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及其成因

发布时间:2014-06-29

同性恋及其成因
论文关键字:同性恋 生物学成因 影响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同性恋群体和文化日益展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像同志吧、同志网站、同性恋文学(丹美文学以及同性恋题材的影视作品(如2006年最有影响的影片《断背山》,成为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
“熟悉”是因为古今中外都有不少关于同性恋的记载。我国史书上所载的“龙阳”“分桃”、“断袖”之典故和“娈童”、“比顽童”、“相公”、“象姑”、“兔子”等都是有关同性恋的记述。200851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法院宣判同性结婚合法。这是继2004年马萨诸塞州承认同性婚姻合法后美国第二个认可同性婚姻合法的州,迅速成为互联网上的一大热点话题。在此之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有荷兰(2001)、比利时2003)、加拿大(2005)和南非(2006);同性同居合法化的国家有丹麦(1989)、挪威1993)、瑞典(1994)、冰岛(1996)以及德、芬、法、西、新西兰、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如今,维护性少数人群的基本权利,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和民主进程的一大趋势。
“陌生”,是由于尽管20014月我国已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里删除,但仍把在性别上有认同困难的人看作病态。不少人开口闭口“同性恋”(言下之意是“变态”),言语里充斥着对同性恋的偏见和歧视。对导致同性恋性倾向的根本原因多数人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真正理解同性恋现象。
关于同性恋的成因:
1.遗传基因:性取向可能来自遗传的看法自中世纪以来就一直存在。1916年遗传学家理查德古兹薛米特提出同性恋可能与性染色体有关,曾为当时不同的思想家们广为接受。1950年,此观点曾一度被认为有误。近年来,相关研究再次显示同性恋与遗传基因的关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生物学家丁汉默(Dean Hamer)教授的研究。
200410月,意大利心理学家卡普里奥-西亚尼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大规模的同性恋调查基础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报告。研究人员共对98名同性恋男子和100名异性恋
男子,以及4600多名他们的亲属进行了详尽的问卷调查,认为人类基因组成中的X染色体部分是由母亲一方直接传递到下一代基因体系中。这个结论不谋而合地支持了汉默的论点。西亚尼教授说:“现在至少可认为同性恋遗传因素与X染色体相关,但这并不说明同性恋基因仅此而已,一定还有其它一些基因,即使它们存在于其它染色体中也同样重要。
2.性激素因素:一些科学家曾将寻找同性恋的成因集中在血液中的荷尔蒙及性腺和尿液上。他们宣称,女同性恋者的睾丸素比女异性恋者高,而雌激素比之低,男同性恋者的睾丸素比男异性恋者低而雌激素较之高。19世纪末,医学专家们就相信同性恋在性腺结构及其分泌物上与异性恋者有所不同,并试图用各种外科手术和荷尔蒙治疗(去势和睾丸移植等)以矫治同性恋。尽管没有成功的实例,在北美和欧洲这种矫治法却一直沿用至上个世纪70年代。
近年来,科学家对仓鼠的实验发现了性荷尔蒙对性倾向的影响,因而推测性荷尔蒙对人类有影响。目前的研究结果只能说明同性恋与性激素水平有关,还无法确定:是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同性恋还是同性恋的心理及行为引起性激素水平的变化?
总之,同性恋是颇为复杂的现象,其成因亦非固定单一的,不只受某一基因的调控,且基因层次的组成亦不同,如同“贫血”症状可能由不同的基因缺陷或环境影响而造成。不少研究者力主后天因素对同性恋的影响,如童年受性虐待、或青春期受到性骚扰,或是因为从事卖淫,或是因为家长养育方式不当而造成性别角色混乱等心理和社会的因素,尤其强调最初的性经验与性行为方式以及性别角色认同之间的关系。如此种种,均有其一定道理。然我相信,后天说或许适用于解释非素质性同性恋的形成,但不宜解释素质性同性恋的成因。
3.源自脑部结构――性中枢系统:一般认为,人类的下丘脑控制性冲动的产生。上个世纪末以来,研究者通过实验比较男性/女性与男同性恋者之间下丘脑前端(又称丘脑下部,anterior hypothalamus,脑部相当小的一个区域,比高尔夫球还小)的差异。1991年美国盐业研究所(研究盐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神经解剖专家西蒙利瓦伊发表了有关丘脑下部特殊细胞群体的研究。该研究把下丘脑前端的间核分为四个区,发现其中三个区的体积并不因性别而显出差异,只是第三区的体积大小不同:异性恋男性的是同性恋男性的两倍。尽管目前还无法断定是这个差异导致同性恋、还是成为同性恋后才形成如此差异,但可以确定男同性恋与异性恋者的脑部结构的确有所不同。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动物学领域的资深教授弗莱德斯托姆沙克博士参与的有关研究,也为同性恋是先天还是后天形成的论争增添了新证据。始于1995年爱达荷州的联邦羊群研究站的研究发现,一些公羊不愿意与母羊交配,反而更喜欢选择其它公羊。为了保证让牧民买到的是异性恋公羊,研究者们努力探究决定动物性倾向的方法。其中的研究结果显示,性恋公羊和异性恋公羊在脑部结构和性荷尔蒙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为研究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的脑结构差异提供了新证据。
不论是同性恋人群或支持立法维护同性恋权利的人,还是反对同性恋的团体,都很关注性倾向的成因问题。因为前者期望生物科学上的解释能够增强对抗对同性恋的歧视;后者则希望研究结果可以支持他们一贯的说辞,即同性恋不是先天形成、而是后天习得且自我抉择的行为,不值得立法保护。近年来,国际上同性恋人权团体已取得一个共识:个人性取向的成因与个人的公民权、政治权和人权是两码事,同性恋享有平等权利不需要什么科学解释,过多地强调“成因”意味着不公。深入研究和科学地解释同性恋现象,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同性恋,以消除对它的各种歧视和偏见。在这里,不存在倡导与张扬同性恋的问题。不是素质性同性恋的人,逼他/她与同性相恋相爱亦不成。异性恋者可选择同性恋常用的性行为方式,但选择不了性倾向。
我国实现同性婚姻立法的目的,犹如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博士第三次向全国两会提交同性婚姻立法提案时所言,是因为这些人群有“与众不同的性取向,有特殊的需求,也比较容易受到歧视”。是因为同性恋性倾向遭到歧视和排斥才需要立法保护,而不是其它带有功利的政治目的。有人说,立法承认同性婚姻,让少数性别人群也能与多数人一样,尊严而自由地生活,是21世纪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同性恋亚文化》李银河
《同性恋的生物学成因》王继玥陈历儒刘浩荣(湖南农业大学) 《同性恋是天生的?》万延海


同性恋及其成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