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

发布时间:2010-04-26 21:30:00

陶渊明诗选读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yǘ)"

简介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潜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金代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

元代陈绎曾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几于十九首矣。(《诗谱》)

明代唐顺之:“陶彭泽未尝较音律,雕文句,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答茅鹿门知县》)

1.饮酒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2.饮酒 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褛褴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注:讵,音巨,表反问,相当于岂。

纡(音迂)辔:放松马缰绳。

3.移居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4. 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5.和郭主簿 其一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注:舂秫,音冲熟。 凯风:南风。

赏析

诗题《和郭主簿》,然郭氏姓名事迹均不详,“主簿”是州县主管簿书的属官。此诗作年众说纷纭,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根据其《命子》、《责子》二诗推算,系于义熙四年(408)渊明44岁时作,较为可信。在此之前,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因“亲老家贫”,“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归去来辞序》),曾几度出仕,最后一次是四十一岁(405)时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萧统《陶渊明传》)。在这十三年间,东晋内乱迭起,到处腥风血雨,官场腐败,人心险恶,世风伪诈,哀鸿遍野。处在这样动乱、黑暗的时代,庶族出身、家道中衰的陶渊明,虽然有过“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宏图壮志,结果也必然是“有志不获骋”(《杂诗》之二)。于是,他便归隐浔阳,开始了躬耕田园的生活。《和郭主簿》就是他归家二年后所作。这一首描写了夏日乡居的淳朴、悠闲生活,表现出摆脱官场牢笼之后那种轻松自得、怀安知足的乐趣。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平淡冲和,意境浑成,令人感到淳真亲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篇展现的都是人们习见熟知的日常生活,“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曾《诗谱》)虽如叙家常,然皆一一从胸中流出,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因而使人倍感亲切。无论写景、叙事、抒情,都无不紧扣一个“乐”字。你看,堂前夏木荫荫,南风清凉习习,这是乡村景物之乐;既无公衙之役,又无车马之喧,杜门谢客,读书弹琴,起卧自由,这是精神生活之乐;园地蔬菜有余,往年存粮犹储,维持生活之需其实有限,够吃即可,过分的富足并非诗人所钦羡,这是物质满足之乐;有粘稻舂捣酿酒,诗人尽可自斟自酌,比起官场玉液琼浆的虚伪应酬,更见淳朴实惠,这是嗜好满足之乐;与妻室儿女团聚,尤其有小儿子不时偎倚嬉戏身边,那呀呀学语的神态,真是天真可爱,这是天伦之乐。有此数乐,即可忘却那些仕宦富贵及其乌烟瘴气,这又是隐逸恬淡之乐。总之,景是乐景,事皆乐事,则情趣之乐不言而喻;这就构成了情景交融,物我浑成的意境。诗人襟怀坦率,无隐避,无虚浮,无夸张,纯以淳朴的真情动人。我们仿佛随着诗人的笔端走进那宁静、清幽的村庄,领略那繁木林荫之下凉风吹襟的惬意,聆听那朗朗的书声和悠然的琴韵,看到小康和谐的农家、自斟自酌的酒翁和那父子嬉戏的乐趣,并体会到诗人那返朴归真、陶然自得的心态……
  这首诗用的是白描手法和本色无华的语言。全诗未用典故,不施藻绘,既无比兴对偶,亦未渲染铺张,只用疏淡自然的笔调精炼地勾勒,形象却十分生动鲜明。正如唐顺之所评:“陶彭泽未尝较音律,雕文句,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答茅鹿门知县》)当然,这种“本色高”,并非率尔脱口而成,乃是千锤百炼之后,落尽芬华,方可归于本色自然。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只有“大匠运斤”,才能无斧凿痕迹。本色无华,并非质木浅陋。试看首二句写景,未用丽词奇语,但着一平常“贮”字,就仿佛仲夏清幽凉爽的林荫下贮存了一瓮清泉,伸手可掬一般,则平淡中有醇味,朴素中见奇趣。又如“卧起弄书琴”,“弄”字本亦寻常,但用在此处,却微妙地写出了那种悠然自得、逍遥无拘的乐趣,而又与上句“闲业”相应。再有,全诗虽未用比兴,几乎都是写实,但从意象上看,那蔼蔼的林荫,清凉的凯风,悠悠的白云,再联系结尾的“怀古”(怀念古人不慕名利的高尚行迹,亦自申己志),难道与诗人那纯真的品格,坦荡的襟怀,高洁的节操,全无相关、全无象征之类的联系么?这正是不工而工的艺术化境之奥妙所在。所以东坡评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刘克庄说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系灼见。

6.杂诗 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注:骞翮,音千合,高举翅膀。 翥,音柱,向上飞。

赏析:

《杂诗》大约作于诗人五十岁时,即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左右。诗中回忆年轻时志向远大、天真快乐,感叹年老力衰,无欢多忧,以爱惜光阴警勉自己。

诗的开头四句,回忆少壮之时,志向宏远的情形。五十岁左右的诗人,反思自己的一生,对青年时做了这样的叙述:想我年轻的时候,天真无忧,任何时候都怡然自乐,志向远大,向往像一只大鸟那样展翅翱翔,遍游四海。这四句诗使人自然联想到 陶之另一首诗:“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这是诗人的另一面,即志向高远,抱负非凡。“猛志”一语说明诗人志趣不仅限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而且欲有所为,以天下为己任。“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亦可资证。这四句诗表现了陶渊明特有的个性,也为我们刻划出青年陶渊明的形象。

诗中间“荏苒岁月颓”六句,写时光流逝,理想不得实现,心内的痛苦和幽愤。“荏冉岁月颓”句一转,从年轻时写到年老气衰的现实情况。“荏苒”一词道出诗人感到光阴如箭,时间飞逝的怅惘之情。在诗人其它诗中也不乏如此体会,如“一去三十年(当作十三年)”,(《归园田居》)“行行向不,淹留遂无成”(《饮酒》)。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这样的感受呢?正因为“此心稍已去”,理想不能实现,壮时之志远离了自己,也就是说“有志不获骋”(《杂诗》),才会更感到日月掷人,岁月蹉跎。“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二句用多年生活体验直接说明理想不得实现的痛苦。诗人壮年入仕,前后十数年,尽见官场及社会现实之黑暗,少年时猛志无由实现,政治上无任何出路,使诗人陷入苦闷之中。用“每每”“多”等普通而重复的词语突出其苦闷之深;用“值欢无复娱”与少时“无乐自欣豫”对比,表现黑暗现实给他精神上造成的创伤。而“气力”两句则写生活对他自身肉体的折磨。对照他对少壮之时的回忆,黑暗的社会现实造成他深深幽愤之情,有志难骋、内心感伤之情也可想而知。这几句以诗人自身的生活体会,表现人生的悲哀。

本诗前四句是站在现在看昨天,昨天的生命意象是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中间六句是站在现在看今天,今天的生命意象是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以下四句是站在现在看明天,明天的生命意象是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暗示生命是一叶前途未卜、漂泊无定的孤舟。藏舟于壑,以为安固,但夜半尚有有力者负之而走(《庄子·大宗师》)壑舟的意象,暗示养生以延寿的徒劳和惜生保命的枉然。它把时间隐喻为一个力大无比的巨人,这个巨人在不知不觉中已把生命之舟负之而走。生命之舟又暗含着时间如流水的意象。人想在时间巨人的手中挣扎一番,舟想在时间急流中停留片刻都是不可能的。从现在看未来,生命的明天不是以年、月、日来计量,只能以须臾几许来推测了。在茫茫的时间的水面上,不知生命之舟将在何处停泊。未知止泊处”,既暗示了生命之旅的不可预料性,又暗示了停泊是生命之舟的必然归宿。从而预告和隐含了变奏之七生命终点的主题。

此诗在三个时间点上辐射和展开意象;其一,回首过去,生命意象是展翅高飞的大鹏。情调:昂扬、欣豫;其二,察视现在,生命意象是生命锋颖的衰颓与磨损。情调:“忧虑无复娱”;其三,眺望未来,生命意象是前途无几许的孤舟。情调:忧惧交加。时间的跳跃交错,生命的盛衰交替,情调的忧、乐、惧交织,使杂诗之五仿佛一个时间与生命的三重奏,展现了丰富而深沉的人生体验的全过程。

7.读《山海经》 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赏析

本诗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陶渊明对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

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所化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以表示对于强大恶势力的反抗。“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但诗人歌颂的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不移的决心。 “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干戚抗争,其英雄精神长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前二句写“精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变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女娲变成精卫,刑天变成乳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诗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学观点激励自己无虑不悔的斗争意志。最后二句是诗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叹精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前人认为此二句是诗人的自白之语。

由于家庭出身的影响,陶渊明和已亡的晋朝,感情上有割不断的万缕千丝。刘裕上台后诛杀异己的行为更使他不满于刘宋政权。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刘裕及他建立的新政在历史上起的积极作用。这正是诗人的局限。但他反对刘裕代晋和憎恶时代黑暗、政治残酷是紧紧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刘宋政权,也是批判腐朽的东晋社会的继续。

这首诗写法曲折,意义较为隐晦,风格和情调与以上所选各篇大不相同,但在豪放之中仍然保持了诗人托物寄兴、精练含蓄,说理议论自然妥帖的特点。

【历史评价】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土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土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  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到了北宋,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

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他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晚年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陶渊明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