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感》高考诗歌精读

发布时间:2014-12-17 21:07:42

鲁迅《杂感》赏析
阅读天地
0515 0823

鲁迅《杂感》赏析

    原文;

    人们有泪,比动物进化,但即此有泪,也就是不进化,正如已经只有盲肠,比鸟类进化,而究竟还有盲肠,终不能很算进化一样。凡这些,不但是无用的赘物,还要使其人达到无谓的灭亡。
  现今的人们还以眼泪赠答,并且以这为最上的赠品,因为他此外一无所有。无泪的人则以血赠答,但又各各拒绝别人的血。
  人大抵不愿意爱人下泪。但临死之际,可能也不愿意爱人为你下泪么?无泪的人无论何时,都不愿意爱人下泪,并且连血也不要:他拒绝一切为他的哭泣和灭亡。
  人被杀于万众聚观之中,比被杀在人不知鬼不觉的地方快活,因为他可以妄想,博得观众中的或人的眼泪。但是,无泪的人无论被杀在什么所在,于他并无不同。
  杀了无泪的人,一定连血也不见。爱人不觉他被杀之惨,仇人也终于得不到杀他之乐:这是他的报恩和复仇。
  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战友乱发的流弹,病菌的并无恶意的侵入,不是我自己制定的死刑。
  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罢!想出世的,快出世罢!想上天的,快上天罢!灵魂要离开肉体的,赶快离开罢!现在的地上,应该是执着现在,执着地上的人们居住的。
  但厌恶现世的人们还住着。这都是现世的仇仇,他们一日存在,现世即一日不能得救。
  先前,也曾有些愿意活在现世而不得的人们,沉默过了,呻吟过了,叹息过了,哭泣过了,哀求过了,但仍然愿意活在现世而不得,因为他们忘却了愤怒。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孩子们在瞪眼中长大了,又向别的孩子们瞪眼,并且想:
  他们一生都过在愤怒中。因为愤怒只是如此,所以他们要愤怒一生,——而且还要愤怒二世,三世,四世,以至末世。
  无论爱什么,——饭,异性,国,民族,人类等等,——
  只有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二六时中〔2〕,没有已时者有望。
  但太觉疲劳时,也无妨休息一会罢;但休息之后,就再来一回罢,而且两回,三回……。血书,章程,请愿,讲学,哭,电报,开会,挽联,演说,神经衰弱,则一切无用。
  血书所能挣来的是什么?不过就是你的一张血书,况且并不好看。至于神经衰弱,其实倒是自己生了病,你不要再当作宝贝了,我的可敬爱而讨厌的朋友呀!
  我们听到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见了酷烈的沉默,就应该留心了;见有什么像毒蛇似的在尸林中蜿蜒,怨鬼似的在黑暗中奔驰,就更应该留心了:这在豫告真的愤怒将要到来。那时候,仰慕往古的就要回往古去了,想出世的要出世去了,想上天的要上天了,灵魂要离开肉体的就要离开了!……
                                                        五月五日

    赏析一:

    鲁迅在军阀统治下的北京生活,用自己辛辣的笔,向黑暗势力进行顽强的抗争与战斗,由此而真切地感受到沉重的压力,死亡的威胁。他在斗争中所获得的丰富经验与感受,迫使他时时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一个觉醒的抗争者如何对待生与死?一个锐意进取的改革者对于黑暗现实应该采取怎样的姿态?这篇文章,就是鲁迅这种生命思考获得的美丽的结晶。

    《杂感》的四个片断,既各自独立,又密切相联,它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内在玄思的线索,那就是:在对于人生终极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充满着生命哲理的闪光。这正是这篇杂文的艺术魅力所在。其中最富思想光彩的,当属第一段文字。这里以独特的构思,讲了关于无泪的人即鲁迅自己,对于生与死的问题超乎常人的思考。鲁迅先是由人类的有泪是不进化的残留谈起,认为如人的盲肠一样,的残留,不但是无用的赘物,还要使其人达到无谓的灭亡。现今的人以眼泪赠答,因为他们除眼泪之外,一无所有,而无泪的人则以血赠答,但又各各拒绝别人的血。人在临死的时候,还是愿意爱人下泪的。但无泪的人无论何时,都不愿意爱人下泪,并且连血也不要,他拒绝一切为他的哭泣和灭亡。然后讲到人的被杀,被杀于万众聚观之中,比被杀在人不知鬼不觉的地方快活,因为可以博得观众中有的人的眼泪。但是无泪的人,他不需要同情的眼泪,所以无论被杀在什么地方,于他并无不同。最后是一段意蕴深刻的警语——关于自己复仇的哲学:杀了无泪的人,一定连血也不见,爱人不觉得他被杀之惨,仇人也终得不到杀凶之乐:这是他的报恩和复仇。这些由血换来的生命哲学,鲁迅在同时期写给许广平的信里,也有过类似表述,可见他对于这种复仇哲学的思考之渊深与感受之痛切。

    比起这段文字,下面一些,虽然也颇警辟,但意义就明白多了。第二段文字,讲一个战士,死于暗箭,死于亲人的误解,和战友乱发的流弹,比死于敌手的锋刃,更为悲苦,深刻地抒写了一个先觉者尝味到的内心痛苦。第三段文字,激愤地批判逃避现实的厌世者,活在现世而不得的人,后者怎样忘却了愤怒,怯懦地抽刀向晚弱者,这些怯懦者的愤怒又怎样一代传给一代,沉痛地揭示了国民性的锢弊。第四段文字,提倡对于黑暗势力的斗争,要抛弃种种企望统治者改变的善良幻想,以真的愤怒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着意在倡导一种韧性战斗的精神。整篇文章,虽然属于断想的性质,但他能紧紧围绕一个战士清醒的生命哲学这样的议题展开,散而不碎,杂而不乱,如一串珠子,凝聚中显示出一个思想家深譬而大器的光芒。

    鲁迅喜爱尼采的《查拉图撕特拉如是说》,认为它是血写的书,多受其影响。他的这篇杂文,多尼采式的炼句和警语,凝练深刻而含蓄,富有动人心魄的气势与诗情泮溢的美感。如无泪的人无论何时,都不愿意爱人下泪,并且连血也不要;他拒绝一切为他的哭泣和死亡。”“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即抽刀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我们听到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见了酷烈的沉没,就应该留心了;见有什么毒蛇似的在尸林中蜿蜒,怨鬼似的在黑暗中奔驰,就更应该留心了:这在像告真的愤怒将要到来。这些警语和炼句,或以形象,或用譬喻,或结构自然,或整齐对仗,语言意义被大大的浓缩,有内蕴,有张力,有节奏,有韵味,读了之后,可以产生令人震撼的冲击力。

    鲁迅非常推崇晚唐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的《皮子文薮》和陆龟蒙的《笠泽丛书》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其中的一些小品文,常用对比方法,三言两语,即见锋芒,如皮日休的《鹿门隐书》:古之杀人也,怒;今之杀人也,笑。古之置吏也,将以逐盗;今之置吏也,将以为盗。古之官人也,以天下为己累,故己忧之;今之官人也,以己为天下累,故人忧之。鲁迅这篇杂感,在愤激抗争与文句驱遗上,均可看出他受晚唐小品文的影响。如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即抽刀向更弱者死于敌手的锋刃,不是悲夺;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很多地方,于借鉴中又有自己的创造和发展,这样的小品文,情感真挚,文字警辟,意蕴深藏,锋芒凌厉,读后有赏心悦目之感,确在发挥匕首和投枪的作用的同时,也能给人以艺术上的愉快和休息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孙玉石 录入:曾源语文工作室)

    赏析二:

    《杂感》写于192555日。那个时候,鲁迅先生的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再过2天,也就是57日,北京将发生学生纪念国耻集会,并遭北洋政府教育部压制。换句话说,鲁迅先生应该不至于为了2天后的集会专门写一篇杂感。

  傅先生这样写道: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莽原周刊》创刊了(初始随《京报》附送,一九二六年一月改为单独发行的半月刊)。他在这篇《题记》里,谈到创办《莽原周刊》的意图: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作为发言之地。《莽原周刊》创刊之后,虽然也发表了包括鲁迅在内的一些人的具有斗争色彩的文章,但由于它收到的来稿中以小说和诗为多,对于社会的批评则很少,可惜来说话的竟很少。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流露了对此的不满:我所要登的是议论,而寄来的偏多小说,诗。先前是虚伪的花呀、爱呀的诗,现在是虚伪的死呀、血呀的诗。呜呼,头痛极了!’(一九二五年七月九日致许广平信)

  傅先生为《华盖集》题记所作的解读,似乎为《杂感》增加了特别的注脚。那么我们且试着来读一读《杂感》吧。

  鲁迅先生的第一个意思是:眼泪是无用的。眼泪和盲肠一样,不但是无用的赘物,还要使其人达到无谓的灭亡。那么应该如何呢?鲁迅先生认为不如做一个无泪的人。一个无泪的人,能成为坚强、冷静的战士,他不仅不需要眼泪,而且也拒绝鲜血。杀了无泪的人,一定连血也不见。爱人不觉他被杀之惨,仇人也终于得不到杀他之乐:这是他的报恩和复仇。

  鲁迅先生的第二个意思是:有些知识分子、学者、教育者,已经蜕变为青年的迫害者,这是令人愤怒的。鲁迅先生认为: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学者、教育者,应该是青年的帮助者、战友和同盟,但事实却是相反。所以,鲁迅先生责备道: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战友乱发的流弹,病菌的并无恶意的侵入。这些知识分子终日空谈,无病呻吟,鲁迅先生奉劝他们: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罢!想出世的,快出世罢!想上天的,快上天罢!灵魂要离开肉体的,赶快离开罢!很多知识分子、学者,都从五四的斗士,蜕变成了专制和暴力的帮凶,鲁迅先生谴责他们:沉默过了,呻吟过了,叹息过了,哭泣过了,哀求过了,但仍然愿意活在现世而不得,因为他们忘却了愤怒。

  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恶的。最可恶的是:专制向青年亮出了屠刀!鲁迅先生说: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鲁迅先生这种对于青年的关爱,不仅见于他的名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而且更听到了他的呐喊:救救孩子(见《狂人日记》)鲁迅先生的逻辑简明、清晰,即:没有青年,没有孩子,就没有未来。

  鲁迅先生的第三个意思是:青年们,不要激动,要冷静,要热爱生命。他告诫大家:血书,章程,请愿,讲学,哭,电报,开会,挽联,演说,神经衰弱,则一切无用。而对于专制的酷烈,则应报以足够的警惕,不要轻易地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先生提醒大家:我们听到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见了酷烈的沉默,就应该留心了;见有什么像毒蛇似的在尸林中蜿蜒,怨鬼似的在黑暗中奔驰,就更应该留心了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论述了成年人对于孩子应该是:理解,指导,解放。《杂感》后一篇文章《北京通信》,先生也提到了青年的目标是:生存,温饱,发展。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先生的思路是一以贯之的。他并不赞成青年以奉献热血、奉献生命去搞激进的革命;但是他同时又坚决反对对青年的革命行为进行任何形式的镇压。这无疑是一个冷静的立场。


 

鲁迅《杂感》高考诗歌精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