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方法

发布时间:2015-09-24

散文阅读方法
散文阅读方法语文守望者 散文阅读学法指导 一、《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
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文章涉及的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5.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二、鉴赏性阅读四步法 所谓鉴赏性阅读,是指以鉴赏作品的艺术形式为主要目的的阅读。它是在了解读物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的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欣赏和鉴赏。通过阅读,力求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智领悟的认识高度,逐步培养和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从阅读的实际情况来看,进行鉴赏性阅读一般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注重语感,是指读者的语言感受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基本条件。阅读作品,离不开语言的媒介,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一个缺乏语感的人,是很难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性阅读的。
2.展开想象,是指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必要途径。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如赏读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必须理解诗人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示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气概的构思特点。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既要随着诗人的联想领略一个个梦游幻景,又要展开想象的羽翼,在瑰丽变化的景物描绘中,构想出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世界,从而体味作品强烈而又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风格。
3.深入体验,是指读者的情感反映活动。鉴赏文学作品,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去,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验的爱憎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从而领会各种人物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例如,品读戏剧《雷雨》第二幕,应当从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领会的思想倾向,进而深入人物的情感世界,去体察人物心理变化和思想冲突的轨迹。这样,才有可能品味人物语言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和深刻的社会性内涵。
4.力求领悟,是指读者的理智认识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高级层次。鉴赏作品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如果说前者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话,那么后者就是理智认识了。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高度结合的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艺术描写的深长意味。例如,析小说《党员登记表》,一般不会忽略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特别是黄淑英临刑时一段。寒风掠地,冰水流动,狗子咆哮,雄鸡报晓的景物描写,渲染了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然而,当读者从人物生死关头的情感体验中冷静下来认真思考时,就会领悟到这段对比性典型景物描写蕴含着十分深刻的象征意义,它暗示了两种力量大决战的严酷现实,也预报了革命必将胜利的光明前景。这种领悟,是在理智认识过程中获得的,它有助于进一步对作品进行艺术分析和审美评赏.
三、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1.散文,有的重在叙事,有的重在抒情,有的重在议论。散文通常把本意情感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才形成含蓄美。往往通过以下手法来实现:一是托物言情,借物言志;二是寓情于景,景之神乃之情;三是虚实相生,借助设想、想象,曲折地表达好恶与爱憎;四是运用象征或调动多种修辞手法将真意婉而出。因此,我们在阅读鉴赏散文时,应该把握好这四个方面。
2.中学生对于散文,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与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在语言文字修养中,词语的辨析与运用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本专题中的词语辨析主要是指成语的辨析与实词(主要是同义词)、虚词(包括关联词)的辨析。而这些词语的辨析又是同病句修改、修辞常规、语言得体等语文素质综合在一起的。 目标阅读法指直接捕捉目标的阅读方法。目标就是阅读各种不同读物时所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阅读目的。从数量上说,目标可以是一个两个,甚至是多个;从内容(或形式)上说,目标可以大到思想倾向、写作特色,小到段落层次、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数量到底选择多少为宜,内容(或形式)究竟选定什么为好,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根据读物的实际情况而定。阅读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攻击目标,击中目标,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跳开、绕过、跨出、避让与目标无关的内容和章节,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决不在外围知识上去绕圈子。这是攻击、捕捉目标的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便是在先前攻击、捕捉到的目标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从而真正捕捉到目标的实际内容。平时能阅读的书报杂志,实在不少。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都很博学,在很多领域都很有成就。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的小步子的原则,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的小问题,并要使相邻的每两个问题之间的坡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大,如同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把学期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再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划分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等不同程度的具体目标,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自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自读文中进行达标阅读,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平时能阅读的书报杂志,实在不少。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都很博学,在很多领域都很有成就。 (一)、理清文章思路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如何使写进文章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这都要作通盘的考虑、妥当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这一思维的过程就表现为文章的思路。宋人陈师道认为: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议论性的文章讲究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画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从而了解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阅读时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我们把握文
章的准确性、深刻性和条理性是很有益处的。 例如:2000年《长城》,不妨这样把握文章的思路,由现实到历史到现实,采用总—分—总结构,抓住语言标志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对现实的评价:现在你又敞开胸襟……显得十分开放,十分自信。又如:2004福建省高考19题,请概括指出在文中写了哪几类人的命运。从第三段中的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的命运,再从标志性词语,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作书主人的命运……以及第2段至于……的文士,由标志性词语更进一层、至于可以看出行文的思路。 (二)、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点出文眼
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循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等。
文章中最能显示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点出文眼的主要方法有: 1文眼往往有极强的概括力。找出文中的总结句,就容易点出文眼了。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着力表现的东西。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成为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写景抒情。
2、文眼往往是在全文的中心段中出现,找出文中的中心段,也容易点出文眼。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中,有的在篇末。如《胡同文化》按照课文由表及里的行文顺序和由简易到繁难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先阅读、分析、讨论前半篇课文的段落大意,后逐段概括它们的要点并进行整合。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第二段中心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第三段写胡同的宽窄、多少大。 第四段为读者描绘了胡同的安静。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安土重迁只是封闭文化的一种表现,并非惟一表现,这可以从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据。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
第八段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同样写出北京人的易满足。 第九段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地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写了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怅惘和忧伤。但是,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
全文的意思大致如下:以封闭保守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这一切正在不可逆地走向过去。
在完成上述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要点的规律,如勾画关键语句、具体材料中分析写作意图等等。
3)抓感情的凝聚点。的感情总是会在文中一处凝聚在一点,尤其是散文,这一点是感情的铺展,找到了这一点,就是找到了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反映了淡淡的喜悦。这一心情,从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中,已微露出来了。的感情也正凝聚在这一点上,它是全篇的文眼。
(三)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是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不同的,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这种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同是现代散文,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朱自清的温静典雅,叶绍钧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语堂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阅读散文想要在朴实自然的语言中读出蕴含的丰厚的底蕴和雅致的趣味,首先就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初步感知散文语言理趣之美的最好方法。它能将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进而深入体味文章丰富的内涵。如朗读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种整齐的句式就能把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有一种诗韵美。朗读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但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浓。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种工整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整齐,长短错落,曲折回旋,波澜起伏的语言,也是一种享受。
当然,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把握其韵律,体悟其意象,注意语音停顿、感情重音、高低强弱、轻重缓急、逻辑重音,感受语气、节奏、情感、韵味,反复诵读,反复体味。只有入情入境反复吟诵,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情趣和韵味才能产生。比如品读《荷塘月色》一文描绘的那幅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融融的清新美丽的景象时,我就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那淡淡月色下荷花的
飘忽,那水气叶色月光交相杂糅的朦胧。朗读前可先让学生体会该怎样读,才能正确把握意境,讨论后再明确:语气要舒缓,语调要适中,停顿要合理,这与想排遣心中烦恼,月夜独游荷塘,陶醉于美景中的情境相吻合。读重叠词,就要读得轻缓舒徐,音律要更协调。但是语调中不能带有压抑和沉郁,更不能太活泼轻快。感情重音的把握还应落在文中那几个富有极强表现力的动词上,读出动作出现的过程美,体会其无可替代之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更要细心品读安谧、恬静、柔和、朦胧之美及已陶醉其中的那种细腻的情感。
朗读只能是品读语言的最初阶段,要想深入品味,就须透过语言文字,读出其丰富的内蕴。有的同学会有读其文,会其意,何必咬文嚼字的消极想法。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散文仔细玩味的好习惯,只有认真品味,才能读出新鲜而真切的情趣来。有的文章较深,语言含蓄而不直露,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如:《灯》中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的一句中的黑暗的海上灯光的指引永沉海底的含义颇丰,阅读时就要仔细品读。但有的文章深入浅出,一读就懂,似乎没有疑难,往往会忽视对语言的深层品读。而《荷塘月色》中的第一段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的带就值得玩味,一则与全文宁静气氛相一致,同时也道出自己的淡淡忧愁,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文章呈现的这种主客观情境,蕴含轻柔随意双重意味。爱子即将入睡,子正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容不得发出任何响动。(注:)又如:《我的空中楼阁》山如眉黛,小屋
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一比喻用得如何?按一般的审美习惯,人脸上长痣并不雅观,但世人又称女人脸上恰到好处的痣,如眉间痣、眉梢痣、嘴角边的痣为‘美人痣’。故先用痣来形容小屋。(注:)写出小屋的玲珑之美。一部作品不是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复杂的组合体,是一个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因此深入浅出的文章,言简意丰的语言,要知其深,知其丰,就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细心玩味。只有不脱离文本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因此,作为以本色语言感染读者的散文,更要重视语言的品读。当我看到学生时而声情并茂朗读课文,时而抬头凝视若有所思,时而微闭双眼轻轻摇头时,就知道他们已爱上散文那听之有声,嗅之有味,视之有形,触之有感,品之有味的语言了。 总而言之,散文的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高中散文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鉴赏能力。文本的阅读当然是最主要的途径。另外也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中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选择作品可以按作品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题材、风格、文体等分类组合,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
四、散文形式多样,变化无穷,因此,大多数同学在阅读散文时常常感到有些困难。这里给同学们介绍
一些阅读散文的方法。
一、寻找散文的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阅读散文要紧紧抓住这条纲,弄清它安排组织材料的规律,从而沿着这条纲去分析文章的内容,明了的写作思路及其选材组材的意图。例如阅读杨朔的《荔枝蜜》一文,就要找出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这条线索;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就要找出歌颂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条线索。
二、分析散文的语言散文语言优美、畅达,富有节奏,同时也凝炼、干净、富有哲理。因此,阅读散文时,就要认真分析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炼、畅达的特色,从而在形式上对散文加以赏析。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春》一文,我们可以从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美妙佳句中感受到桃花的火爆热闹、杏花的如霞似锦、梨花的素淡皎洁,领略到由浓到淡的色彩变化过程,并体会《春》一文在形式上的美。

三、进入散文的意境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
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例如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就要充分发挥想像力,作柳宗元的同游者,和他一道欣赏竹树环抱、水清鱼游的自然美景,并且与一起来感受小石潭的清凉荒寂,情怆幽邃,从中体会出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四、体会文章的感情感情是散文的精神,因而在阅读散文时,一定要注意体会散文的感情,以便激起心中的波澜,产生感情的共鸣。例如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文,就要注意体会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感情;阅读张洁的《挖荠菜》一文,就要体现出我与荠菜的特殊感情;阅读冰心的《小橘灯》一文,就要体会在文中表现的对小橘灯的深切怀念之情。
五、把握散文的技巧散文的技巧即散文的写作特色,包括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多方面的特
色。善于把握散文的技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散文的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我们写作散文的能
力。例如阅读杨朔的《荔枝蜜》一文,就要注意把握此文的这样几个技巧:借物抒情,托物言表;
欲扬先抑,波澜起伏;首尾照应,突出中心;记叙、抒情有机结合。 五、散文阅读常见题型
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3.怎么写(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整体感知应运作于动手答题之前。多数阅读的第一题就是提问整体感知中的写作内容或写作意
图,感知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所以多数信息应从文中来。针对标题的设问往往也是整体感知。
因为标题或限定话题,或限定内容,或表达中心思想,或抒发感情。
从文章标题入手,看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程、照应、段落层次等方面理清思路,动笔圈点勾画重要信息,如:总起、总结句,过渡句,议论抒情句,抓住主旨; 理出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


散文阅读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