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纪录片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0-08-11 21:42:09

《中国通史》纪录片观后感

1

开头是山川、各种历史情境和雄壮的音乐,场面宏大,浑厚深沉的男声配以解读,庄严肃穆。第一集那个弓箭射出,带着能量波的特效,我看了有点神话的感觉。这部片子在许多经典取景,拍的十分美,也动用了许多群众演员,邀请了许多专家学者来解说,要用到大量道具,拍这部片子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部片子先从中国的百家争鸣讲起,不是从原始社会讲起,似乎别有用意,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应该就是百家争鸣发生的时期了。看第一集的时候,感觉话题的跳转不是很流畅,比较生硬,不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一会说春秋战国,一会说明朝,一会儿说汉朝,一会又说唐朝,给人的感觉有点乱。后来开了弹幕,才知道,这是前情提要,相当于预告片。

春秋战国时列国君王因为儒学不适应社会形势而不用儒学,刘邦时开始用儒家的礼,片中说刘邦只是想借用儒家的礼仪来彰显和感受帝王的威仪,但我觉得需要补充一点,刘邦晚期对于儒家还是尊重的,儒生叔孙通等人为他制定“太牢礼”,儒生陆贾劝诫他马下治天下要靠守成的儒家,他是重视儒家知识分子的作用的;儒家在汉武帝时全面复兴,成为治世之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等于不用各家思想,此时的儒学是经过董仲舒改良的,吸收了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不完全是孔子的儒学了,也许儒学不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就不会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就不会成为一门治世之学,可见,与时俱进,吸收别人的长处,应时代要求而改变,才能使自己有更好地发展,我们国家现在是以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并没有原原本本地使用原来的马克思主义。

唐王朝释儒道并重,唐王朝衰落后,儒学也因为战乱陷入低谷,到了宋朝,再一次复苏,发展为理学,理学提倡宗法、孝道、贞节,到了明朝,儒学已经很僵化了,王阳明根据儒学创建了心学,再次发展了儒学。儒学的发展也是起起伏伏,一波三折的。

片中提到一个国家应该有一个统一的主体文化,否则就是一盘散沙,中国自古以来的统一主体文化就是儒学,有他的存在,中国像是有了魂,历史上中国发生过好几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况,但是这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最后都被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给同化了,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儒学有很大的功劳,儒学大行于世两千年,影响着过去中国人的行为举止、礼仪道德、政治观念,可谓是影响深远,这也是开头第一集就讲儒学的原因,中国过去两千年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儒家的发展史,即使今天不尊儒,儒家的许多思想和价值观念依旧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要注意的是,儒家已不是纯粹的儒家,它是包含着佛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博取各家之长。

片中提到秦用法家治国,二世而亡,治理国家不能仅仅依靠法律,还需要靠仁义道德的教化,使得人民用道德自发的约束自己,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更为有效。

封建制度的本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出现衰落,皇帝本人昏庸的情况下,再好的制度,也难坚持下去,封建王朝没一个能长久的,可见封建制度不行,当今世界上已经没有封建国家了,即使有些国家存在君主,但是其君主的权力不像封建社会的君主那样强大。所以一个国家元首绝对不能世袭,应该从全体公民中选拔贤能,民主与共和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赵匡胤靠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等一系列措施,解决了五代以来的兵变与政变,但是也导致了北宋军事上的弱小,面对辽和西夏屡屡吃败仗,大量的赔款加剧北宋的财政负担,在面对金的攻击时不堪一击。赵匡胤创造的制度还是有瑕疵,不过也做到了两害相权取其轻,结束了五代的战乱,使得中国可以休养生息。

片中提到,无论重用文臣还是武将,在中国历代政治中,都避免不了一个顽疾,那就是腐败。历朝的灭亡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多数都存在一个原因,还是腐败,腐败会削弱国家力量,力量一削弱,面对内忧外患就化解不了,导致更大的危机,慢慢走向灭亡。后面还提到朱元璋严厉打击贪官,政治清明,但是朱元璋以后,打击腐败的力度就没那么大了,力度一小,腐败又卷土重来,“腐败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是否坚决执行制度的问题”,“腐败是天理与人欲的博弈”,人欲永远存在,腐败是永远无法消灭的,但是可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样国家就不会受到一个大的影响,今天我们依旧要严厉的打击腐败。

看到片中的南京明城墙,看到明城墙上满是铭文的砖,顿时觉得好熟悉,187月去了南京明城墙上走了一遭(如下4张图),当时还不明白砖上铭文的含义。行万里路前读万卷书很重要,不然有些东西你看到了,也看不出门道。

片中提到每一块砖上都有制造者、相关责任人的名字,所以明城墙的质量特别好,是经过600年的风雨依旧屹立到今天的重要原因。执行严格的制度是质量的保证,今天有许多豆腐渣工程,没有执行严格的制度是其产生的原因之一。

明朝的崇祯皇帝虽然没有经天纬地之才,但还是非常有节气,“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郑和船队拥有强大的武力,却不侵略别国,展示了中国人爱好和平的一面,但是郑和下西洋是为了炫耀国威,还有可能是在寻找建文帝,不是主要为了贸易,所以盈利不能维持船队的开支,这样的壮举也未能一直持续下去,实在令人遗憾。

史书经常夸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但是北魏政权也因此加速灭亡,片子有提到,我才认识到这点。孝文帝加紧修建孔庙,祭拜孔子,可见儒家与孔子对中国人的影响,孝文帝尊孔也是为了减少汉人的抗拒。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大量的科技和文化成果,唐朝衰落后,吐蕃抢了唐朝的西域,安史之乱,吐蕃还洗劫了长安,有时友好换不来友好,只有靠国家强大,外敌才不敢入侵,和平是用强大的国家力量,尤其是军事力量换来的。

中华文化有一种向心力,欧洲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个国家,而中国有很多个民族,却只有一个国家,中国无论怎么分裂,最终会走向统一。

2

第二集从远古讲开始了“铭记梦归处,不忘来时路”,这解说词非常好。

考古人员只发现猛犸象遗骸上人类留下的痕迹,却未发现猛犸象周围有百万年以上的古人类化石,我们人类从哪来呢?片中提到女娲抟土造人,中国自古有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或许在人类认知有限的情况下,都会认为有超凡的存在创造了自身,并且创造了世间万物,因为人对自己及世间万物的由来无法解释,只好寄托于神话。今天科学很发达,许多科学家认为,宇宙是由大约137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瞬间产生巨大压力,之后发生了大爆炸,这次大爆炸的反应原理被物理学家们称为量子物理。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但我也疑惑,这些最初物质和能量又是从哪里来?物理学有能量守恒定律,物质应该也是守恒的,物质和能量不会化为虚无,不会无中生有。我相信这个问题很难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劳动促进古猿四肢的分化,双手解放出来,创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得到加强,人类直立行走,站立起来,视角更高,视野更开阔

我觉得上述只是一种推断,或真或假,

按照片中的说法,这种说法也是主流的说法,人类一开始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身体也比其他动物弱小,但是人有智慧,可以创造和使用工具,后来还学会使用火,这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冰川时期人类只能生活在赤道一代,想想今天,中国北方的冬天有多冷,但是我们还是照样活,人类发展的今天,应对各种自然变化的能力真的强。将来人类会如何发展不得而知,我们今天看过去的人类很落后,未来的人类看今天到的人类想必也很落后,但是也应该看到,发展是一步步的,过去的落后其实是为我们今天的先进打了基础的。

山顶洞人的骨针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缝纫工具,片中说是中国最早的,不太严谨,爱美是人的天性,在山顶洞人那会他们就懂用骨等去制作装饰品,用赤铁矿粉来给装饰品染色

3

在农业出现之前,我们人类对自然而言是被动适应,农业出现之后,我们人类就拥有了主动地改造与改良自然的能力。河姆渡、良渚等遗址出土的各种农具和碳化稻谷,表明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相对发达的农业,走在世界很多国家的前面。

“在几千年以前,古文明就已经依托于一些物种和其他载体,在悄悄地进行全球化的过程”,物种就有猪、水稻,载体有各种陶器、农具。

经常说“五谷”,但是具体是哪“五谷”我也不知道,看了这集,才知道五谷是谷子、糜子、稻谷、大豆、小麦,可以说是五谷不分

农业和畜牧业的兴起,对人类摆脱野蛮状态有巨大帮助,它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充足的粮食,可以使人类进行更细致的分工,一部分人可以脱离基本生活需求的生产劳动,他们有手工艺品生产者、士兵等等。在现代社会,我们的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农业人口远远少于工业、第三产业人口,相信未来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农业人口还会进一步减少。

4

仰韶的彩陶片与中亚的彩陶片有相似之处,安德森竟然说中国文化西来,我比较排斥这点,所幸后来仰韶有比中亚更早的史前文明,使得他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瓦解了,学习历史时总是难以做到完全不包含民族情感的,总是希望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东西是最优秀的,这点应该警醒。

片中有出土的玉猪、玉人,感觉像是石头的材质,或许是在地下埋久了,变色了。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玉器让人眼花缭乱,玉器种类多,数量大。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雕刻出许多精美的玉器,十分的了不起。祖先们似乎很喜欢玉,古代蒙古人、古代契丹人也喜欢玉,我国出土的玉器不计其数,玉可以说承载着大量的中华文明。

良渚古城是万人之力、数年之工、整体规划建成的,墓地与祭坛散布期间,有城墙,有密布的水网沟通农田村落,有水利设施,祖先的智慧令人钦佩。

《中国通史》纪录片观后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