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其人 -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发布时间:2015-11-06 09:33:37

从《我们历史上见》及清官海瑞说开去——如何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一、海瑞介绍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1587年(万历十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赠太子太保,谥忠介。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海瑞定理: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凡是在诉讼中碰到可疑的案件,与其使当兄长的委屈,不如让他的弟弟委屈; 与其让当叔伯的委屈,不如让当侄子的委屈; 与其让贫民委屈,不如让富民委屈; 与其让愚直的委屈,不如让刁顽的委屈.如果案子是争产业的,与其让小民委屈,不如让乡里做官的委屈,来拯救流传下来的弊端.做乡官的用计来夺取老百姓的田产和债权,用假的地契来侵夺地界威逼老百姓,无所不做.为了富不仁义,天下都是这样.所以说是救弊.如果案子是争谁说得错,与其委屈乡官,不如委屈老百姓,这是为了让当官的体面。)

太湖又泄水不畅,遇上连雨年头,周围十万亩良田常被淹没,酿成大灾。海瑞认识到水患的严重性,提出“吴淞江一水,国计所需,民生攸赖,修之举之,不可一日缓也”,面对严峻的治水、救灾形势,他迎难而上,决计“救民于水火”,采取了“以工代赈”之法,按工发给灾民银两和口粮,将救灾和治水两相结合,抓到了点子上。治水工程启动后,饥民云集,“得食者气力倍增”,工程进度很快,按计划疏通了从上海南跑口至嘉定黄渡间一万四千丈之河道,又疏浚常熟的白茆河,变水害为利。这两项工程耗银六万八千余两,使“吴松江借饥民之力,而故道可通;民借银米之需,而荒歉有济,一举两得”。“以工代赈”,利在当前,功在长远,不仅解决了十几万灾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而且为日后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战胜灾荒提供了可行的经验。

明朝人评价清官海瑞:尽忠如蝼蚁 尽孝似禽兽

上疏骂嘉靖皇帝后,他认定非死不可。但熬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冬天,皇上病死。狱吏备酒于牢房令他进饮,并告诉他“此非断魂酒,而是恭喜大人快出头了”!海瑞追问后,始知“今上驾鹤西天”,这本应该心中暗喜的大好消息,他却马上悲恸起来,将刚才吃进的酒饭全都呕出,并说“国丧之期,臣下饮酒,该死!该死”!接着捶胸顿足大哭不止。第二天他还穿上麻衣丧服呼天喊地地哀鸣,搅得同监人犯摸不着头脑,其情景如丧考妣一般。可见历史展开过程中复杂人性的一个侧面,他虽然敢骂皇帝,却是为朱明江山社稷,骨子里还是死忠的,认定“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是天经地义的。试想嘉靖帝若不是先他而亡,他作刀下鬼是迟早的事情。此时他不庆幸自己的活命机会,却痛惜皇上早逝了,其愚忠的心态常人是无法理解的。

就这个角度分析,海瑞秉持的这个“孝”,已不再是简单关爱、厚爱、敬爱和赡养老母了,其内含着无条件服从,甚至充当她施虐的帮凶也在所不惜。正是他孝道观的扭曲,一切正常的人性,包括夫妻的恩爱关系都得让路;正是这种孝道观的驱使,使正襟危坐的“海青天”,在讲仁义道德的同时,变成面目可憎的衣冠禽兽。所以后世人谈论此事,对海瑞多有微词。难怪史家会用“尽孝似禽兽”来评价他。

通过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海瑞的“孝”根本不是正常的人性的传统的孝道了,而是封建礼教的极端卫道士。在害人害己的过程中,他已经变得麻木不仁、是非不辨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

老百姓拥护“海清天”,官员们对他却又敬又怕。对于海瑞,他们嘴上不便多说,心里却有说不出的嫌恶和腻歪。一听到要和海瑞共事,就如遇到瘟神,头皮发麻,心中打怵、唯恐避之不及。海瑞调升巡抚应天十府时,他的任命文告一公布,应天十府有点头脸的官宦便纷纷请求改调它处,有的甚至自动离职,宁肯丢掉乌纱帽,也不与他共事触霉头。 海瑞入仕为官33年,一半光阴属于罢官状态。奇怪的是他每罢官一次,复起时便升迁一次,官反倒越作越大,但都是高位闲职。实际上他已经成为一个政治摆设——清廉的楷模,被朝廷供起来了。只有他能“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满朝文武中,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明神宗朱翊(yì)钧(万历帝)从嘉靖帝手中接过皇权不久,对海瑞有段评语:“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合令本官照旧供职”。意思是说用他做实际工作是不合适的,唯用来做道德表率却恰到好处。据说他看到万历皇帝的朱批很伤心,一连七次递交辞官折,每次都不准。他也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无所事事的在闲职高位上度日,不久,他就郁郁寡欢地与世长辞了。海瑞在仕途的遭遇,说明他的忠孝观在那个年代有合理的内核,但是愚忠、憨孝做过头,社会的主流意识也是不接纳的。正因为如此“清官不得志”、“治世乏良策”,就是这位清白吏留给后人思考的话题。

二、海瑞评价

三、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要想对历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必须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下,具体注意下列几点:



  1.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



  2.确定评估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说人无完人,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4.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5.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将材料观点和教材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6.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



  下面我们以评价曹操为例加以说明:



  一是要注意区分文学作品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中真实的曹操。文学作品中,由于受到忠奸论正统(正名)思想影响,将曹操丑化,评为乱世奸雄。戏剧舞台上定位之为白脸。问题出在文学作品脱离了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更多地是以个人的感情作为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违背了评价历史人物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二是要将曹操历史作为中的为政为文加以区分。政治上,曹操挟豪强之威,挟天子以令,注意发展生产,唯才是举,掌握军事计谋,运筹帷幄。文学上开创建安文学新气象,作品流传千古,如《短歌行》等,意蕴深远。



  三是是将正统思想与历史人物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客观或主观进步性加以区分。东汉没落瓦解,非曹操之过,亦非曹操所能挽救,罪不在操,但曹操发动战争兼并战争,当然给人民带来困苦,此为过。正统思想不可以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只有认清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才能正确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四是注意曹操为统一天下所做的努力,尤其是赤壁之战。此乃条件不成熟之举。要求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但违背历史客观,一意孤行,未能实现,此为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

海瑞其人 -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