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解读赏析

发布时间:2019-03-10 18:00:25

李商隐诗歌解读赏析

一、背景

1、时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蹊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从祖父起迁居郑州萦阳.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卒于唐玄宗大中十二年即公元858年,终年46岁.他的一生经历了晚唐的宪,穆,敬,文,武,宣宗六朝,主要活动时期大约在文,武,宣三朝,这一时期唐王朝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异常的尖锐激烈,李商隐所处的就是唐王朝在各种矛盾的交织与深化中走向没落的时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的著名诗句正象征性地显示了唐王朝无可挽回的没落趋势。李商隐的人生之舟就在这动荡迷乱的时代风浪中起伏沉沦。

2、家世

商隐本是唐王室同宗,他的祖先和唐高祖李渊的祖先都是汉李广的十六世孙凉武昭王李高的后裔,但他的先世并没有被编入属籍,得到唐王朝的承认,自然也享受不到和王室同宗一样的待遇。从曾祖父起,连续几代都是寡母孤儿,形影相吊。曾祖父李叔恒未到而立之年就溘然长逝。曾祖母独自抚育其子,而其子又因病早早辞世,她又担起抚育孤孙李嗣的重担。“后十年,夫人始以寿殁,诸孤且幼”。待李嗣得殿中侍御史衔后,又撇下妻子与李商隐兄弟,死于江南做幕之地。这一年,李商隐仅十岁。十岁的他与母亲扶柩回到郑州荥阳,“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简直像个逃荒者。为了维持生计,母子只得“佣书贩舂”,艰难度日。这种接连三代孤寡的家世,失去家庭主要支柱后孤儿寡母所承受的负担以及经济上、心理上的极大压力,远比一般家庭持久而沉重。

不独如此,除了亲属三代孤寡的境遇,李商隐两位姐姐的命运也给了李商隐很大的影响。李商隐的一位姐姐可能未婚早逝。他的另一位姐姐嫁到裴家后,由于流露出对丈夫的不满,不久就被遣回娘家,十九岁即郁郁去世。这种累世孑遗、贫寒无依的家世,使他从小在心理上积淀了许多悲剧性因子,诸如对人情冷暖的特殊敏感、强烈的孤独感和对前途命运的忧伤等。“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这些写于早期的诗中,就已流露出一般青少年少有的感伤。

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磨练出诗人坚强的性格,坚韧的毅力,激发起他发奋读书追求理想的决心。少年的商隐拜隐居在乡间的一位堂叔父为师,这位“处士叔”耿介的品格,广博的学识对商隐一生影响颇大。

3、仕途

西方有一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在李商隐身上,倒是命运决定了他的性格。举凡研究李商隐的著作,提到李商隐时,几乎无一例外认为他悱恻缠绵、内向敏感、伤感多情等等,但李商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性格?

家事的命途多舛自不待言,个人的事业前途也是一塌糊涂,这便是李商隐的大环境和小环境了。

“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16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十六岁以后就开始应举,走的是唐代士人都走的“温卷”的道路,他得到了当时的朝廷元老和骈文名家令狐楚的赏识,这位老人对商隐扶植奖掖,使商隐对他终生感怀不尽。然而初次应试,商隐落第了,这对出生寒门的青年商隐来说是沉重的一击,但他毕竟又是血气方刚的少年,他依然满怀信心。这时候他遇见了华州(今陕西华县)刺史崔戎,被招聘为幕僚,可惜岁月是那样无情,赴任不到几个月,崔戎便病故了。终于在开成二年(公元837)年,靠令狐陶的关系,商隐考中了进士。

几近十年,商隐才中举。从中举到入仕还有遥远的距离,而在长安求仕的十年中,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中成为可悲的牺牲品。商隐原来投身的令狐父子是牛党,中举之后商隐得到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赏识,并娶王之女为妻,而王茂元却是李党的中坚人物,当时两党斗争正激烈,商隐的这种行为必然受到牛党的攻击,后来宣宗即位又重用牛党官员,商隐自然又受排挤,十年京师应举十年京师求仕,商隐以整整二十年的青春年华苦苦奋斗,最终还是未能在京都找到栖身之地,从此又开始了他远赴南国天涯漂泊的幕府生涯,总共十居幕府,地域遍及东西南北、中原边疆,长期过着辗转漂泊、寄人篱下、与家人远离的生活,使他时时有命运不由自主和天涯羁泊、孤单寂寞之感。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冬天,另一位赏识商隐的卢弘去世,接踵而来,他的妻子王氏也病逝,接连的沉重打击,将诗人置于死地,从此他陷入了真正的绝望,开始沉浸于佛教,大中十年(公元858年),商隐病逝享年仅46岁。

4、爱情

曾经深爱过的人,不能不提李商隐;曾经在情场上失意过,也不可能不提李商隐。从1100多年前的李商隐后,似乎所有与爱有关的话题,无论得意失意,言必引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创造了一个关于爱情的“诗国”,在这里,他似乎把人间的至爱、把所有人对爱的感受一网打尽了。以致其后的一千多年间,热恋着的人们会想起李商隐的诗,为爱而沉沦着的人们也会以李商隐的诗自怜自伤。客观而言,李商隐是一个高举爱的大旗的人,他也是一个张扬个人主义的人,他的一生似乎都在追寻着爱的理想,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但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禁欲主义的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李商隐屡屡被误读、被曲解,以致在很长时间都被打入“冷宫”。

性格

应该说是悲剧性的时世、家世与身世,造就了李商隐的悲剧性格、气质与心态。他锐敏而纤细,多愁而善感,内向而缠绵。对时代、人生的悲剧命运,他常具有超前的敏感。面对甘露之变,他想到的是唐五朝荆棘铜驼的衰亡命运;参加博学宏词试落选,竟发出“一年生意属流尘”的悲叹。他提示人生悲剧的底蕴:“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壶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壶中伤别离”;“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殿为细腰”;“莫向樽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

他特别敏感,又特别执著。政治上连起码的参政条件都没有,却抱定欲回天地的匡国宏愿;明明感到环境一片冰冷,却仍怀着一片赤诚;明知爱情的无望,却仍然要作执著的追求。在仿佛无可慰藉中寻求一丝慰藉,甚至在彻骨、弥漫的悲哀中咀嚼悲哀中的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妨看作他这种悲剧性格、心态的写照。他的性格中本有豪放的一面。但环境的压抑和命运的折磨却使他变得内向、收敛,内心的矛盾痛苦无法公开宣泄,只能寄之于诗:“夫君自有恨,聊借此中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样血泪写就的诗篇,后面隐藏着的是无限的感伤、残缺与遗憾。

诗人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也是奋争的一生,污浊的社会毁灭了诗人的理想,但是污浊的社会也孕育了诗人伟大的诗篇,给了诗人不朽的生命,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的话,商隐的性格特质便是"纯情"。对政治的纯情、对理想的纯情、对人生的纯情、对人间的纯情。

三、作品

一、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1、原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2、译文

那明亮的画楼,那温馨的桂堂,

是星光的照耀,是春风的吹拂昨夜多么令人难忘。

没有凤凰的翅膀,不能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可我们的心像灵奇的犀角,永远相通。

隔座行酒,美酒使我们陶醉,

游戏猜谜,灯烛照红我们的面颊

可惜美境不能常在,更鼓催人,我要应差离去。

我漂泊的身躯,独如飘转的飞蓬,随风飘转的官府兰台。

3、赏析

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点出时间和地点。但细一琢磨,所给的场景又那么让人难以捉摸,“画楼西”,“桂堂东”,有如从念禅师的灯语“赵州东院西”,显然是作者梦设的时空,以追想消逝的恋情。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好象是作者在表述心志,颇有些海誓山盟的味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两个场景,一繁华一冷清。繁华之处也孕育着失落与哀怨,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灯红酒绿、歌舞喧闹的夜宴上,也许因为羞怯只能与所爱之人相视传情,也许是与所爱之人欢娱良宵而当夜阑人静之时又不免倍添惆怅。总之,应官鼓响,一夜风流随风而逝。诗人坐在马上心绪迷离,失魂落魄,象风中蓬草一样投入了一天庸常的案牍琐事。全诗场景多变,意绪纷繁,所有的文字皆是以诗人的情感变化连缀而成,于思绪中见美感。

这里便有了一种“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况味。

“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一种追忆。当人们很亲切地追忆并再现从前的景况时,那一特殊的情景对追忆者有着意义,对于一般的追忆而言,它往往也同时意味着一种面向未来的希望和规划;但残荷听雨却与此不同,那些摇曳在秋雨中的败叶枯枝,不再意味着对叶绿花红的任何憧憬,而是它的终结。在这自觉的终结体验中,却有着对枯萎过程最为深沉的绝望和抗议。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追忆,是一种更加真切的精神体验,它对李商隐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首《无题》诗能使我们进一步领略这种追忆的复杂韵味。

这首诗所描述的是一段不期而遇的爱意,它发生在一个通宵达旦的宴席上,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了的官场交际活动,从“隔座送钩”、“分曹射覆”看来,那个女子是其中一个陪酒歌妓。但正是这个女子,却和李商隐在一片嘈杂之中,共同享有一份温情。我们还不能把它称为爱情,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是一个两情相悦的萌发状态,也许它只表现在一个相互怜惜的眼神中。诗人可能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不一定想知道。一切都平淡如常:饮酒,行令,所有的感受都淹没在嘈嘈杂杂的喧嚣之中。没有表白,没有承诺,也没有任何约定,当应衙的鼓声响起来的时候,一切又都消逝在忙忙碌碌的走马一般的日子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那只是一个温馨的情境,就象已经逝去的星辰和风,只留下一种淡淡的欢喜,一种深切感动,还有挥之不去的忧伤,使诗人不能放弃。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温馨的情境。

“身无彩凤双飞翼”,所悲叹的首先是现实的困顿和绝望。李商隐少有才名,得显要赏识,人生象鼓满了风的帆,锦绣前程历历在目;但一次多少有些功利色彩的联姻,使这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不仅如此,李商隐还不得不背着忘恩负义和首鼠两端的罪责,艰难地前行。李商隐以自己的前途为年轻的冲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多年的艰难的游幕生涯,使得李商隐体验了人生的无常和孤独,成为一个漂泊无根的人。一颗破碎的心灵由于对归宿的渴望,而变得多愁善感,变得多情。为了抗拒着冷漠无望的现实世界,诗人开始演绎、沉湎于一个又一个的温情体验。而“心有灵犀一点通”,既是指相互赏识、两情相悦,也是指对彼此命运的认同。由此而生发的两情相悦,正是诗人所不断寻觅的自我拯救之道。

但一切都会改变。在“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中,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失落感正被诗人酝酿着,使我们隐约闻到一种悲伤的气息。诗人在第一句重复了两个“昨夜”,它提醒我们这只不过是一种追忆。据“走马兰台”一句推测,这一追忆发生在次日的官衙中。追忆是个人的事情,当诗人进入追忆之中的时候,它摒斥了外在现实世界,将“走马兰台”的无奈弃之一旁,回归到属于自己的绝对真实之中,所以,它首先是对现实世界的逃避。此外,在一个感情波澜之后,诗人选择追忆,而不是谋划和憧憬,它还表明了诗人就这一件情事本身,已经做出了一个了断,那就是自觉的放弃。正是这放弃的选择使我们感到震撼和失落,那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决断。

对这一段温情的放弃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当诗人在自己的脑海里象慢镜回放一样,重新体味着昨天晚上的一切,体味那已然消逝的星光和微风,体味永远伫立在那里的画楼和桂堂时,一切是如此的亲切,每一个细节都不会被遗漏,因为每一个细节都有过深深的感动,这其中更有无限的惋惜和依恋。这是真正的追忆,它不包含有任何希望,这里有生命深处的大绝望。春酒已经饮尽,也许永远不会再有;蜡灯已经熄灭,也许永远不会再次点亮,但那种温润和暖意,将永远留在诗人的心中。追忆,使一切嘈杂都隐去,只剩下星光闪烁、微风轻拂,只剩下温暖的酒和摇曳的灯。就象无声电影一样,追忆虚化了昨晚的一切,只有温情,没有情节,因此无法谋划,只能回味。我们只能说,李商隐所希望得到的只是一种虚幻的感受,他自觉地放弃了现实的可能性。但昨夜毕竟美好,令人深情留恋,那么,李商隐如何会心甘情愿做出放弃的选择呢?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实仕途的绝望,人生信念的毁灭,可以通过感性世界来拯救。但在情感世界中,人就一定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吗?李商隐在自己的漂泊生涯中,有过多次爱情体验,恋爱的对象多不可考,有指为女冠、宫女、官妓,甚至主官的妻妾。无论如何,每一次爱情体验,对于李商隐来说,都是一次生命激情的燃烧,“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每一个难熬的朝朝夕夕,既意味着对时光的珍惜,也意味着对时光的恐惧。所有的爱情都不会有结果,只留下深深的伤害和痛苦,留下一个个忧伤的追忆。那些毫无希望的爱情,还值得再次去追求吗?但追求中那些温馨的生命体验,又怎能轻易舍弃呢?一次次身心俱疲的失败,使得李商隐选择了追忆。追忆是一种退缩,是一种绝望的追求,也是最后的守护。“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因为结局的“枉然”,所以只能追忆;因为不让任何情节发生,所以只留下追忆,但在追忆中,温情却得到最小心翼翼的守护。对于李商隐来说,追忆已经成为一种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因为现实朝夕变幻,即使艳若娇荷,即使激情如火,也终将枯萎消逝,艳丽和激情是一种虚假,而虚假背后的悲哀才真实,所以,李商隐只能把人生虚拟为一个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为自己保留下最值得珍惜的东西。“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语时”,是将当下刻意演绎为一种追忆;而“留得残荷听雨声”则是一种对既往的追忆。对此在生命的真切感受,使得诗人深情地迷恋那没落于深秋残荷上淅淅沥沥的雨声。

四、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原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译文

你我的相见是多么的难得,犹如百花盛开须得期遇着春风一度;

你我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好似东风无力想要挽留住百花凋残。

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那春蚕吐丝,不死则绵延无尽、哪有绝期?

我想你的泪流啊,就像那蜡炬燃烧,不灭则长流不止、怎会停息?

你早起对镜梳妆时的慵容,是否有着容颜转变的愁虑;

我夜晚对月低吟时的孤影,怎经得起清辉遍洒的冷寒。

虽说此去蓬莱仙山的路途并不遥远啊,

我却只能烦请殷勤的青鸟去代为探候!

3、赏析

这篇《无题》,全以首句“别”字为同篇主眼。“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别赋》是一篇惊心动魄而又美丽的赋,而“黯然”二字,也正是李商隐这首《无题》所表达的整个情怀与气氛。

乐聚恨别,人之常情;离亭分首,河桥洒泪——这是古代所常见描述的情景。离别之怀,非可易当;但若相逢未远,重会不难,那么分别自然也就无所用其魂销凄黯了。作者一句点破说: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唯其暂时会之已是罕逢,更觉长别之实难分舍。古有成语,“别易会难”,即是说:会少离多。细解起来,人生聚会一下,常要费很大的经营安排,周章曲折,故为甚难;而临到必须分手之时,只说得一声“珍重”,从此就要海角天涯,风烟万里了——别易之意,正所谓匆促片刻之间,更咽一言之际,便成长别,是其易可知矣。“相见时难别亦难”,其实是将古语加以变化运用,在含义上翻进了一层,感情缅邈深沉,语言巧妙多姿。两个“难”字表面似同,其实义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分量。

这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如异峰突起,摄人心魄。它是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把一个结论置于人的面前,没有铺垫,没有叙述,浅显易懂,又耐人寻味。它打开了人对生活的理解空间,何以相见难,又何以别亦难。此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相见难,难想见,为这次的相见,等待了多久?渴望了多久?幻想了多久?记得才刚刚分别为什么却如隔了三秋?彼此注视的柔情还停留在眼中,彼此相闻的气息还弥漫在鼻间,彼此缠绵的呢喃还萦绕在耳畔,彼此热恋的真挚还回旋在唇吻之间,可是不见了心爱的人世界是如此空洞苍白。多想与那人形影不离,多想与那人耳磨厮鬓。爱情的阻隔源于命运的阻隔,可是即使隔着天涯海角也隔不断彼此的思念。

沿着这起句的感叹,诗人不在直抒胸臆,而是像飞流之下后的浅滩,把人带入舒缓的情景之中: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有两种意思,一是东风软软地吹拂,意识着力量的衰弱,春天将尽,百花凋残,是从客观的场景中传递着春残局面,也正是诗人的伤感的心境表现。其二是百花凋残,曾经给百花带来生机的东风,现在却没有能力扶助它们的保持鲜艳。既带将春来,又何带了春去,花自飘零水自流,无可奈何花落去。而这句又正好补充了首句的突兀。花经过了严冬,好不容易在春天绽放了,才让人看到它的美丽。这是相见难,面对花的凋零,这么美丽的东西一旦凋落又何时再见呢,红楼梦中林黛玉叹道“明年花开知有谁”命运的无常,美丽的东西的无常,更是爱情的无常。经过千难万阻,百转千思,“不见又相思,见了还依旧”,感情升温,于是离别更加恋恋不舍。如果一见之后,更有可能永难再见,这样的别就更加让人难。爱情的理想还能不能实现呢?诗人是有着担忧的,既希望于“东风”的救助,也知是大势难转。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该做如何选择呢?百花盛开,得东风之有力也;及至东风力尽,则百卉群芳,韶华同逝。花固如是,人又何尝不然。此句所咏者,固非伤别适逢春晚的这一层浅意,而实为身世遭逢、人生命运的深深叹惋。“东风无力百花残”,令人置身于“闲愁万种”、“如花美眷,似水年华”的痛苦而又美丽的境界中了。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东风虽无力,也令百花残,百花虽无力,也令东风难,东风若有意,莫叫百花残,百花若有情,莫叫东风难.两个""字浓缩了多少的爱怒哀愁,孤独无助的苦恋,凄凉无依的挣扎,为盼一次重聚经历了多少曲折,暮春时节百花也正纷纷凋零,难道爱情在世俗面前也会如百花一般吗?

这首诗中广为传诵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最为人称道,它采用了比喻与双关的表现手法,丝,即是思,蜡烛之泪与相思之泪,蜡烛有心“替人垂泪到天明“,此处烛泪却是把自己燃烧至死的决心。一种缠绵至死的执著,一种无怨无悔的钟情,将人带入一种人生境界,这心声几乎就是誓言,至死不愉的表白。这种彻底的感伤,深情至无以复加的地步,爱情升华到以一种彻底地牺牲精神来代替。春蚕那洁白柔韧的曲线不就是她伶娉袅娜的倩影吗?也不正是她纯洁而柔韧的爱情内质吗?蜡烛那刚直笔挺的躯体,殒身不恤的个性,不就是他风骨凛然的爱情象征吗?阴柔与阳刚,优美与壮美,汇成一条河流最后流向蓬莱仙境,满怀希望的诗句恰恰写出了彻底绝望的心态,诗篇所表现的相思苦痛,浓郁的悲剧气氛绵延不绝,使它成为爱情的绝唱。

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诗人的思绪从自身开始转换成关注被思念者身上,诗人想像着心上人一定和自己一样,红颜易改,青春易逝,自己的爱情何时才能实现呢?她多么希望能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有一个美好的结果啊,揽镜自照,生怕华发早生。她日夜思念,夜深了,还在望月长吟,“愿借月华流照君“。不仅想到对方,而且还想到了她的冷暧,她的感觉“夜吟应觉月光寒”,正是“所思在远道”,阻碍重重,真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她长久地望着月光,借长吟以抒郁闷情怀,这时不仅是对人的思念,还会有更为复杂的担忧、忧虑、失望、期待、渺茫等种种的情绪反映,此时的月光便显得更加冷清。此情此景,诗人同样有所体会,于是联想到对方也会象自己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关心、体贴与牵念啊。

一个“改”字,从诗的工巧而言是千锤百炼而后成,从情的深挚而是千回百转而后得。青春不再,逝水常东,怎能不悄然心惊,而唯恐容华有丝毫之退减?留命以待沧桑,保容以俟悦己,其苦情密意,全从一个“改”字传出。

夫当春暮,百花已残,岂有月光觉“寒”之理?此寒,如谓为“心境”所造,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他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本篇的尾联,意致婉曲。蓬山,海上三神山也,自来以为可望而不可即之地。李商隐在另外一首诗中曾提到:“刘郎已恨蓬山远”。而此处偏偏却说:蓬山此去无多路。真的?假的?其答案在下一句已然自献分明:试遣青鸟,前往一探如何?若果真是“无多路”,又何须劳烦青鸟之仙翼神翔?诗人之笔,正是反面落墨,蓬山去此不远乎?曰:不远——而此不远者实远之甚矣!

蓬山万里,青鸟难凭——毕竟是否能找到他面前而且带回音信呢?抱着无限的希望——可是也知道这只是一种希望和祝祷罢了。只有这,是春蚕和蜡烛的终生的期待。

爱情重于生命,爱情又超越了生命。时光如此匆匆,如此短暂,还没来的及问他是否安然无恙,还没来的及看她是否别来无恙,离别的钟声已敲响,别离的笙箫已吹响,聚会匆匆,难以尽叙衷情,再次分别,不觉黯然魂断。下一次相见会是什么时候?真担心难熬的相思会使自己云鬓改色,容颜憔悴.相见无期,眼看朱凋玉损,芳颜难留,怎不会令她深深愁苦?想他一定会夜夜重上高楼,独自呤诗,那清冷的月光是否会冻坏了他的身体?那冰凉的露水是否会打湿他的衣衫,就让那青鸟带去我的问候她的思念,为她送去一些温暖。这是多么真挚,又多么无奈的爱情,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只能寄托于虚幻的神灵。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尾句既是安慰对方,也是安慰自己。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此诗情绪由急到缓,由喷薄而出直抒胸臆的情感宣泄到缠绵悱恻哀感动人,又由沉郁到一线光明,柔肠百转,宕荡起伏,极尽曲婉之妙,更兼其深情动人,实为咏唱爱情的千古名作。

与情人相见不易,因此离别便觉难舍。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雕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赵臣瑗赞曰:言情至此,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爱情让人悲伤至斯、绝望至斯、执着至斯、崇高至斯、美丽至斯。古今中外,大凡伟大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总是充满艰辛和痛苦的,一往情深、痴心不悔,而且往往还得不到回报,像一只执著的荆棘鸟,惟有滴血才有歌唱。莎士比亚悲剧之冠《哈姆莱特》便是这样的例子。少年义山的初恋女冠,与哈姆莱特的眷恋奥菲利娅,在悲剧美学意境上有相通之处。哈姆莱特正是太过于强调爱情的诗美,而这种诗美赖以向人间找寻,对人心的变幻无常、人欲的险恶卑污有着深刻体认,终于使自己的忧郁与患得患失、疑惧不安联了姻;可怜的奥菲利娅,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一种见面时借装疯以逃避她的真诚、炽热,而不见面时又对她恋恋不忘的爱情。

五、锦瑟

1、原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译文

锦瑟为什么要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使我想起了青春之年。庄周曾经晓梦自己化身成了蝴蝶,望帝的思乡之心托给了声声啼叫的杜鹃。沧海月明下的眼泪变成了珍珠,蓝田美玉在暖日里仿佛会生起朦胧的烟。这些感情至今还可追忆,在当时却是使人感到惆怅、迷惘。

3、赏析

诗人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往复低回。如谓锦瑟之诗中有生离死别之恨,恐怕也并非臆断。诗人追忆了自已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已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全诗运用比兴,善用典故,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李商隐的《锦瑟》,历来为人们所传颂。此诗扑朔迷离,意象朦胧,人们对此诗的创作旨意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咏瑟,有人说是悼亡,有人说是写艳情,有人说寄托政治怀抱等等。其实无可指实才正是李商隐诗的独特之处,沉吟时,万念俱出,而又万念俱灭,唯留下那不可言说的幻美真实地存在。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可惜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诗人以“锦瑟”喻美好年华,以“思”引发“无端”之问,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句中有这着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对于人生价值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辨;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一个“晓”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化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一个“春”字点破,使旧有怨恨惆怅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波及奋斗。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月明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起飘逸的烟霞。这里“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是诗人精深艺术素养的体现,更是诗人对意想中美好人生的巧妙回答。而“珠泪”,塑造了晶莹剔透的珍珠形象,远望去犹如泪光闪烁,同时也借用鲛人滴泪化珠的典故。在空旷微明的情境之中,是珠光如泪还是泪洒成珠,已让人浑然不觉,明珠被赋予了哀伤的情愫,借此展现了诗人孤独失落的哀怨形象。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赤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的时光已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然悔悟可惜风光不再。

诗中用了五个令人忧伤怀恋的传说,五个情景都是不能攫取、转瞬即逝、令人怅惘。作者是在苦难中追忆曾经的幸福。

李商隐诗歌解读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