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违规行为及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6-01-31 11:05:03

学校教育活动中常见违规违纪行为成因分析

邻水县鼎屏镇初级中学 刘艳萍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阶段既是生理、心理变化剧烈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初中阶段是最容易违规违纪的时期,学生违规违纪行为近年来明显增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秩序、学习风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安定。初中生违规违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既受社会、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条件的制约,也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有关,学生违规违纪行为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是违规违纪行为产生的根源,外因是违规违纪行为产生的条件。 关键词:初中生  违规违纪  成因   

一、违规违纪的概念 

违规违纪概念中的“规”是指国家教育部制定,于200491日正式修订颁发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国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它主要是中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交往过程中所应当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纪”是指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纪律(即校规校纪或班级公约)等,泛指学校结合实际为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其教育目的而制定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纪律要求。本文中的中学生违规违纪行为主要是指中学生超越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违反了校规校纪,而又达不到违法处罚程度以上的行为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主要问题行为有以下类型:①品行性问题行为:主要由自私、遇事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怕苦,追求享受,学习上生活上怕苦、怕累,追求吃、穿、玩,爱说谎;厌学,不想学习,逃避学习,以至逃学;退缩,胆小怕事,孤独,不参加集体活动。②违纪行为:主要有攻击、无事生非,经常骂人、打人,对他人构成威胁;作弊,用各种方式进行考试作弊;早恋;与异性同学传字条、信件,甚至约会;出入"三室一厅",沉湎于不适合初中生娱乐的场所。③违法行为:主要是偷窃和赌博。据WHO估计,全球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缺乏自信、与同龄人或成人交往困难、吸烟、酗酒、吸毒、过早的性行为、离家出走、自杀及暴力、犯罪等,其中只有不足1/5的人得到了适宜的治疗。由此可见,学生问题行为的及时矫正存在一定的必要性。

二、初中生违规违纪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具有不可随意选择的特点。家庭是影响个体发展的第一个也是最长久的生态环境,家庭不能很好地履行其对孩子所负的职责,是引起初中生违规违纪行为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它与青少年违规违纪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经过长期从事中学政教工作发现,家庭结构、家长素质、家庭教养方式等与初中生违规违纪行为有较大的关系。 

1、家庭结构 

1)缺损型家庭结构. 

缺损型家庭结构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亡故,或者是父母离异,这种类型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家庭不完整,客观上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英国心理学家波尔德调查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家庭后发现:58%的品德不良的少年来自缺损的家庭(双亲离婚或死亡).父母离婚,从感情不和到感情破裂而放弃婚姻的整个过程,往往就是对孩子思想感情刺伤的过程,使子女心灵遭受巨大的创伤,降低了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和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因此,这类家庭中,子女往往被冷落而缺少应有的关心和教育,或者孩子被父母一方作为爱的目标而接受超常规的关爱,从而会失去必要的控制和管束。加上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极易走上违规违纪道路。 

2)松散型家庭结构。 

这种类型的家庭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指因工作需要等原因而使夫妻异地分居,不能很好地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另一种情况是指外出务工(农民工),夫妻二人忙于外地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交给隔辈老人照管。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长期无法关注,对孩子在校情况了解很少,又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子女容易在不良诱因下产生违规违纪行为,而且孩子轻微的违规违纪行为往往容易被忽视,从而酿成大错。 

2、家长素质 

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如何,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而且通过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的道德人格,家长本身的素质、人生观、价值观,对中学生的行为有直接影响。 

1)家长的思想观 

一些家长政治觉悟低,思想品质差,事事处处从自己利益出发,经常对社会现实流露出不满,牢骚满腹,受家长的这种反社会情绪的感染,久而久之,子女就会产生对社会、对现实、对权威、对各种行为规范的不信任甚至对立,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他们不象一些成年人那样善于迂回和隐瞒,而容易把这种情绪外化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可见,家长的反社会情绪对青少年违规违纪行为有很大影响.通过访谈了一部分家长和教师,发现有近50%的中学生父母,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的愿望。重点中学的比例还要更高,他们只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尤其是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认为学习好是实的,关系到升学与前途,而品质好是虚的,抓不抓都无所谓,甚至认为越是诚实的孩子越容易吃大亏,越是老实的孩子,越容易受人欺负。所以,做父母的重智轻德,对孩子的品德塑造漠不关心,把捞取实惠作为个人的价值准则,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这对孩于价值观的偏离有很大影响。 

2)家长的文化素养 

文化程度高的家庭父母在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还比较注重孩子的学习行为的培养;而文化程度低的家庭父母则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未成年人的学习行为不甚关注。父母与子女之间这种天然的特殊关系,父母的不良行为会给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刺激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而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他们好奇,善于模仿,如父母生活不检点或有其他不良行为,很容易受到直接影响而产生违规违纪行为。 

3、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有:自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放纵型。初中生在社会化过程中,自主和独立意识逐渐形成。在此阶段,如果父母能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采取自主型的教养方式引导孩子、教育孩子,以良好的态度对待孩子,会让子女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就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如果父母采取打压这种专制型的粗暴教育孩子的方式,对其错误行为可能起到纠正作用,而对于成长中的多数孩子,无疑会伤害自尊,造成逆反心理。同时,经常受到父母“棍棒”教育的孩子也会有意无意地把“棍棒模式”转嫁到同学身上,发生打架斗殴等违规违纪行为:有的孩子为了逃避父母打骂,就容易撒谎欺骗,或者离家出走。相反,父母若采取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过分宠爱,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对他人、对社会的基本责任感,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独立行为能力,没有目标、没有动力,也容易形成不良行为习惯;放纵型对于孩子的成长更为不利,父母对孩子的错误做法不予管教,一味放纵,使孩子自我控制力及社会适应力均差,容易染上不良习惯,甚至违规违纪而走上歧途。 

(二)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也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力量。初中生的许多违规违纪行为是与学校有很大的关系的。 

1、教育目标偏差,教育评价欠妥 

近年来,受应试教育、升学率指挥棒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从上到下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许多学校只抓科学文化,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忽视思想教育,“德育为首”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学校的教育目标只是一味追求升学率。许多学校存在着“以升学率高低”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倾向。于是教师为了赶进度,应付升学考试的压力,很少有与学生个别交流或关怀学生的时间。而教师对学生衡量的标准也只是学习成绩,如果功课不佳,其它一切都免谈。一些教师“重优轻差”重视尖子生而放弃对多数学生的培养教育,于是使得一些尖子生学习成绩优秀但品德低下,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有无道德是次要的。而学困生则因为没有人正确引导而整天混日子,思想迷茫,胸无大志,感到低人一等没有前途,挫折感强而很容易自暴自弃。正是由于教育目标的偏差和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不合理,许多学校是“轰轰烈烈谈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德育问题,造成近年来青少年违规违纪、违法犯罪率呈增加之趋势,这是学校教育中最大的失误。 

2、教育内容空洞,学校生活单调 

许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时,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教育内容空洞,理论灌输多,比如学校现在开设的一些品德教育课程,仅仅侧重于提高思想理论认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抵制不良影响的“免疫力”。这样学生便不能真正地从生活中、教育中感受到是非标准,教育的要求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遵守行为规范的素质。同时,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生活单调,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中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繁重的学业上,许多爱好被剥夺,正常的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生从初中阶段开始就要身经百“考”,而且他们个人的前途、喜乐、家庭的气氛、老师的褒贬都绕着“考”字而变化,考好皆大欢喜,考差被万夫所指,这种一刀切的单一教育模式最容易激化矛盾而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希望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和呆板的现实产生巨大的反差,想摆脱,力不能及;想顺服,心又不甘。这种挥之不去的情结折射到中学生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发泄的要求,既然正常的途径没有发泄,可能他们必然会寻求非正常的发泄途径,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迷恋网吧乃至出走,以寻求补偿和刺激。 

3、学校管理制度的陈旧,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妥 

学校管理制度陈旧,不适应现代学生的身心特点,规范陈旧或可操作性差,常规教育也不到位,学生对校规了解、认识不够容易无知违规违纪,或学生对某些规定认同产生逆反心理而故意违规违纪。无可依、有陈旧、执不严、违规不究,反过来又导致新的违规违纪行为的产生。学校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对学生的管理不善,忽视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则有可能使学生个性不健全,容易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现违规违纪行为。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妥,也容易引起学生违规违纪。有的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上课教育水平和责任心无法满足学生和家长的要求,致使发生矛盾而诱发学生违规违纪;有的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时,不尊重学生人格,尤其是对表现不好的学生,缺乏耐心,教育方法粗暴简单,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有时会跟老师发生冲突;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漠不关心,也不寻求有关各方面的配合;有的教师尽管做了一些教育工作,具有了一些转机,但这些学生在外界的不良影响下会出现反复,教育者就失去继续教育的信心,结果使学生错误行为一再重复,甚至难以自拔。正是由于教育工作者思想和方法的陈旧以及不重视师德修养,教育方式不妥,非但没有发挥积极作用,反而直接或间接的助长了青少年违规违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4、校园环境中的不良示范 

不良示范常常是违规违纪倾向产生的诱因。学校教职员工、学生等不良行为的“示范”效能,导致“沉睡”中的违规违纪倾向被唤醒、激活。校园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随地吐痰,学生就跟着模仿:一个学生在厕所随地小便,其他学生也会加入其中。这些后来者、仿效者并非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违反学校规范,而是已有先例在前,减少了顾忌,在不良示范行为的“带动”下,个体迅速产生违规违纪的心理冲动,并很快将冲动转化为行为。当然不良行为示范效应的发生,与学生平日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有关,更与我国长期“法不责众”的传统观念有关。可见校园绿化美化、墙报标语、教室布置、周围同学、教师的衣着、行为举止等诸多物化环境和非物化环境,对中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发挥身边榜样的良好示范作用将会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社会因素 1、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转型的社会历史时期,思想和价值观倾向多元化,社会开始更注重个人的自我价值。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如腐败现象、行业不正之风、投机暴富、挥霍浪费、赌博迷信、偷窃卖淫等丑恶现象,通过中学生耳闻目睹,侵蚀了纯洁的心灵,强化了不良心理体验,抵消了学校正面教育的效果,对中学生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谈到社会不良影响对学校教育的消极作用时,有不少老师都说:“教师的一周五天教育抵不上学生双休的在外兜一圈”,“在校教三年,抵不住一部乱七八糟片”。确实,面对许多传媒不正确的 

误导和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学校试图筑起的一道道堤坝却显得如此脆弱和单溥。初中生由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身阅历尚浅,经验不足,对于是非善恶、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判断力尚未完全形成,但可塑性和效仿力又很强,因此将比成人更难以承受和适应这些错综复杂的影响和种种诱惑,从而导致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2、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当前我们己从传统单一的、稳定的社会体系中走出来,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复杂化和高度流动性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存在着彼此矛盾冲突的文化群体和文化观念,往往会导致违规违纪行为.“黄色”文化的渗透侵蚀、“暴力”文化的误导、“帮派”文化的引诱,这些市俗文化侵蚀了中学生的价值观,使他们意志消沉,没有志向和抱负。近年来,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也夹带了许多西方文化信息的不健康内容,对于涉世未深、是非观念不清和缺乏自控力的中学生误导极大,促使学生做出违规违纪行为。农村乡镇街道的网吧里,上网的学生占九成以上,都在玩游戏、聊天或浏览黄色网页,都处在极度兴奋之中,无一人在浏览与学习有关的网页。这不得不令人不安——网吧成为学生违规违纪的“温床”。 

 3、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初中生来,其影响尤为重要。由于初中生的发展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日益力图独立,都喜欢与同辈人在一起而不喜欢依附父母。根据对学生的调查,发现545%的初中生有了心事时,不是和父母、老师说,而是告诉同学或朋友,209%的初中生是闷在心里,不和任何人说。因此同辈群体往往可以满足初中生个人的社交、安全、自尊等需要,他们在各种活动中从各个侧面互相影响.不良的同辈群体可导致初中生走向违规违纪,所以成人对孩子的同辈群体必须加以关心、引导。 

(四)学生自身因素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造成初中生违规违纪的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客观原因只是外因,初中生违规违纪的内在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学生个体自身因素是学生违规违纪行为产生的内在原因,而内因即主观原因才是根本原因,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违规违纪 

初中阶段也称学龄中期,是生理、心理急剧发展的时期。现在的中学生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身体生长很快,发育普遍提前,十四、五岁就长成大人的身材了,然而与他们大人身材的外表相矛盾的是心理发展的滞后和不成熟。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身体迅速增长;神经系统接近成熟;逐渐开始性成熟。半儿童半成人是其显著的心理特点,这时处于心理急剧发展的时期,是成长的动荡期,复杂期和矛盾期,我们称之为“狂风暴雨期”。初中生以上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体现出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生理与心理的矛盾、内部心理结构动力的矛盾,使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与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是远不相称的,缺乏对事物的全面的认识与评价,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和冲动性,容易诱发违规违纪。 

2、法纪法规意识淡薄而导致违规违纪 

在学校中,学生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校规校纪的充分认识和正确理解,是学生守纪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校纪校规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正确,缺乏应有的法纪法规意识,加上强烈的逆反心理、报复心理,时常会诱发情绪偏激,出现行为偏差,又缺乏克服外部诱因和内心障碍的勇气和毅力,久而久之,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违规违纪行为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了。例如某学生受到别的同学欺负,该学生不是通过正常途径告诉教师,而是瞒着学校,采取针锋相对甚至变本加厉的手法,纠集同伴,大打出手教训别人,这是以错对错,毫无法纪法规意识的表现。又如某中学李某,是班里的学习尖子,一次闯入学生宿舍,向同学要钱,同学不给,他便施以拳脚。后被老师叫来问话:“你是否知道你的行为已经违规违纪?如果在校外就是构成抢劫罪了?”他却回答:“我怎会是抢劫罪呢?这事儿多着呢,有的学生缺钱花了,就向别的学生要,不给,比我打得还凶哩⋯⋯。”由于忽视法规法律知识的学习,不知法,在不知不觉中违规违纪。 

3、缺乏严格的道德约束和管制而导致违规违纪. 

初中学生走向社会,由于缺乏严格的道德约束和管制,在思想、心理上常常会出现偏差,表现出幼稚、半成熟的思想状态,在其履行角色义务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问的冲突,需要其做出选择。例如有的初中生在社会上忘记了自己的学生身份,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拉帮结派,爱慕虚荣,为了满足吃、穿、玩等享乐,不惜铤而走险,从小偷小摸的违规违纪行为演变为犯罪。 

总之,初中生违规违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既受社会、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条件的制约,也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有关,学生违规违纪行为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是违规违纪行为产生的根源,外因是违规违纪行为产生的条件。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着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和矛盾,使得初中生违规违纪类型多样、行为心理复杂,他们的道德认识、知识水平、行为水平仍相对落后,自控力不足,辨别力缺乏,加之自身的消极心理等多种自身因素,造成初中阶段是学生最容易违规违纪的时期

常见违规行为及成因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