岸然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诗人形象

送客时的离别愁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恨。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作业。

熟读课文,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段落。

理清全文结构图,分析其感情线索。

聆听琵琶声

一、学生自读第二节

二、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提问]听了本文的朗读,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的确,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朗读然后思考:

我们能否发现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从而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前奏曲”,“欢乐曲”,“沉思曲”,“悲愤曲”。

三、结合诗句分析曲调的四个部分。

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明确:浔阳江边,瑟瑟秋风,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调弦定音中不经意流露了对往事的伤怀,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仿佛从沉寂中唤醒记忆

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明确:

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成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的青年时代。

明确:当时她艺压京城、艳盖群芳、人人追捧、年年欢笑,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所以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缓。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孤独无依,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这时,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明确: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独守空船,难以派遣幽怨,所以旋律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薄情的强烈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四、分析本节诗歌描写音乐的特色

琵琶女弹奏技艺精湛,作者的描写技巧更加如火纯青,使我们真的有“如听仙乐耳暂明”之感,思考,作者用了哪些技巧来描写音?:

正面描写

1、运用比喻、通感:8个比喻。

2、双声词、象声词拟声:幽咽、间关;嘈嘈、切切。

比喻、通感

大弦嘈嘈如急雨 粗重深沉

小弦切切如私语 柔美细腻

大珠小珠落玉盘 圆润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抑郁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高亢

铁骑突出刀枪鸣 气势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作用:将抽象的音乐变为可感的形象,同时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和音乐的感人魅力。

巧用叠词及叠韵词

弦弦掩抑声声思 低眉信手续续弹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又叠词作用:更加形象生动,使诗歌语言有音乐的悦耳动听,即为韵律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 Jiān guān 叠韵

联绵词

幽咽泉流冰下难 Yōu yè 双声

侧面描写。

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相关链接

古人描写音乐美的词语和句子:

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子·汤问》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唐·杜甫 《赠花卿》

五、重点探究

1、你是怎样理解“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它写出了音乐的典型境界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出了无声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2、诗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艺术氛围?

明确,它营造了一种典型艺术氛围

1、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2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乐修养。

六、朗读第二节,背诵第二节。

第三课时

谁解青衫泪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第四段“江州司马青衫湿”,学生自由。思考:

1、诗第三节的前半部分写乐事,是否与后半部分琵琶女的凄苦身世矛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板书

不矛盾起对比反衬作用

年轻美貌——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夕日欢笑——今日辛酸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

2、琵琶女前后两种命运处境的转变原因是什么?

明确:1)表层原因:

弟走从军 阿姨身亡 年长色衰

2)深层原因:

自身不觉悟 社会对人才的不器重

3、“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琵琶女 白居易

才貌双绝 才高位显

名动京师

年长色衰 被贬放逐

遭世遗弃 遭君遗弃

漂沦憔悴

发出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思考这句诗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明确:伤人,怜己

1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织一起,既有对琵琶女无限的同情,又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尽感叹与自伤。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

2、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小结:这两句诗写出了人类共有的一种典型感情,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即同命相怜,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3、本诗歌的线索是什么?

琵琶女三次演奏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烘托)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

彼此想见琵琶女自述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同时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琵琶女演奏《霓裳》《六么》(详写)

第三次(明写)

却坐促弦(略写)

青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二三次互相照应。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明确: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琵琶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