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和层次

发布时间:


段落,本是写作学的一个名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是句子的集合体。它是文章思想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所造成的文字停顿。习惯上称自然段,具有换行另起的标志。写作,是一种语言运用。就语言运用来说,句子是最基本的常用单位;有了句子,为什么还要段落呢?首先,它能逻辑地表现思维进程中的间歇、转折、强调,用它清晰地反映文章的内在层次和文章构成的顺序。次,段落使文章眉目清楚,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并给于他们在阅读中以停顿的时机,从而获得思索、回味的余地。第三,一段特殊段落,能引起强调重点、加强印象、传达某种特定感情的作用。层次,也是写作学的一个名词,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它是事物发展阶段性、矛盾的各个方面或人们的思维进程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它体现了文章内在线索展开的步骤。
写作学上,段落与层次是有区别的。段落是构成篇章的基本单位,换行另起的标志;层次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段落侧重于文字表达的需要,层次着眼于思想内容的划分。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一个层次可以就是一个段落或包含几个段落,而一般情况下,一个段落不宜包含两个以上的层次。
语文教学的段落层次与写作学的段落层次有差异。语文教学的段落,近似于写作学的层次,通常指把文章分成几部分部分文教学的层次则是指部分,即段落内的表达次序。有两种情况。一是指一个大自然段内的表现次序。如课文《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
1/10


风》、《扁鹊见蔡桓公》都是一个自然段。《扁鹊见蔡桓公》的考和练习要求回答:全文可分几个层次?各层的意思是什么?各个层次间是怎样联系的?[(1)]二是指某一部分内的表达次序。如《一面》的理解·分析。所示全文以空行隔开,分两部分。1、第一部分共38段,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层:……(3)这里的,它大于自然段。总之,语文教学的段落,指的是文章意义段逻辑段结构段它大于或等于自然段。文教学的层次,部分里的子单位,它可以大于、等于小于自然段。
课文已有段落,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划分段落(层次)呢?首先,分段是将一篇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是由整体到部分的分析。要读懂全篇的意思,就必须弄清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文章的结构决定于文章的内容:为什么先写这层意思、后写那层意思,为什么一篇文章要分这几个自然段,而且有的段长、有的段短,为什么这里详写、哪里略写,这都是由内容决定的。分段的目的有三:一是理清课文的结构,二是为了理解课文的内容,三是为了教学之便利。
其次,课文的自然段与教学段有不一致的时候。课文的自然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规范段,即一个自然段说明一个独立的意思;另一种是不规范段,不规范段是指兼义段与不完整段。所谓兼义段,是一段表达两个以上意思的自然段;所谓不完整段,是一段没有把一个意思说完整,而在表达中是不应再分的。从写作角度说,作者在安排段落时
2/10


应遵循三个原则:要注意段落的单一性与完整性,各个段落间要有内在联系,要注意整体的匀称、粗细合度。段的安排原则与实际中的不一致性,促使人们读文章时要把相同或相近意思的段落划分在一起,教学时也必须把相同或相近的意思的自然段归并在一起。
第三,从段与篇的关系看。段与篇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形式上,篇是通过段来体现的,而段的内容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段不直接鲜明地反映篇的本质特征,一种是有的段落能直接鲜明地反映篇的本质特征,前者如过渡段,后者如作者的看法与感受等。教学时,通过划段分层,抓往能反映篇的本质特征的段,有利于篇的理解与掌握。第四,划段分层与概括段意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分段的过程中,实际上先就了解了各段的大意,而段意的概括必须在分段的基础上才能概括。划分、概括后,再从全文的角度来检查这种划分是否一致,概括是否有误。二者紧密相连。划段分层与概括段意,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与内容。
比较1990年版《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1992年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教学要求方面,两纲的文字表达有一个微妙的变化。前者要求能理解思想内容,分清层后者强调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这种文字变化,
3/10


前者分年级教学要求和后者阅读训练要求中更为具体。这是否说明语文教学不要或反对段落教学呢?
语文教学需要段落教学。划段分层并不错,它是人们阅读文章的必由之路。阅读教学的划段分层,义务大纲之所以改变提法,一方面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现象——“讲段落大意的危害;另一方面因为不少人的阅读教学只完成了一半:从整体到部分的分析,而忽视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
义务大纲不提分清段落层次而提理解文章的思路意义有三。一是理解文章的思路是对阅读教学中条分缕析现象的纠正,体现了阅读的实质。阅读,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理解、鉴赏,并吸收其中的思想认识、审美情趣和表达技巧的心智活动。阅读的过程是吸收,阅读的实质是还原。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由于偏重词语、层次的理解而走入教师包办代替的怪圈。为了教学、为了讲课、为了填满45分钟,一个突出现象是讲课文而讲课文必然讲段落层次。讲段落层次,教师把课文的段落层次或教参上的段落大意转述给学生,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作用,学生忽视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违背了阅读的规律。而理解文章的思路则是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二是理解文章的思路,也是对阅读教学程式化倾向的反正,是阅读教学思想的一大突破。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是耗时最多、用力最大、收获最小、学生最不感兴趣的。之所以如此,程式化教学方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阅读教学程式化是指不管学生对
4/10


象、不管课文特点,千篇一律地按解题、介绍作者、生字新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总结特点等程序进行教学的一种僵化的教学程式。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这样一分析,仅剩下了一副剔除了血肉的骨架;一篇佳作这样一肢解,剩下的是满黑板的眼花缭乱的板书。难怪不少学生上课记笔记,事先将这几个程序写好了,等待填空!致引出了一次教师没有板书段落大意,学生在下面大叫,老师还没有抄段落大意的笑话!三是理解文章的思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思考,从文章的整体出发,真正弄清思路的表现形式,掌握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从而避免备课时把教参的分段和段意抄上备课本,再从备课本抄上黑板,学生从黑板抄到笔记本的现象。教师不认真钻研课文,备课时离不开教参,上课所说所写的仅是干巴巴的几条筋(段落大意),这样的教学,学生和老师不过是当了一回又一回的文抄
段落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篇章结构的知识,提高布局谋篇的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受到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训练,还可以直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材要求段落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语文课本第二册课文的思考和练习提出了划段分层、概括段意层意的要求:《任弼时同志二三事》、《飞向太平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分马》、《看云识天气》、《社戏》、《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猫》、
5/10


《想和做》、《扁鹊见蔡桓公》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义务教育四年制语文课本第二册也在如下课文的揣摩、运用、练习中提出了划段分层、概括段意层意的要求:《山的那一边》、《一面》《同志的信任》、《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海滨仲夏夜》、《人民英雄纪念碑》、《和青年同志们谈写信》、《谈骨气》等。至于语文教学参考书,每篇课文教参的内容总包含有课文说明一大部分。所谓课文说明,就是介绍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段落大是这一部分的主体:全文分_部分。第一部分(-至第-自然段)……”这些充分说明语文教学需要段落教学。
再从研究角度看。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学法教材、语文教学规范书、文教学指导书都有关于段落教学的内容。这里不一一列举。单举国家教委师范司编的《二年制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语文教学法教学大纲》,就有专章专节讲述(第五章第四节分层划段)[(3)]的意义、依据、内容。
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段落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内容之一,是一种客观存在。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并非否定段落教学。
怎样进行段落教学呢?
对中学生来说,首先要学会划段的方法。一般地说,先通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体裁和基本内容;再把各个自然段标上号码,认真逐段阅读,
6/10


了解各自然段的大意;然后把内容联系紧密、意思相对集中的邻近自然段合并;最后从全文的角度看一遍,看划分的标准是否一致,对合并不恰当的作适当的调整。
段落教学,也要让学生掌握划段的依据。一是文章结构的内在规律。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体现在形式上则是结构形式。例如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写人的不外乎写人的活动,人的经历、事迹,或人的品质、成就;这些记叙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不开具体的事件和材料。因此,可以把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或事件及材料的性质作为依据来划分段落。记事的不外乎事件的发展和事件的性质两种情况。说明文的段落安排无非是两种情况:按照方位布局展开段落说明具体事物,按照事理逻辑关系说明抽象事理。议论文不外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二是识别段落的一些外部标志。划分段落除了从意义上区分外,还要注意那些起联结作用的过渡句、过渡段、领起句、总括句以及文章所使用的引号、空行、标题等。三是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参照不同的标准来进行。这些标准是:时间的顺序、点的转换、出场人物的变换、事情发生过程、总分关系、并递关系。这些标准是互相联系的,划分一篇文章的段落,往往要根据几种标准来考虑,而不能机械地只考虑某一个方面。
段落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分段产生分歧的原因。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划分结果。事实上,几种语文教参的课文分段常打架从理论上说,划分段落是个分类
7/10


问题。分类问题最难解决的是标准问题与内容交叉现象。同一篇文章,可以用不同标准或从不同角度去划分,划分结果也就不同。也有粗分细分的问题。粗略一些,自然划分的数量少一些;细一些,则分得的段数多一些。还有过渡段的处置问题。有些文章的过渡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时间上跨越不同的时空、空间上涉及不同的方位,它的归属也是产生分段不一的原因之一(如鲁迅的《一件小事》第二自然段的归属历来就有两种对立意见)其实,过渡段除明显与上下文的某一自然段联系紧密者外,归上归下都是可以的。因此,划分段落,只要标准明确,持之有故,基本结构分得正确,小小出入或段数不同是充许的。
划分段落,还要概括段意。所谓段意,是用简明扼要的话概括一段的主要意思。如果文章有提示语、小结语、过渡段能全部或部分揭示出段落大意,则可以借用或部分借用文章中的语句作为段意。但许多文章无现成的语句可用,这就要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了。概括段意要求以最简练的文字提示全段的内容,揭示全段的思想意义。概括段意在形式上尽可能是一句完整句,在内容上尽可能包容全段的意思。概括段意前后角度、方法应一致。概括段意的方法有多种:通过中心句的分析概括段意,摘录关键词语构成段意,压缩文字提炼段意,从定义上归纳段意。也可以采用编小标题的方法。总之,概括段意是一种逻辑训练,它要求把整篇文章的内容归纳为几个要点,再概括为一个简单的提纲。
8/10


划段分层教学还要牢记四点。一是要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只有熟悉了课文,才能从整体出发去考察各个部分,从而正确地划出课文的段落。随着理解的深入,还应引导学生明确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认识文章结构安排的特点及其在表现思想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二是分段一定要从内容出发,而不能单从形式出发。开头、经过、结尾三大段(其他如绪论、本论、结论等)或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五大段的分段方法,不能体现课文内容的特点,是不足取的。为这种方法长用下去,对相当多的文章来说,是一种万金油或标签,只要贴上去保准不错。《项链》有两种划分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借项链、丢项链、十年辛苦赔项链、所借项链是膺品。谁优谁劣不言自喻。每篇课文有每篇课文的特点,只有从课文的内容出发,把内容一部分一部分地划分开来,才能起到分段训练的作用,才能收到培养阅读能力的效果。
三是划分段落要与概括段意相结合。分段,主要是由整体到部分的分析;概括段意,是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相比较,后者难些。但二者不可截然分开。
四是划分段落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深入理解课文的结构和内容,而不在于机械地记忆某篇分成几段。在划分段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不能以个人的劳动代替学生的思考,不能只长于分析而不善于归纳;应注意把规律性的东西教给学生。叶圣陶说:老师教任
9/10


何功课,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换个说法,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4)]教师在进行段落教学时,也要切记叶老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材无非都是例子的至理名言。
总之,划段分层、概括段意是理解文章的一种手段,教学中一定要从理解内容的角度去指导学生概括段意。这一点正是前段段落教学的弱点,也是义务大纲要纠正的段落教学的偏向。注释:
(1)《语文》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0月版。(2)义务教育语文课本第二册第5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3)东北师大出版社,1989年4月版。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2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10/10

段落和层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