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思路结构

发布时间:2020-05-22 18:17:01

《师说》思路知识点

一、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二、写作背景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习之,不拘于时,学余。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六艺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

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

不拘于时,学于余。

翻译:(李子蟠)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于:被,1分;时,时俗,1分;)

重点词:

通:嘉赞许, 贻:赠送、赠予

对比:

②纵比

③自比

④横比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皆出于此乎?

翻译: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重点词:

出人:超出一般人犹且:尚且

从:跟从;下:n.-v.)不如

是故:因此益:更加、越发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身也,则师焉,惑矣。

重点词:

于:对于;

耻:a.-v.)以为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重点词:

相师:拜别人为师

之族:这些人,这类人

而:表修饰,复:恢复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

乃:竟,竟然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翻译: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师,就足以感到羞耻;把官大的人当作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以为师,足:可,够得上;盛,大;谀:谄媚,阿谀,奉承。)

其可怪也

翻译:难道值得奇怪吗?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三、为何从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重点词:孰:

圣人无常师。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重点词:师:为师

不及:比不上

四、如何从师

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重点词:

乎:相当于“于”,在

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n.-v.)以……为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翻译: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师:n.-v.学习;庸: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是故:因此;所字结构)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翻译:不知断句停顿,不能解答疑惑。有的(小问题)请教老师,有的(大问题)却不问老师。学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宾语前置,1分;小学,古今异义,1分;明:明达,1分)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领导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是故:因此,1分;不必:不一定,1分;攻:学习、研究,1分;)

韩愈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师说思路结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