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27 09:00:22

初二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①一个有权人,游清东陵的时候看上了那里两棵巨大的雪松。他说:“我想买下这两棵树,价钱好商量。”被商量的人面有难色,却不敢回绝,“那……好吧。”他说。很快,吊车与卡车就开进来了。这时候,一个看陵人跑了过来。他轮番抱着那两棵被选中的雪松,号啕大哭。他说:“树啊树啊,叫我跟你们一起去死吧!”奉命挖树的人不屑地对看陵人说:“咋说是去死?它们是去享福哩!”看陵人说:“它们在这里待了一百多年了,一条条的根搭起来,到你们那里能打个来回。它没受不了的罪,却有享不了的福啊!”说罢继续抱着那雪松号啕大哭。突然,有眼尖的人指着雪松的树干说:“快看!树也哭了。”人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过去,果然,树干上正有一道垂挂的清泪。挖树人登时吓得目瞪口呆,只好悻悻地离去了。

③自打这惊心动魄的故事和这振聋发聩的说法进驻了我的心房,我就特别留意那些被“抢占的民女”。

④那苦命的“民女”可真苦啊。为了能够苟延残喘地活下去,她们大都被截了肢。那么粗的树干,却抱歉地顶着个极其寒酸的小小树冠,全然失却了她们在娘家时那副华贵的仪容。她初恋的情人——鸟,可知她去向了何方?那曾在她怀中忘情地唱过情歌的美丽精灵如果碰巧飞临她的上空,还能认出面目全非、悲苦不堪的她么?

⑤晚秋时节,我看见一辆卡车载着一棵法桐在高速公路上跑。那粗壮的法桐无奈地躺着,根部的大土坨被草绳紧紧捆住。在与法桐擦身而过的时候,我的心竟莫名颤抖起来——从今而后,那一抔土,就成了这棵法桐的“袖珍故乡”。如果她能熬过凛冽寒冬,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那么,她的根须就得穿越那坨故土,在异乡的土壤里悲壮地延伸了。但不管怎样,那坨乡土,是她贴身的兜肚啊——活着,是一份贴心贴肝的依恋;死了,是一场聊慰心怀的殡仪。

⑥真是想不明白,我们的心怎会变得那么急躁,没有耐性等一棵树从幼芽长到参天。在别人的属地相中一棵树,就毫不羞赧地表达占有的欲望,从没想过听一听树的心思。

⑦我为每一个“抢占民女”的人感到耻辱。

⑨——树的死活,果真跟人没关系吗?

(选自《小品文选刊》)

1.文章以“惦念树”为题,有什么好处?

2.文章以一则故事开篇有什么作用?

3.认真阅读第④段横线的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语言风格。

5.文章第⑨段以“——树的死活,果真跟人没关系吗?”独立成段,有什么表达效果?

1.奠定文章感情基调;运用比喻辞格,把进城的大树称作“被抢占的民女”,叩问生命,直击人性;语带双关,表面上“惦念树”,实际上批判人们的浮躁心理。

3.示例:这些文字太像“美的寓言”,没有过露的锋芒,却于温煦中蕴含力道,于清雅中透出风骨。

4.反问、排比;增强语势,加强语气,给读者以联想的空间,表现了作者对被“抢占的民女”命运的关注与同情。

5.这一反问句表达了人与树的密切联系。树的死活与人密切相关,所以应珍爱树。

火山杨?它们的脚底下就是石头的黑波浪,上面覆盖着薄薄一层土。这些树貌不惊人,纤弱不直。导游说:这里一根拇指粗的火山杨已经生长了几十年。一棵一米多高的火山杨,有几十米的根扎在地下(岩石里)盘绕。

一米高的、拇指粗的树在地下有几十米的根,这让我惊呆。我想下车摸摸这些树。在火山景区,行人都不可以离开栈道,摸不到树。

它们成精了。树之成精,如人之成圣,是从轮回中转脱涅槃的达彼岸者。它的几十米的根是为了找到水,它自己就是一口井。当一棵树要这么难吗?命运让它在火山熔岩里当一棵树就要经历这些磨难。这些“小”树实际上都是老树。它们跟胸径五六十公分的树有一样的树龄。如果把人放到一个艰苦的地方,他也许会跑掉,但树跑不掉。它不仅要留在这里,还要站立,要活着。我想象这些“小”树在慢慢生长,夏日缺水,冬日是几个月的白雪严寒。对树来说,这没有什么好与不好。火山杨的幸运在于它不知道长在海南与江南的树是怎么活的。活得太容易等于活得太仓促,太快长粗长大,过完了一生。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说的:“倘若存在就是生命,那就没什么问题,就没什么答案需要回答。”

是的,对火山杨不需要说什么艰难、致敬一类的话,它的存在就是它的生命。它的生命以及所有成败都在它的存在之中,在它的纤弱的躯干和与其他杨树看不出区别的叶子里。对火山杨而言,对静默的山峰、河流和小小石子而言,它们的存在集合了无法知晓的残酷与欢欣,而它们却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就这样,这些葱绿的火山杨长在这里。我为树林没有小鸟陪它们有一点遗憾,但这不是问题所在。人说这里还有圆耳朵的小火山兔和细细的火山蛇。我觉得它们活得很壮烈,它们自己觉得活得很甘美。人永远了解不到大自然的内心。

1.本文的题目和描写的主要对象均为“火山杨”,但文章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去写火山遗址?请作简要分析。

2.请简要概括“火山杨”的特点。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4.文章结尾说“人永远了解不到大自然的内心”,为什么?请结合本文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1.(1)引出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火山杨(或为火山杨的出现作铺垫);(2)用生存环境的恶劣来反衬火山杨生命力的顽强;(3)更加突出在死寂的环境下见到生命的惊喜与对自然奇迹的赞美。(大意对即可)

2.(1)外在特征:貌不惊人,纤弱不直,一米来高,拇指般粗细,扎在地下的根却有几十米;生长缓慢,拇指粗的树已经生长了几十年等。(2)内在特征:不择环境而生、而活,活得很壮烈,并且它们自己觉得活得很甘美等。

3.画线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火山口的情景:如比喻,“鹅卵石像一条条干鱼”“看山里的石头,更感觉它们是山的肉或者叫筋腱”;如排比,“没有声音,没有流水,没有青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语言变得形象生动,更加把火山口充满死寂、毫无生命迹象的情景描绘得具体可感,为下文火山杨的出现蓄势。

猜你感兴趣:

初二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