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社戏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4-07 11:09:46

教材版本:人教版

教学设计题目:《社戏》

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自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3、锻炼学生浏览、略读、精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偷豆”这一情节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童年》,由对自己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同时引起同学们的共鸣。(看课件)

二 、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特点、三要素。引出分析人物的大致方向。

  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在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 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小说反映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需到情节和环境中去体会。

三、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一)、在情节中感知人物

1、明确本文的人物: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我”

2、进一步熟悉课文情节。

钓虾放牛的乡村生活——看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3、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人,并说明原因。

用“我喜欢……喜欢他…… (例如:……)”的句式

双喜聪明伶俐细致周到善于为他人着想。像个小领袖。

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戏没了,大家都已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时,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咒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桂生:在看戏时殷勤的为我卖豆浆、舀水,热情朴实友好。

阿发:回家的路上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多么憨厚无私

这是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有着纯真的童心。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

对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怪“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偷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的感激起来”,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后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思想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

(二)、在具体事例中分析人物。

1、例如:最有情趣的“偷豆”一事。“偷”一般意义上是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本文中,应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教师导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2)他们“偷”的是谁家的豆?(3)他们是怎么偷的? (4)他们是怎么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现,有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立即可。

【教师归纳】“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出了,“偷”出了

2、再让同学们找出其他具体事例,并分析人物特点。

(三)、在细节描写中品味人物。

1、例如:“我么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只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又说笑的,又嚷的,夹着船头……在两岸都是……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中的“点”“磕”“退”“上”“驾”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的颇为详细,显示他们熟练地驾船技巧和勤劳能干的品格,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2、再让同学们找出其他细节描写的地方,并分析人物的特点

(四)、在景物描写中透视人物。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立体笔法,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描绘了夏夜行船、午夜归航等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的特色。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加强了表达效果。

1、夏夜行船:主要从感觉入手。从视觉角度写,如:碧绿的豆麦、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舞台的灯光;从听觉角度写,如:婉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笑声;从嗅觉角度写,如:豆麦、水草的清香。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衬托出“我”去看戏时愉快而急切的心情。

2、午夜归航:“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这一句用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比喻,反映了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欢畅愉快心情。写老渔夫的喝彩,是通过旁观者旁观者的赞美来衬托孩子们的驾船技术高超。

四、总结读书方法和文章中心。

从以上学习中,我们学会了在小说中品读人物的方法,那就是:(一)、在情节中感知人物;(二)、在事例中分析人物;(三)、在细节中品味人物;(四)、在景物中透视人物。这也是写文章时塑造人物的方法,

在以上对情节、事例、细节、景物的品读中,我们感悟到了平桥村老人孩子的淳朴和真诚,这份感情犹如一杯香醇的美酒,越品越香。文章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也是的好戏了。”我问:那也的“豆”和“戏”真的是绝无仅有的好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归纳】“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诚的感情,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自由的空气,和那特有的农村风光。这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过的,再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五、思维拓展:

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画,勾勒出多少动人的故事;童年,是一曲悠扬的短笛,奏出了多少美丽的心情;童年,是一束美丽的茉莉,儿时的欢笑像茉莉花儿散发出的醉人的芳香。现在,让我们一起聆听歌曲《童年》,再次回味那些美好的记忆。

(播放《童年》结束,再次引起感情的共鸣.)

板书设计:

事例

情节感知 → 人物 ←品味细节

环境

教后反思:《社戏》的体裁是小说,我放弃了小说教学的传统模式,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找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不能明明白白说出学生在《社戏》中到底学会了什么。
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关注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和运用,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是注意了五个方面:一是找准切入点,抓住文章叙事艺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叙事美的特点;二是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打开学生的思维通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自主、大胆地探究;三是准确地把握教学动态,敏锐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化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四是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探究能力;五是及时抓住教学的有利时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显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潜力。这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学习文本,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在对文本的浸润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能运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品读文本,在学习文本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感,真正体现二期课改中的“三维”教育的精神,确实是语文新课程教学值得好好探究的问题。

(完整版)社戏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