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8-06-26 20:33:55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马克思确认社会生活的在本质上市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的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省会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的进步。

4.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

规律的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5.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如何理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6. 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他们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不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的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7,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评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8,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事物条件和物质手段。

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民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是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只能是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1.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繁荣绝对性和相对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

12.简述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的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主要表现,利用这一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

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正确而充分的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在当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代中国,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

14.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民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合适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合适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5.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16.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7.简述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生产劳动的具体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实体。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18.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

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用,可以将资本划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不发生增值。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会发生改变。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得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9.简述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的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条件。两者具有一定的区别:生产的方法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延长工做日,相对价值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他们所起作用的阶段不同,绝对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相对剩余价值是在相对发达时期起作用。

20.简述产业资本的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中职能形式。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的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即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21,为什么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得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其公式是: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垄断组织操纵价格带来的结果是抑制了市场上价格的自由波动,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从全社会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所以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她有哪些主要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市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时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

23、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目的。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4.简述共产主义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全面得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