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内涵

发布时间:2020-04-13 07:36:37

乡土历史人物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根植乡土历史人物资源,开展家国情怀历史教学的实践研究

利用乡土历史人物教学,培育家国情怀的实践研究。

关于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人物,渗透家国情怀的实践研究。

扎根乡土人物资源,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研究

基于地方人物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

融入乡土人物资源,增强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

家国情怀的内涵及人物分类。

家国情怀,是学习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的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家国情怀将个人、家庭和国家链接起来,个体成了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故,我们要有全局观念、去思考和审视家国情怀的实质。家国情怀内涵较为丰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具体内涵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其基本内涵一旦形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现今家国情怀内涵主要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仁爱之情这三个维度。其中家国同构是其形成基础、共同体意识是其精神动力、仁爱之情是其情感归宿。

1、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家与国在组织结构方面所具有的共同性。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将“家”与“国”拉连在一起。在我国古代社会,家和国是一直紧密相连,从未分开,这种家国一体的理念,就是家国同构,其以宗法制为基础。

家国同构,强调将个人、家庭和国家有机连接起来。首先,个人是基石,是构成国家的最小单位。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即特别措意修身的意义及重要性,特别强调个人要慎独修身,同时强调个人要心系天下。上至帝王臣工,下至黎民百姓,皆要学会推己及人,将个人与家、国的发展紧密连接起来,自觉树立起保家卫国的意识。其次,家庭是纽带。对于个人来说,家庭是个人情感的归属,是个人成长的物质凭依。儒家思想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身修养,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最后,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两者相辅相成。家放大即成了国,一国之君同时又是天下这个大家庭的主人,肩负着绵延国祚、维护政局稳定的重任。一言蔽之,家国同构把人、家、国有机的连接起来,对这一理念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家国情怀。

2.共同体意识

共同体意识就是个体自觉的将自身与他人、社会联系起来,并自愿去维护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一种认知和行为。所以,共同体意识在家庭和社会中都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在这过程中,并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这种意识,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国家、民族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一种精神力量。现今提出的“中国梦”更需要这种意识的推动。在当今中国社会,家国同构思想的内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系家长制在家庭中已经不复存在。伴随而来的是,妇女和子女的家庭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各家庭成员关系间产生了新的特征,如地位平等,权利公平,待遇公正等,这不仅增强了家的凝聚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庭成员的家庭意识。国家也不再是古代的一家之国,而是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结构。把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家”和“国”,纳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助于促进家和国的良性互动发展。

3.仁爱之情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仁爱,即指乐于助人、拥护爱心、同情心等,这也是“家国情怀”的内在驱动力。“家国情怀”对事物的认同感,是植基在仁爱、敬畏、宽容之心之上。所以,个体在为他人、集体、社会谋求利益时,不能动辄用暴力、阴谋等手段。仁爱以一种情感的形式,转化给“家国情怀”,成为将国人家国情怀引至正确方向的灯塔。因此“家国情怀”最终情感归宿,不是恶意、仇恨,而是一种温和的“仁爱”之情。

二、家国情怀的表现形式

家国情怀表现形式具有时代特征性,不同的时代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现今家国情怀表现形式可以用“中国梦”一言蔽之。然而,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有必要对家国情怀表现形式作比较详细的阐述。其基本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爱国之心、家乡之思、报国之志、担当之勇及人文之情这五个维度。

)爱国之心

家国情怀首先要倡导每个人都要有一颗爱国之心,爱国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当今实现“中国梦”,也少不了这种精神力量的职称。其次,家国情怀要求每个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爱国主义的核心有所差异,古代的爱国主义核心社会忠君报国,而如今人们早已将对领袖个人的情感和对国家的情感却别对待。现代意义上的爱国,就是爱人民,为人民服务,这是对爱国主义的升华。

(二)家乡之思

家,是由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儿女组成的一个温馨空间。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使“家”的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家容易让人自然联想到温暖、包容、和睦扥高一些美好的词语,它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意义。因此,中国人都很重视家,在中国汉语中有许多与家相关词语。例如齐家治国、成家立业、乡音未改、安土重迁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两者相辅相成。所以说,家国情怀不仅要倡导每个人都具有一颗爱国之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而且也要倡导每个人都具有一颗爱家之心。如果一个人连家都不爱,又谈何去爱国,此人就更不可能具备家国情怀。因此家乡之思也是家国情怀的题中之义,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三)报国之志

我们对家乡和国家的爱,自属爱国的体现,但家国情怀的内涵远不止此。我们不仅要爱家乡、爱祖国、而且要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并船沉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为了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从而树立报国之志。

报国是一种信念,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弹元勋”邓稼先留学美国,学成后毅然回国。从古至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无数的志士仁人把自己的抱负和为国家效力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无数志士仁人的报国史。家国情怀中的包裹之志凝聚了无数志士仁人诚挚的情感,成为了他们的抱负和追求,从而使中华民族历久弥新,延续不断。

(四)担当之勇

报国之志是一种信念,而担当志勇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主要表现在,做任何事情要敢于担当,正所谓敢作敢当,国民这种意识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和民主的发展前途。是故,家国情怀更需要这份担当之勇。

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期中的担当之勇体现的淋漓尽致。然而,在当今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出现了许多我们极其不愿看到的现象,如不少人迷失自我,甚至丢弃了自己的担当,其家庭和社会责任意识受到巨大中级而至于瓦解。而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家国情怀,其中一部分及时对家庭、社会、国家要有责任和担当意识。

(五)人文之情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人们对中华文化具有共同的认同感,基于这种文化的认同,产生了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家国情怀。

人文情怀不仅体现在对个体的关注,还体现在个体与国家间联系的关注,它表现出对民族命运以及整个国家的关怀。这就把人文之情纳入了家国情怀内海之中,而人文情怀在传统文化中孕育出许多内涵,例如对个体的关怀,国家的关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等。首先,家国情怀始终关注人的发展,以及人在家庭、社会中的关系,同时非常注重人与社的和谐发展,这体现了人文情怀的重要内涵。其次,当今倡导的家国情怀以人为核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再次,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人文精神的养分,例如与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脉相承。最后,正因为人文情怀认同国家内部的不同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这种可贵的报国之志和担当意识,从而形成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