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

发布时间: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课前准备
《有的人》课文朗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中华民国”建立后,新旧军阀、地主阶级和达官贵人为非作歹,视人民如草芥,走狗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以期“流芳百世”。对于鲁迅,地主阶级及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而人民,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人们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写下《有的人》一诗,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
1、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
2、诗人对两种人各作了怎样的描述?(请找出相应的诗句。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2、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3、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的含义。
一、二句中的指生命存在,指精神已死;三、四句中的指精神永存,指生命逝去。
4、老师出示对比的表格
请学生用文中的诗句或短语共同填写表格
1)对比。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2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
通过以上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5、请同学结合两类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五、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1、总结作者对这两类人有什么样的感情,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让学生找出分析,并试着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读出感情了吗)2、小组合作朗读
3、小组展示、学生评价。4、老师朗读5、集体朗读六、拓展思考:
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七、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歌,结合大家自己的经历感想,你认为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
最后老师送大家一段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保尔·科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侯,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我们有所作为,生命才有意义;投身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生命才有价值。
八、作业:学过了本诗,你心中一定会涌起许多的感受吧,对自己的,对人生的,对社会的。那么,就拿起笔来吧,把你的感受写一写。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