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9-03-12 16:32:28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知文章,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通过哲学思想的探讨,掌握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原则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经典的思想魅力,提升“人性”境界。

教学重点 研读文章,理解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 由浅入深地理解中庸的精神实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中庸

易中天教授在《中国智慧》这部著作里说到,法家是斗争的哲学,道家是转化的哲学,而儒家是中庸的哲学。很多人将中庸理解为折中、模棱两可、保守与妥协骑墙、和稀泥、好好先生,各打五十大板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2、初识中庸

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2.《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

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

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就是“致中和”。

第四、鬼神与圣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包括鬼神,“人”包括圣人。

第五、内外合一。即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

三、研读中庸

(一)自主学习:按照导学提示,对照课文注释,自学课文,要求能解释文中的关键词语,能翻译文中的每个句子。可以与周围同学讨论,可以问老师。

1.天命谓性,性之谓道,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word/media/image1.gif重点字词解释。

word/media/image2.gif翻译。

2.喜怒哀乐之未,谓之中;发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天地焉,万物焉。

word/media/image1.gif重点字词解释。

word/media/image2.gif翻译。

3.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能久矣。”

word/media/image1.gif重点字词解释。

word/media/image2.gif翻译。

4.子曰:“道之不也,我知之矣: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word/media/image1.gif重点字词解释。

word/media/image2.gif翻译。

5. 子曰:“近乎知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word/media/image1.gif重点字词解释。

word/media/image2.gif翻译。

6. 天下国家有九,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群臣也,庶民也,百工也,远人也,怀诸侯也。

word/media/image1.gif重点字词解释。

word/media/image2.gif翻译。

7. 修身,则道;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来百工,则财用足;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word/media/image1.gif重点字词解释。

word/media/image2.gif翻译。

8. 者,天之道也;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word/media/image1.gif重点字词解释。

word/media/image2.gif翻译。

9.有弗学,学之弗能弗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能之,己之;人能之,己之。果能此道矣,虽,虽

word/media/image1.gif重点字词解释。

word/media/image2.gif翻译。

(2)概括内容要点。

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

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

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

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

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

(三)自读检测,指名回答下列问题。

1.正音

发而节  民鲜久矣  敬大臣,则不  行之 

不可须臾离也    莫乎隐    好学近乎

2.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活用情形。

天地焉         亲亲

庶民          百工

中庸其矣乎       远人

3.指出下列句中词语的古今义。

道之不行

择善而固执之者

4.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可离,非道也。     故君子慎其独也。

民鲜能久矣。      恐惧乎其所不闻。

5.指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恐惧其所不闻(  )     莫显微(    )

中庸其至矣(   )     吾尝疑是(   )

好学近知(    )

6.课文翻译检测:以抽签形式抽查,每次两人,一人朗读,一人翻译,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四、走进中庸

1.疏通文脉。

中庸释义——中庸之于君子、小人表现——中庸至高地位——中庸衰落原因——中庸之三达德——中庸之九经——中庸之至诚。

全文思路:何谓中庸→中庸的意义→中庸的原则。

2.解读什么是中庸。

word/media/image3.gif齐读第一章,思考: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也就是说,情感在内心时,是一种适中的状态;表达出来后,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不及”,没有充分表达,二是符合节度,合适而恰当,三是表现得过分。第二种就叫中和、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这个中间状态,标准状态是“天道”所要求的状态。“过犹不及”,离开了这个状态,都不合“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是其精神实质之一。

word/media/image4.gif解析“过犹不及”

孔子说过:“质(朴实)胜文(文雅)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说:做人如果朴实胜于文雅,便失之粗野;如果文雅胜于朴实,则显得欠缺诚心;两者调谐适匀,互补其不足,方可成为君子也

word/media/image5.gif “中庸”的最高境界:致中和。你能理解“中和”之概念吗?请从你的生活中或你了解的事例中,谈谈你的理解。

范进中举曾国藩节欲修身。

word/media/image6.gif小结核心观点一:中庸,因中致和

3.解读“中庸”的主要原则“慎独自修”

word/media/image3.gif文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儒家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之一,“慎独自修”原则。思考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慎独自修?怎么真正做到慎独自修?

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

因为道不可片刻离开,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所以要成为君子必须重视“慎独自修”

word/media/image4.gif文中说“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慎独自修”思考:你还能从历史或现实中找出一两个重视“慎独自修”原则的例子吗?

乡村邮递员王顺友;柳下惠;欧阳修;地下党员;刘少奇等。

4. 解读中庸的意义。

word/media/image3.gif《中庸》这一概念在这部书里为什么要被提出?请同学们一起阅读第二至四章。

要点:①中庸其至矣乎!②民鲜能久矣!

为什么“民鲜能久矣”?原因是: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word/media/image4.gif孔子为什么有中庸思想?

补充:中庸哲学的触动点——欹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荀子·宥坐》

欹器(qī),一种计时器,类似沙漏。设计奇特:有双耳可穿绳悬挂,底厚而收尖,利于空瓶时向下垂直;口薄而敞开,利于盛满大量的水时而倾倒。其上放置匀速滴水,则形成周期性自动滴入水、倾倒水、空瓶立正,循环往复

宥坐,置于座位的右边,意思是可以把人君置于座位的右边,作为借鉴。宥座之器, 即攲器。古时国君置于座右,以为不要过或不及之劝戒。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后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后,《中庸》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word/media/image5.gif小结核心观点二:中庸,不偏不倚

5. 解读中庸的原则。

word/media/image3.gif怎样达到《中庸》?一起阅读第后三章。

三达德:好学、力行、知耻。仁、智、勇,可达道。

九达道:治理天下国家九经。

达到“中庸”的五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达到“中庸”的态度:勤奋。

word/media/image4.gif解析“至诚尽性”节选第七章节论述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另一主要原则“至诚尽性”思考:“诚者”“诚之者”的含义及其区别?

诚,是真实不乱的意思,是天理的本来状态。圣人的道德,和天理是一致的,不必思考和努力自然就能达到中道。诚之,是不能真实不乱,但是希望真实不乱的意思,所以既然不能做到像圣人那样不必努力就能达到中道,就一定要坚决地守住至善的道德,是要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来完成的。

word/media/image5.gif小结核心观点:中庸,力行至诚

五、辨析中庸

1.辨析:好人主义与中庸之道。

好好先生的来历: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呢?” 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2.下面现象是中庸主义还是好好主义?

A、宋玉笔下东家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B、两个小偷争吵,一个说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对方拿了一百元。有人过去调解,说各拿七十五元就可以了。

C、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

D、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六、拓展中庸

1.孔子在论述中庸时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和而不同”在现今时代的意义?

家和万事兴(家庭)

和衷共济(事业

和气生财(生意)

政通人和(政治)

协和万邦(外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和而不同”的原则,是组成和睦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平世界所必须的。在人群中,既不当奴才,也不做霸主,也不是各自孤立的个人,而是组织成和谐的整体。这个整体使每个人能够享受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这一原则适合于民族之间、宗教之间、国家之间乃至小团体的同学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就在日常工作、家庭生活中,不应强求他人与自己完全同声同气而激化矛盾的,也不要盲目地重复或附和他人而失去自己。应主动与他人沟通协调、承认与包容差异,并能见贤思齐,从而求同存异、和谐共处。

2. 中庸思想,曾经受到过批判,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相对于法家“斗争的哲学”,儒家的中庸之道就被定义为“调和的哲学”,结合今天所学,请你评价一下中庸之道

不是什么?

中庸不是老好人中庸不是和稀泥中庸不是没原则……

是什么?

中庸是常人之道中庸是适中之道中庸是可行之道中庸是修身之道中庸是治国平天下之道……

3.中庸思想对今天做人、做事、管理、治国有什么启示?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中正平和,把握分寸

至真至诚,爱民怀远

4.积累《中庸》名言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君子和而不流。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5.课堂总结。

“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被推崇为“实学”,是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庸不是平庸,不是老好人,不是没原则,中庸是不走极端,不唱高调;是中正平和,动态平衡;是君子之道,圣人之道;更是治国平天下之道。从中我们知道了做人要自律,做事要有分寸,社会要和谐,天下要平衡。中道圆融是智慧的高峰,希望同学们能用中庸的智慧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社会的栋梁!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