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帐核销管理五大认识误区

发布时间:2019-08-20 22:11:53

呆帐核销管理五大认识误区

作者:龚维松

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2年第05

        摘要:为了更加有效贯彻落实核销政策,降低不良贷款,真实反映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状况,本人针对呆帐核销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多年来的呆帐核销工作经验,从核销人员对呆帐核销认识的以下五个方面的误区开始,对呆帐核销政策进行解读。误区一:呆帐核销只是简单地将资产从表内转到表外的帐务处理过程,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误区二:核销的呆帐必须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相关规定;误区三:对于因历史久远、保管不善导致信贷合同、借据等重要债权凭证缺失的呆帐资产,无法核销;误区四:呆帐责任认定只是走过场,只要达到核销条件就可以申报核销;误区五:已核销贷款可放松管理。

        关键词:金融资产呆帐核销误区

        

        近年来,国家财政部对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进行了多次修订,进一步扩大了核销自主权、放宽了核销条件、降低了核销成本,解决了多年来金融企业核销难、核销成本高的难题,有利于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加大核销力度,化解历史包袱,促进不良贷款下降。但在核销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部分人员对核销政策理解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更加有效贯彻落实核销政策,降低不良贷款,真实反映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状况,本人结合多年来的呆帐核销工作经验,总结了呆帐核销的五大认识误区,供大家参考。

        误区一:呆帐核销只是简单地将资产从表内转到表外的帐务处理过程,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金融企业呆帐核销管理办法(2010修订版)》(以下简称《办法》)总则第一条明确指出,呆帐核销是为了规范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及时处置资产损失,切实提高资产质量,充分實现资产保全,增强金融企业风险抵御能力,促进金融企业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的一项制度。其目的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绝非简单的帐务处理,笔者认为至少有六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真实反映资产负债状况。呆账核销实质上是从会计帐面上剔除那些名存实亡且难以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真实反映资产负债状况,为经营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从而避免因不可靠的财务信息导致出现系统性风险或其他风险。未及时核销加上不准确的风险分类,可能导致财务信息失真,从而误导经营决策。二是降低不良贷款。通过核销,及时计提呆账准备,处置资产损失,有利于降低不良贷款,提高资产质量。三是实现信贷资产的分类管理。通过呆帐核销,对符合核销条件的不良资产转到表外,并根据核销条件和预计将来贷款收回的可能性实施分类管理,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有效的清收处置政策,节约人力资源,降低经营管理成本,特别是财政部2010年修订的呆帐核销管办法,将单笔贷款额500万元及以下,经追索1年以上,确实无法收回的中小企业和涉农不良贷款,列入自主核销范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已核销贷款日后收回的可能性,对于这部分贷款,要加强监控,一旦借款人恢复偿还能力,要及时保全资产。四是增强风险抵御能力。通过核销呆账促使金融机构提足拨备,增强风险抵补能力。五是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呆账核销同时也是总结经验的过程,在核销过程中,我们要分析呆账形成原因,从而吸取经验教训,提高管理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新的不良贷款产生。

呆帐核销管理五大认识误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