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泥埙

发布时间:2015-11-10 12:11:49

黄河泥埙

一、埙简介。

埙,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史记》称埙乐是“德者之音”。

埙是土质乐器典范,音乐感染力极为强烈,即便只有几个乐句、五六个音符也足以让人肝肠为动、泪奔不止。埙声来自史前,带着土壤的味道,带着秋风的味道,浊而喧喧然,数千年来在晴朗的日光或月光之下,洞穿人们的魂灵。她的音色幽深、悲戚、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也许正是埙这种特殊音色,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就赋予了埙和埙的演奏一种神圣、高贵的精神气质。闻埙音,仿佛是在瞬间掏空了心肺的胸腔中旋转回荡,天地之间,一切成空,只剩听者的一缕幽魂,随着这呜咽之声荡漾。

贾平凹曾说:“埙是泥捏的东西,发出的是土声地气。现代文明产生的种种新式乐器,可以演奏华丽的东西,但绝没有埙那样蕴含着一种魔怪。上帝用泥捏泥人的时候,也捏了这埙,人凿七孔有了灵魂,埙凿七孔便有了神韵。”

二、黄河泥埙简介

河南省郑州、安阳、洛阳、南召、新郑、巩义、偃师等地考古陆续发掘出自仰韶文化时期以来的各种陶埙,种类繁多,日益进化,反映了埙乐自古便在中原兴盛,源远流长埙乐埙韵记载传承并展示了自古以来黄河儿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激流勇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和大气磅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华夏文明。

河南省西北部的武陟县,北依巍巍太行山麓,南临滚滚黄河之滨,与河南省会郑州隔河相望,人杰地灵。在这一方土地上,除了董永与七仙女的美丽传说,除了享誉全国的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和那“周武王牧野之师,兴兹土,故名”的悠久历史,还有一种视之古拙可人、闻之摄人心魄的古埙——黄河泥埙,这可人的精灵在默默地、不息地传承着我国的埙文化,传承着华夏文明

黄河泥埙选材自黄河边的胶泥母亲河水滋养的黄河泥品质细腻、柔滑、粘连、杂质少、可塑性强而又不过于软塌,做出来的埙,造型各异、音准规范、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色泽自然、古朴淡雅、手感温润细腻,散发着黄河泥独特幽幽远古气息。再配以精美典雅的绘画、古朴的文字,精心烧制后再涂漆上色,使埙显得更加可人。精心烧制的黄河泥埙轻巧坚固,精致脱俗,集工艺品、民族乐器、旅游商品、玩具、纪念品于一体,凝聚着厚重大气、深沉悠远的黄河文化气息。

20135月,武陟县荣获首个“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称号,同时成立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这其中,黄河泥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黄河文化传播的载体,是黄河文化传播的桥梁。

三、黄河泥埙的传承人。

黄河泥埙的传承人叫王建。王建,又名王小建,河南武陟人,九十年代考入沈阳军区某部文工团,后进修于中国音乐学院。现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省竹笛葫芦丝学会副会长、焦作市葫芦丝巴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首批特邀研究员。

王建是一个音乐奇才,他自幼深受音乐教师出身的父亲熏陶,对吹奏乐器有慧根和天赋,悟性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王建上世纪90年代初凭着从父亲那儿学来的吹奏绝活考入沈阳空军某部文工团,担任笛子演奏员,师从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大师魏显忠学艺,深得真传。后进修于中国音乐学院,勤学苦练,不仅对竹笛、口笛、箫、埙、箎、葫芦丝、巴乌等吹奏乐器样样精通,而且悉心钻研,自制了埙、陶笛、竹埙、吐良、箎等民族乐器。

生长于黄河岸边,作为黄河泥埙的传承人,王建对黄河泥埙的发展与创新,从不敢懈怠。他悉心钻研,如痴如醉,不断改良、创新黄河泥埙。他说:“我用黄河水和黄河泥,用黄河泥制作黄河泥埙,用黄河泥埙吹奏黄河音乐,用黄河音乐传播黄河文化。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尽快把黄河泥埙做成一个集传承、创新、研制、包装、销售、教学、演出、普及于一体的新兴文化产业,让中外游客到武陟乃至中国各地都能随处看到、听到、买到凝聚着厚重博大的黄河文化气息和黄土神韵的黄河泥埙,让独具武陟地域特色的黄河泥埙这朵美丽的黄河浪花光耀世界。”

黄河泥埙是在对传统陶埙的继承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晶。其用料黄河泥独具武陟县黄河文化地域特色,如同武陟一带四大怀药独具黄河中下游交界地域特色一样。王建心有灵犀,一双巧手制作的黄河泥埙的音色优美,音准一流,行家里手一听便知,赞不绝口。要让黄河泥埙上档升级,精益求精,更上层楼,尽善尽美,王建深感学海无涯,艺无止境,仅凭个人功力,毕竟有限。他一方面废寝忘食,刻苦钻研,殚精竭虑,锐意探索,另一方面虚心向书画老师请教,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在黄河泥埙的造型设计上得到美术界高手指点、帮助,做到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精彩纷呈。同时与诗书画雕刻专家合作,把黄河泥埙精雕细琢成诗画并茂、形神兼备、秀外慧中的中国黄河文化精品,既惟妙惟肖又高贵典雅,既小巧精致又大气厚重,真正成为传承传播中国黄河文化的新秀、力作

四、黄河泥埙的成就。

12014年,在中国加拿大文化交流展中,黄河泥埙音色、音准和外观受到中外组委会评委会的一致好评,获得银奖。

220138月,德国著名木笛演奏家维利格一行6人慕名到武陟参观考察黄河泥埙,他们对黄河泥埙赞不绝口,回去积极宣传这个中华民族瑰宝,招了一批德国客人专程来中国参观了黄河泥埙。德国朋友对黄河埙惊叹不已,直竖大拇指,他们说,艺术是没有国界的,纷纷当场向黄河泥埙制作者——王建拜师学艺,并邀请王建老师到德国讲学。

3、武陟籍的一位青年才俊要去德国进修,想给德国老师带点家乡特产留作纪念,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黄河泥埙。德国老师见了带着中国黄河泥土芬芳远道而来的黄河泥埙,满眼惊喜,如获至宝,鼻嗅嘴吹,满脸笑容,爱不释手,唯恐它会不翼而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4、助力白玛多吉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比赛中,获得年度季军。

建的微信名是“黄河泥埙坊”,头像是他与一位年轻小生的合影。如果稍加留意,会发现那位小生就是曾经在星光大道上以吹奏“稀奇古怪”的乐器而一炮走红的白玛多吉。

20149月,白玛多吉在走上星光大道的舞台之前,苦于找不到脱颖而出的办法。带他的一位导演为他支招,提出可以在演奏的乐器上下工夫。可是,到哪儿去找制作乐器的人呢?白玛多吉再次犯了难。

这一年,70后王建已经坚持不懈地走在音乐道路上有些年份,在河南省竹笛葫芦丝学会这个圈子里,有了相当的知名度。白玛多吉的表姐几年前嫁到了河南,与王建一样,她也活跃在竹笛葫芦丝学会这个民乐圈里。白玛多吉不会想到,这样的交点为他带来了转机,经表姐介绍,白玛多吉找到了王建老师,王建老师为他制作了一款牛头黄河泥埙。

从百度上搜索“白玛多吉稀奇古怪的乐器”,可以看到白玛多吉比赛的第一个表演乐器是一只牛头埙。这只埙就是出自王建之手的牛头黄河泥埙。牛头埙的创意来自白玛多吉表姐家里的一件牛头形状的摆设品,为了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王建将牛角做了夸张处理,并缩小牛头。这样鲜明的对比给观众带来了极深的印象,也让白玛多吉在舞台上独领风骚。

随着知名度的进一步增强,王建接触到的明星越来越多。在他的小米手机上,留存有他为“铁汉歌王”刘爽、迪克岳峰、光头阿兴等人做的黄河泥埙影像。黄河泥埙也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五、黄河泥埙的普及和推广。

黄河泥埙传承人王建说: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厚重的黄河文化传播的更远更广,更希望把黄河泥埙这一凝结着黄河文化精髓的古老技艺保护好、传承好,不断发扬光大。”

为提高黄河泥埙在武陟的影响力,王建先后在县消防队、育杰小学等单位义务传授竹笛、葫芦丝、黄河泥埙等乐器吹奏技艺。在武陟县委宣传部、黄河文化研究中心的支持下,王建参加了2014年武陟县春晚筹备,在县春晚吹奏的埙曲《追梦》如梦如幻,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让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一曲终了,余味无穷,掌声如潮,好评连连。随后许多人纷纷拜他为师,学做学吹黄河泥埙,掀起热潮。县电视台“身边人身边事”栏目为王建拍摄了专题新闻片。《焦作日报.今日武陟》刊登了《黄河文化之音乐篇:黄河泥埙猎人魂》。《人民论坛网》以《黄河文化之乡——武陟县有一个会吹埙的人》为题作了报道。中国笛坛一流媒体——《笛友之家》以《王建和他的黄河泥埙》为题作了详细介绍,图文并茂,让黄河文化之乡的黄河泥埙声名远播。王建在黄河泥埙研制教学方面初见成效,被县政协评为2013年度优秀政协委员,他研制黄河泥埙,传播黄河泥埙文化的事迹被县政协编入《委员风采录》。

王建的黄河泥埙梦得到许多领导和有识之士的赞赏和支持,创业团队、生产场地、设备、启动资金陆续到位。他对此充满信心,干劲倍增。

黄河泥埙发展的未来规划。

下一步计划把黄河泥埙作为工艺品、纪念品、乐器、旅游商品、玩具进行系列开发,集研究、生产、教学、包装、推销、传播于一体,作为新兴的黄河文化项目招商引资,与投资者合作互利共赢,尽快做大做优做强黄河泥埙文化产业。让黄河泥埙传播黄河文化迅速变成行动,让黄河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灵魂、翅膀,让经济成为繁荣文化的基础、动力,迅速实现黄河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精致唯美的高端黄河泥埙上精雕细刻精美诗书画,造型各异,惟妙惟肖,可作为文化珍品赠送国内外贵宾,中低档黄河泥埙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决定作用,立足武陟,面向世界推广普及中国黄河泥埙文化,让黄河泥埙这朵美丽的黄河浪花光耀世界。

在不久的将来,武陟县八区建成,魅力文化之城——嘉应观景区、和谐田园之城——妙乐寺塔景区开放时,作为黄河文化之乡的武陟县会乘着中国焦作太极拳交流大赛暨云台山旅游节的春风,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到来,畅游中国黄河文化之乡。试想游客们在武陟惬意地吃着香飘万里的正宗原生态四大怀药、菡香大米、黄河鲤鱼、斯美特方便面,喝着美味醉人的沁河玉液、武陟油茶,听着扣人心弦的黄河泥埙、黄河河工号子、二股弦、董永与七仙女的美丽传说,再让他们跟着学做、学吹黄河泥埙,即兴登台扮演董永和七仙女,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在黄河岸边实景扮演黄河纤夫,配乐演唱《纤夫的爱》,再参加黄河岸边军民联合防汛演习,学唱《黄河大合唱》,扮演抗日英雄打击侵略者,参观中国黄河文化展览馆,寓教于乐,欣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黄河文化传播。他们一定会陶醉其中,流连忘返。这也能更好地形成黄河文化特色鲜明的武陟印象、武陟现象,让黄河泥埙这朵独具武陟特色的黄河浪花美丽绽放,风靡全国,走向世界。我们74万勤劳智慧、勇敢善良、厚德包容、笃行进取的武陟人不仅要拭目以待,而且要像中国黄河泥埙制作兼演奏者王一样,以主人翁身份和大气磅礴、厚德包容、百折不挠、笃行进取的黄河精神自励,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共同为这一天早日到来而努力奋斗!

、附:埙之经典文赋——《埙赋》及译文。(《埙赋》唐代郑希稷作)

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於是挫烦淫,戒浮薄。徵甄人之事,业暴公之作。在钧成性,其由橐籥。随时自得于规矩,任素靡劳於丹雘。乃知瓦合,成亦天纵。既敷有以通无,遂因无以有用。广纔连寸,长匪盈把。虚中而厚外,圆上而锐下。器是自周,声无旁假。为形也则小,取类也则大。感和平之气,积满於中。见理化之音,激扬於外。迩而不逼,远而不背。观其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清浊靡失。将金石以同功,岂笙竽而取匹?及夫和乐既翕,燕婉相亲。命蒙瞍鸠乐人,应仲氏之篪,自谐琴瑟;亲伊耆之鼓,无相夺伦。嗟乎!濮上更奏,桑间迭起,大希之声,见遗裏耳。则知行于时、入于俗,曾不知折杨之曲。物不贵,人不知,岂大雅守道之无为?夫高则不偶,绝则不和。是以桓子怠朝而文侯恐卧,岂虚然也!为政者建宗,立乐者存旨,化人成俗,何莫由此。知音必有孚以盈之,是以不徒忘味而已。

译文:高尚啊!埙之声音纯洁自然有如天籁。音韵高雅而非深不可测,居中而不偏不倚。其宽厚之品格,为古代厚德之人所珍视。埙的制作虽不繁杂琐细 ,却不能浮浅敷衍,要寻专门的人来做。在旋转的陶轮上成其形,任其素面,不涂朱丹,鼓动风箱(以火炼之),随时而自成。成与不成,皆是偶然,任由天意。(埙之为器),有与无相通,因无而有用。 宽不过一、二寸,长不过手掌大,虚中厚外,锐上圆下。乐器本身自完整,出音也不需要借助他物。体积虽小, 类别却大(八音之土,唯有埙)。(吹奏时)运平和之气灌入其中,奏出理化之音,传达于外。近闻声音不大,远听反而清晰。观其正五声,调六律,刚柔适中,清浊分明,似钟磬之妙,非笙竽所能匹敌。埙乐表达了弟兄和睦、夫妻恩爱,其乐融融的场景。把矇瞍和乐工集合起来(另译:让矇瞍把乐工集中起来),埙与篪同奏,如琴与瑟一般和谐;埙与大鼓相配合,互不夺色,相得益彰。唉!桑间濮上之流行音乐不绝于耳,而这纯洁的天籁之音却被人们遗忘在乡间。人们只知道当下流行的通俗乐,却不懂高雅的音乐。只因为事物的普通人们便不去重视,这哪里符合圣贤之人所崇尚的“无为”的信条呢?常言道:曲高和寡。正因为此,季桓子受齐女乐而荒疏朝政,魏文侯一听雅乐就要打瞌睡,也不是虚言哪!无论是从政还是从事音乐艺术,其目的归根结底都是教化人民,规范风俗。而要真正懂音乐,一定内心充满真诚才可以,不仅仅是“不知肉味”啊。

埙和埙的演奏,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埙,不是一般用来把玩的乐器,埙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在当今熙熙攘攘、纷纷扰扰的快节奏、狂躁的社会里,我们需要这种声音,需要它荡涤我们的心灵、净化我们的灵魂。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喜欢黄河泥埙,加入吹埙人的行列。

黄河泥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