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06 06:11:09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赏析月黑雁飞高

2)请描述大雪满弓刀所展示的画面。

【答案】 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

2)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和英姿。

【解析】【分析】(1)本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2)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据此描述即可。

故答案为: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

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和英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全诗写柳,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

【答案】 首句中,诗人追想了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解析】【分析】对比手法: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字。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

故答案为:首句中,诗人追想了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乙】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靖康二年(1127年),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领群僚仓皇南逃,建都临安,本诗即作与南渡之际。

1)【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刺了赵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

B. 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

C.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D.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不肯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答案】 1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2B

【解析】【分析】⑴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秋瑾的青衫之泪,绝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词中蕴含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之后的革命起到了思想上的推动作用。

⑵B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有误。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慷慨雄健、掷地有声,一反 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风格。

故答案为:⑴ “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⑵B

【点评】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4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________便不同。

1)后人评价该诗寒夜无寒,请简述这样评价的理由。

2)诗中横线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雪花     B.梅花     C.菊花

【答案】 1)诗歌虽以寒夜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

【解析】【分析】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 因此评价为寒夜无寒,表现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让人感到温暖。

⑵ “菊花不符合季节特点,雪花不符合意境,梅花符合节气时令,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诗歌虽以寒夜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⑵ 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答题时应注意,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传达于作品中,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对选项仔细辨析,选出最佳答案。

5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答案】 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

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

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解析】【分析】分析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 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 运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 《枕石》写 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 《竹里馆》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题破山寺后禅院》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

故答案为: 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

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的赏析和比较阅读。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三首诗,理解各自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情感,然后比较分析作答,分析内容相同之处的理解要在理解两首词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的基础上完成。

6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宿江边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今重庆云阳)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鹳:形似鹤的水鸟。

A. 《望岳》的七,八两句写诗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B. 《宿江边阁》的五,六两句将鹳、鹤追飞后的宁静安栖同材狼的争喧抢夺对比,一静一喧,渲染夜晚野外凄清与悲凉的气氛。

C. 古人用字颇为考究,《望岳》中的字形象地写出泰山的高峻,《宿江边阁》中的字使诗歌描绘的画面充满动感。

D. 杜甫诗歌的主体风格为沉郁顿挫,《望岳》和《宿江边阁》这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风格。

【答案】 D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D项有误,《望岳》和《宿江边阁》这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风格理解和分析不恰当,《望岳》的风格不是沉郁顿挫而是气势磅礴、一往无前的豪放风格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7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3)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答案】 1)秋瑾

2)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3)示例一: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示例二: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首词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作者是秋瑾。

2,篱笆;黄花,菊花,黄花开遍就是到处都是盛开的菊花;秋容,秋天的容颜;如拭,像被擦拭过一样,非常的明净。明确描写的景物后,就在头脑当中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意对即可。

3 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及秋瑾的经历分析,青衫湿:失意伤心。用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意,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投身革命。东渡日本留学。诗人抒发了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故答案为:秋瑾;

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示例一: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示例二: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作者情感和重点语句的分析能力。熟读原诗,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情感。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画堂春·寄子由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想要摆脱一切束缚,回归自由。

【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上片追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兄弟二人同游陈州柳湖的情景,表现苏轼、苏辙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篇末提到归去,是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即使日后能如愿以偿,与当前的别离仍有巨大的时间差,因而深感痛苦和无奈,可见离愁的深重。 《水调歌头》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此句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在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做官与退隐之间选择上的徘徊困惑的情态和矛盾的心理。

故答案为: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想要摆脱一切束缚,回归自由。

【点评】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眼。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________________,词中划线的此事指的是________。(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 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1)时间;缘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C

【解析】【分析】(1)结合小序的具体语句分析,丙辰中秋交代时间,兼怀子由点明写作缘由,结合前面句子分析,可知此事指的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ABD赏析正确。C错在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故答案为:时间;缘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⑵ 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________”“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风飘絮;雨打萍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颔联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根据题目中的形象生动、6个字的提示,可知这六个字是:风飘絮雨打萍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首联:起一经: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干戈:指抗元战争。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因此这首诗前六句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二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此诗,诗歌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故答案为:风飘絮;雨打萍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恰当的语句即可。

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诗歌内容,要在整体感知诗意的基础上逐句理解诗句内容,然后把能合并的进行合并,最后把每句话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二、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念作,把念作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

      ⑤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⑧《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⑨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⑩《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⑪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⑫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1)对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的作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落笔点题,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B.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C.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D.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对第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是……而是……”是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B.“不是……而是……”是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C.“不是……而是……”是表选择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D.“不是……而是……”是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第段说到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下列对桃园三结义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   诸葛亮   关羽

B.刘备   关羽     张飞

C.刘备   关云长   吕布

D.关羽   张飞     诸葛亮

4)根据全文文意归纳整理,下列哪项是作者都喜欢读的作品(    

A.《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荡寇志》、《满江红》

B.《茶花女逸事》、《红楼梦》、国文教科书、《精忠说岳》、《声声慢》

C.《红楼梦》、国文教科书、《声声慢》、《茶花女逸事》、《满江红》

D.《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

【答案】 1D

2A

3B

4D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句子作用的理解能力。用在记叙文开头的句子起到如下作用: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作用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第二段话,不是……而是……”是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作者、国籍,作品的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指的是刘备、关羽、张飞

4)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作者都喜欢读的作品是:《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

【点评】(1)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2)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3)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4)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象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翻来覆去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合并为一个句子(意思可以有小的改动)________

4)请结合原著回答:①“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这些指什么?②文段中快乐与惆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1)傅雷家书;傅雷

2)来回翻身

3)这些我和你妈妈都懂得

4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示例:不矛盾。快乐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度过的愉快时光,惆怅是担心引起孩子的憎厌。

【解析】【分析】(1)根据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知这段文字出自《傅雷家书》,作者是傅雷。

2)根据对这个成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义,可知翻来覆去 形容来回翻动身体。这里形容傅雷因挂念儿子而睡不着觉,来回翻动身体。

3)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意思是我和妈妈两个人都懂得这些。据此改动句子即可。

4 ①根据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 ”可知这些指的是: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结合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可知,儿子成长的往事在父母回忆起来都是快乐的,而又担心噜哩噜苏的抖出你不愿提及的往事会让你憎厌。

故答案为:傅雷家书;傅雷

来回翻身

这些我和你妈妈都懂得

⑷ ①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示例:不矛盾。快乐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度过的愉快时光,惆怅是担心引起孩子的憎厌。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句式转换的能力。句式转换包括: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⑷①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不要只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还应立足于相关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语境,联系文章主题,进行研读和探究。

13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A26岁就成了广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领袖人物,被任命为著名的黄埔军校秘书,做了布留赫尔将军的亲信,布留赫尔将军当时是黄埔军校的第一号俄国顾问,现在是苏联远东红军司令。对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B】来说,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是个克星。但是【B】还是不得不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那是因为【A】在激进的学员中间影响很大。

1)在上段文字中,【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2第一号在文段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请把文段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4)请结合原著回答:你认为【A】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1)周恩来;蒋中正(蒋介石)

2)犹言第一流,形容程度上达到极点,说明布留赫尔将军是当时黄埔军校中最岀色的俄国顾问。

3)对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B】来说,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难道不是个克星?

4)示例:他有一种吸引力,羞怯,有个人魅力,有领袖的自信。他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态度温和,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解析】【分析】(1)这段话出自《红星照耀中国》,根据对这本书人物形象的积累答题即可。

2第一号的本义是: 第一流。形容程度上达到极点。结合语境分析, 布留赫尔将军当时是黄埔军校的第一号俄国顾问,也就是说布留赫尔将军是当时黄埔军校中第一流、最出色的俄国顾问。

3)要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不能改变句意,改写时要加上反问词,如难道等,要把肯定(否定)的陈述句变成否定(肯定)的反问句,句末要加上问号,语句要通顺。

4)根据对《红星照耀中国》人物形象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周恩来,蒋中正(蒋介石)

犹言第一流,形容程度上达到极点,说明布留赫尔将军是当时黄埔军校中最岀色的俄国顾问。

对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B】来说,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难道不是个克星?

示例:他有一种吸引力,羞怯,有个人魅力,有领袖的自信。他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态度温和,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的能力。名著阅读主要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从考查角度讲,名著阅读主要是从作家、作品、阅读体验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查。要做好这样的题就要做到以下三点: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文学原著;要学会对相关知识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背景等进行梳理,然后认真记忆;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

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能力。被考查的词都比较常见,这类题目在于考查对词语(含成语)的辨识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学生句式转换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本题考查对名著积累能力。做此题时,要求学生对名著的精彩片段要有真正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对精彩情节要反复阅读。记准名著的名称,作者、作答人物及其相关的故事情节。

14阅读《五猖会》,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青年时期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事,《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就是其中的一篇。

B.文章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C.文章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但也指出背诵的意义。

D.作者多处直接谴责父亲,流露出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

2)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也听到自己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句子中透露着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4)从文章看有两条线索,请选一条线索,具体陈述。

【答案】 1B

2)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作者的无助无奈以及扫兴。或者无趣、烦躁而无奈。

4)一条是以赛会为线索,即四次赛会——童年开赛会、明人的赛会、亲见的赛会、东关的五猖会;一条是以情感发展为线索,即盼望、失望,羡慕、神往,参与、欣喜若狂,忐忑,索然无味。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中年时期的人和事。C.《五猖会》没有指出背诵的意义。D.作者对其父亲没有一句谴责之词,只是流露出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于困惑。B.正确。

2)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常见表现手法有:衬托、象征、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等。象征手法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父亲让背书给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旨: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

3)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根据第10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可知此句表现了作者的无助、无趣以及扫兴。

4)此题考查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文章一条是以赛会为线索,即四次赛会——童年开赛会、明人的赛会、亲见的赛会、东关的五猖会;一条是以情感发展为线索,即盼望、失望,羡慕、神往,参与、欣喜若狂,忐忑,索然无味。

故答案为:(1B;(2)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3)作者的无助无奈以及扫兴。或者无趣、烦躁而无奈;(4)一条是以赛会为线索,即四次赛会——童年开赛会、明人的赛会、亲见的赛会、东关的五猖会;一条是以情感发展为线索,即盼望、失望,羡慕、神往,参与、欣喜若狂,忐忑,索然无味。

【点评】对于名著的讲解要熟记,看名著要记住作者,里面的特色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以及其精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或所刻画影射出的社会现象,给我们的启示等。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的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吧,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的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她却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

B.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C.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的爱心,当时给了非常大的震动。

2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阿长给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4)选文部分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3)对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

4)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解析】【分析】(1)选项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的说法不正确。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只是听到作者经常说起,是模仿作者声音而说的,这样更表现了阿长的善良和爱。因此不是表现阿长的无知。故答案为A

2)根据一个不识字的人,居然把我渴望多时的《山海经》给买来了,作者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对其行为进行了评述,这评述正是阿长的神力所在。通过这句对阿长的评述,表现了阿长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表达了对阿长的敬佩和爱戴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3)根据未选入文本中的阿长让我过年吃福橘的小事可知,阿长其实是很爱我的,只是她的表达方式让我难以接受罢了。正是因为阿长对我的关爱,不想让我失望,所以才会不辞辛苦为我买为这本书,表现了她的善良和朴实。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4)依据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的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吧,又没有好机会这一内容,可以概括为:对买书已经不抱任何希望;当阿长把《山海经》递给时,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可见,此时的心理是感到惊讶和震撼的;通过这件事,用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这句话直接表达了我的心理变化。据此可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A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先要理解文章内容,准确地概括出人物性格,然后认真审清题干和各个选项,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逐项进行信息筛选,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正确选项即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是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或者能够让你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中找出人物的相关描写,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

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变化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感情,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感情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文章内容。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傅雷家书》选读

十二月二日信摘录

    收到九月二十二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 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一月二十二日信摘录

    前天早上听了电台放的Rubinstein(罗宾斯丹)弹的e MinConcertoe 小调协奏曲)

    (当然是些灌音),觉得你的批评一点不错。他的rubato(音的长短顿挫)很不自然;第三乐章的两段(比较慢的,出现过两次,每次都有三四句,后又转到minor(小调)的),更糟不可言。转minor(小调)的二小句也牵强生硬。第二乐章全无singing(抒情流畅之感)。第一乐章纯是炫耀技巧。听了他的,才知道你弹的尽管sim-ple(简单),music(音乐感)却是非常丰富的。孩子,你真行!怪不得斯曼齐安卡前年冬天在克拉可夫就说:想不到这支Concerto(协奏曲)会有这许多 music(音乐)!

    今天寄你的文字中,提到萧邦的音乐有非人世的气息,想必你早体会到;所以太沉着,不行;太轻灵面客观也不行。我觉得这一点近于李白,李白尽管飘飘欲仙,却不是德彪西那一派纯粹造型与讲气氛的。

二月一日傅聪信摘录

    爸爸写的萧邦小传我觉得好极了,充满了诗意,而且萧邦的面貌也很真实。其中波兰作家的话特别有意思。另外,我非常欣赏海涅的那段文字,难道真是天才特别能了解另外一个天才吗?

    我说萧邦有非人世的气息,却绝无神秘的气息;他只是有时境界很高,很宁静;最主要还是诗的气息。我想音乐家中诗人气息如萧邦那样的,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他同时代的舒曼,与其说是诗人气息,不如说是文学气息更适当些。萧邦在音乐家中的独一无二,就像是人中之李白,世界上Chopinist这么难得也就在于此。但我觉得李白的那种境界尤其特殊,像他那样的浩气、才华、幻想的高远,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欧洲民族中,这样的例子恐怕更难找了。

(节选自《傅雷家书》)

1)阅读名著,可以根据阅读目的选读阅读内容。下面两位同学为得到帮助,应分别选择以上哪封书信阅读?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在作文比赛中发挥失常的同学。

喜欢弹奏钢琴的同学。

2)适夷说: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你认同他的观点吗?结合内容,简要阐述。

【答案】 1这位同学应选择十二月二日的信阅读。傅雷在这封信中向傅聪介绍了面对挫折,有烦恼的时候可以向父母倾诉,要像克利斯朵夫一样坚强。要学会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在挫折之中成长起来。作文比赛发挥失常的同学可以从这封信中获得信心与勇气,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因此,应选这封信作为阅读的内容。这位同学应选择一月二十二日的信阅读,傅雷在这封信中向傅聪介绍了自己对Rubinstein(罗宾斯丹)弹的 e Min.Concertoe 小调协奏曲)的看法,提出音乐应顺从内心,追求自然,不宜炫技,让弹奏显得牵强生硬的观点。对这位喜爱弹琴的同学有启发意义。因此,应选这封信作为阅读的内容。

2第一层:基于整体,结合内容从傅聪与读者两个角度阐述。

认同,当傅聪遇见烦恼与挫折时,傅雷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教导他如何面对苦难,当傅聪提出对罗宾斯丹的看法,傅雷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信中不但有对儿子生活的指导,也有很多涉及艺术修养的专业提点。而傅聪看了父亲专门为他写的《萧邦小传》后对艺术也有更深刻的认识。读者在傅雷与傅聪的交流中可以获得生活、艺术的经验。因此,《傅雷家书》既是一部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结合内容从傅聪与读者两个角度阐述。但没有关联。

认同,当傅聪遇见烦恼与挫折时,傅雷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教导他如何面对苦难,当傅聪提出对罗宾斯丹的看法,傅雷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信中对儿子生活与艺术尽心指导。读者在读傅雷家书中论述艺术部分的内容时,可以获得艺术修养的指点和领悟。因此,《傅雷家书》既是一部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结合内容从傅聪或读者一个角度阐述。

认同,当傅聪遇见烦恼与挫折时,傅雷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教导他如何面对苦难,当傅聪提出对罗宾斯丹的看法,傅雷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信中对儿子生活与艺术尽心悉心指导。

【解析】【分析】(1文章中的十二月二日信,傅雷在这封信中向傅聪介绍了面对挫折,有烦恼的时候可以向父母倾诉,要像克利斯朵夫一样坚强。要学会分析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在挫折之中成长。在作文比赛发挥失常的同学,正是遇到了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烦恼,读十二月二日信,可以从这封信中获得信心与勇气,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②“一月二十二日这封信中,傅雷向傅聪介绍了自己对Rubinstein(罗宾斯丹)弹的e  MinConcertoe 小调协奏曲)的看法,告诉傅聪演奏不要炫技,要追求自然和内心的感受。这对于喜欢弹奏钢琴的同学来说是有借鉴意义的。所以,喜欢弹奏钢琴的同学应该读一月二十二日这封信。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所写的内容,从这些信件对傅聪读者两个角度来阐述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的观点。从文章的几封信看,当傅聪遇到烦恼与挫折时,傅雷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教导他如何面对苦难;当傅聪提出对罗宾斯丹的看法,傅雷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来引导儿子,教育儿子。而傅聪看了父亲专门为他写的《萧邦小传》后,对艺术也有更深刻的认识。从傅雷与傅聪的信件交流中,让人读后可以获得生活、艺术方面能得到启示。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这位同学应选择十二月二日的信阅读。傅雷在这封信中向傅聪介绍了面对挫折,有烦恼的时候可以向父母倾诉,要像克利斯朵夫一样坚强。要学会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在挫折之中成长起来。作文比赛发挥失常的同学可以从这封信中获得信心与勇气,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因此,应选这封信作为阅读的内容。这位同学应选择一月二十二日的信阅读,傅雷在这封信中向傅聪介绍了自己对Rubinstein(罗宾斯丹)弹的 e Min.Concertoe 小调协奏曲)的看法,提出音乐应顺从内心,追求自然,不宜炫技,让弹奏显得牵强生硬的观点。对这位喜爱弹琴的同学有启发意义。因此,应选这封信作为阅读的内容。

⑵①第一层:基于整体,结合内容从傅聪与读者两个角度阐述。

认同,当傅聪遇见烦恼与挫折时,傅雷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教导他如何面对苦难,当傅聪提出对罗宾斯丹的看法,傅雷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信中不但有对儿子生活的指导,也有很多涉及艺术修养的专业提点。而傅聪看了父亲专门为他写的《萧邦小传》后对艺术也有更深刻的认识。读者在傅雷与傅聪的交流中可以获得生活、艺术的经验。因此,《傅雷家书》既是一部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结合内容从傅聪与读者两个角度阐述。但没有关联。

认同,当傅聪遇见烦恼与挫折时,傅雷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教导他如何面对苦难,当傅聪提出对罗宾斯丹的看法,傅雷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信中对儿子生活与艺术尽心指导。读者在读傅雷家书中论述艺术部分的内容时,可以获得艺术修养的指点和领悟。因此,《傅雷家书》既是一部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结合内容从傅聪或读者一个角度阐述。

认同,当傅聪遇见烦恼与挫折时,傅雷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教导他如何面对苦难,当傅聪提出对罗宾斯丹的看法,傅雷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信中对儿子生活与艺术尽心悉心指导。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名著的考查越来越深入,因此名著的学习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答题一定要结合名著内容来答,注意叙述的条理性。

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名著的考查越来越深入,因此名著的学习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答题的关键是文章内容的熟练掌握,再者注意表述的条理性。

17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记得有一天早晨,我第一次问起这个字的意思。当时认识的字还不很多,我在花园里摘了几朵早开的紫罗兰送给莎莉文老师。她很高兴地想吻我,可我那时除了母亲外,不愿意让别人吻我。那时候,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

    “爱是什么?我问。

    ②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

    我第一次感到了心脏的跳动,但对老师的话和动作依然迷惑不解,因为当时除了能触摸到的东西外,我几乎什么都不懂。

    我闻了闻她手里的紫罗兰,一半儿用文字,一半儿用手势问道:③“爱就是花的香味吗?

    “不是。莎莉文老师说。

    我又想了想。太阳正温暖地照耀着我们。

    ④“爱是不是大阳我指着阳光射来的方向问,是太阳吗?

    当时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但莎莉文小姐却连连摇头,我真是又困惑又失望,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老师不能告诉我,什么是爱呢?

    一两天过后,我正用线把大小不同的珠子串起来,按两个大的、三个小的这样的次序。结果老是弄错,莎莉文小姐在一旁耐心地为我纠正错误。弄到最后,我发现有一大段串错了,于是,我用心想着,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把这些珠子串好。莎莉文老师碰碰我的额头,使劲地拼写出了这个字。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

    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不是在想珠子的排列方式,而是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的解释。那天,乌云密布,间或有阵阵的细雨,突然间太阳突破云层,发出耀眼的光芒。

    ⑤我又问老师:爱是不是太阳?”“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说。她似乎意识到我仍然是困惑不解,于是又用更浅显、但当时我依然无法理解的话解释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1)文中处的描写表现了________

2③④两处海伦的发问表明了她对的理解已达到怎样的程度?

3)从③④处看,莎莉文小姐对海伦关于的理解予以否认的理由是________

4处莎莉文小姐对的解释有什么特点?

5)结合语段,简要谈谈莎莉文小姐的教育特点和形象特征。

【答案】 1)让感受到爱,表明爱是发自心灵的情感

2)对爱初有所悟,但只是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

3)为了引导海伦获得思维的提升,从而开发海伦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

4)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5)莎莉文热爱海伦,讲求教育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时机,开启思维、智慧和情感。提示:此题可抓住文中莎莉文小姐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仔细品味揣摩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从处的描写可以概括。

2爱就是花的香味吗?”——在海伦看来,爱是给人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爱是不是大阳?”——在海伦看来,爱能给人光和热,能是万物茁壮成长。所以说海伦对爱初有所悟,但只是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

3)从莎莉文老师的回答不是连连摇头可以推断。

4)莎莉文老师用比喻来解释,还联系了实际生活。

5)抓住文中莎莉文小姐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仔细品味揣摩人物形象。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在海伦略有所悟而又困惑不解时给与解释和引导,不愧为杰出的教育家。

故答案为:感受到爱,表明爱是发自心灵的情感;

对爱初有所悟,但只是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

为了引导海伦获得思维的提升,从而开发海伦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

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莎莉文热爱海伦,讲求教育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时机,开启思维、智慧和情感。提示:此题可抓住文中莎莉文小姐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仔细品味揣摩人物形象。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这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要求写出有关语句,就是要用原文来回答;

阅读理解,首先要整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再去分析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这样就容易分析各个小题了;

本题考查的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这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要求写出有关语句,就是要用原文来回答;

本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解答此题,要结合原著故事情节,概括答题;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解答此题,要注意审题,结合原著分析莎莉文的形象,结合选段分析保尔的人物形象。

1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作为一部科学幻想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诺第留斯号鹦鹉螺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半世纪以来,凡尔纳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各国潜艇事业蓬勃发展。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是黄旭华。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不久之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所有潜艇专家并对中国施加压力。

    黄旭华受命于危难之间,他决心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默默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奋斗着。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他再接再厉,不断提高潜艇的性能。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300米在南海做深潜试验。历史上多有潜艇试验人员葬身海底的先例,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还是坚持亲自下潜。潜艇在水的压力下咔咔作响,仿佛随时可能破裂,但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直至最后成功。黄旭华由此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他进行科学探索的巨大勇气和无畏的献身精神震撼了世人。

    黄旭华为我国的海洋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1)黄旭华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儿子。他的事例不禁令同学们联想起《论语》中对君子的有关论述。下列语句不能用来阐述黄旭华事迹的一项是(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B.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C.君子主忠信。

D.君子不器。

2)你觉得《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与黄旭华在精神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和小说内容谈谈你的想法。

答:我觉得尼莫船长与黄旭华都具有________的精神。我的理由是: ________

【答案】 1D

2)我觉得尼摩船长和黄旭华都具有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尼摩船长冒着被冰山碰撞等未知风险去探索南极;而黄旭华为了能更了解潜艇性能,甘冒风险,亲自参与下潜试验。

【解析】【分析】(1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意思是: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此句能印证材料中的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送走了一个个不眠之夜B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此句强调了一种行先于言的精神。C君子主忠信意思是君子行事当以忠信为主。此句能印证材料中的决心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D君子不器意思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已经达到了圆融善美的境界,不会只拘泥于一方面的作用或能力。故选D

2)尼摩船长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工程师,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又机智的人。这些性格中与黄旭华的相同之处很多。例如潜艇在水的压力下咔咔作响,仿佛随时可能破裂,但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直至最后成功体现了黄旭华遇事沉着冷静。而尼摩船长在对付土人的围攻时也表现出了沉着冷静的特点。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D

我觉得尼摩船长和黄旭华都具有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尼摩船长冒着被冰山碰撞等未知风险去探索南极;而黄旭华为了能更了解潜艇性能,甘冒风险,亲自参与下潜试验。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相同点,再认真比较,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19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A)现在,他身体完全垮了,失去了重新归队的希望,他该怎样对待自己呢?他终于使巴扎诺娃吐露了真情,这个女医生告诉他,前面还有更可怕的不幸等待着他。怎么办?这个恼人的问题就摆在面前,逼着他解决。

    既然他已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在今天,在凄凉的明天,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不是在虚度光阴呢?用什么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呢?光是吃、喝和呼吸吗?仅仅作为一名无能为力的旁观者,看着同志们战斗前进吗?就这样成为这个队伍的累赘?该不该毁掉这个已经背叛了他的肉体?只是朝心口打一枪,一切难题都解决了!过去能够生活得不错,现在就应当能够及时结束这个生命。一个垂死的战士不愿再痛苦挣扎,有谁能指责他呢?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手枪扁平的枪身,手指习惯地握住了枪柄。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

    “谁能想到,你会有这么一天?

    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保尔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B)有一次,巴扎诺娃因公出差,到了莫斯科,前来探望保尔。他们谈了很久。保尔热情洋溢地告诉她,他选择了一条道路,不久的将来就可以重新回到战士的行列。巴扎诺娃发现柯察金两鬓已有银色的发丝,便轻轻地说:我看得出,您是经受了不少痛苦。您仍然没有失去那永不熄灭的热情。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贵呢?您已经准备了五年,现在决定动笔了,这很好。但是您怎么写呢?

    保尔笑了笑,安慰她说:明天他们给我送一块有格的板子来,是用硬纸板刻出来的。没有这东西我没法写。写写就会串行。我琢磨了好长时间,才想出这么个办法在硬纸板上刻出一条条空格,写的时候,铅笔就不会出格了。看不见所写的东西,写起来当然挺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有好长一段时间怎么也写不好,现在我慢慢写,每个字母都仔细写,结果相当不错。

1)联系原著,选文(A)中保尔差点自杀的原因是什么?选文中巴扎诺娃最初是因为什么机缘认识保尔的?

2)选文(A)(B)表现了保尔怎样的人物性格?请举例简要分析。

3)文中写到了主人公有自杀的念头,在这之前,保尔经历了几次死里逃生?请你说说这几次死里逃生的情况。

【答案】 1)保尔差点自杀的原因:保尔面临着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身体彻底垮了,丧失了战斗力,他非常苦恼,不能自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与希望。机缘:巴扎诺娃是一名医生,保尔因车祸入院而与她相识。 (具体:是因为保尔一次坐车去区里办事,车掉水沟里了,保尔右腿的膝盖压碎了,保尔被送到哈尔科夫外科学院,因此而相遇。巴扎诺娃是保尔在哈尔科夫外科学院的一次手术中的责任医生。)

2)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或:保尔坚韧、顽强、积极、乐观,不向命运低头,不向疾病投降。举例:保尔在海边差点自杀了,但他最终还是战胜了自己,重新燃起生活、奋斗的热情和信心。保尔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保尔与疾病顽强斗争,开始文学创作,重新回到战士的行列

3)第一次:在与波兰人交战中保尔腿部受伤,得了伤寒感染;第二次: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保尔身边爆炸,头部受重伤;第三次: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有着伤病的保尔,回家养病;第四次:在铁路快要修完时,保尔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差点要了他的命。

【解析】【分析】(1)由语段内容可知,此语段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知道自己的病更重了,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而且书的原稿在邮寄途中被邮局弄丢了,他万念俱灰,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与希望,因此想自杀。原著第十六章,写保尔乘坐汽车去离城很远的一个区,汽车半路翻车掉进水沟里。这次车祸让他的右腿膝盖被压碎了。保尔被送到哈尔科夫外科学院,因此遇到巴扎诺娃,巴扎诺娃是保尔在哈尔科夫外科学院的一次手术中的责任医生。

2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保尔先是全身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肆虐的病魔终于把这个充满战斗激情的战士束缚在床榻上了。因此他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但是很快保尔反思自杀是最怯懦的行为,想到了打仗时的勇敢,从而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从低谷中走了出来。这个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并且没有丝毫写作经验的人,开始了他充满英雄主义的事业——文学创作,重新燃起生活、奋斗的热情和信心。体现了保尔坚韧、顽强、积极、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性格,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注意要举例分析。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为了自己的政治立场,牺牲了和冬妮娅的爱情,在革命和战斗中四次死里逃生。第一次:19202月在与波兰白军战斗中,保尔的腿受伤了,并染上了伤寒;第二次:一次骑兵部队的激战中,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炸响,使他的头部受伤;第三次:保尔参加了肃反工作,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身有伤病的保尔,因此,他不得不离开岗位,回家养病;第四次:保尔在修筑铁路时,患了大叶性肺炎以及要命的伤寒病,差点死去。

故答案为:保尔差点自杀的原因:保尔面临着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身体彻底垮了,丧失了战斗力,他非常苦恼,不能自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与希望。机缘:巴扎诺娃是一名医生,保尔因车祸入院而与她相识。 (具体:是因为保尔一次坐车去区里办事,车掉水沟里了,保尔右腿的膝盖压碎了,保尔被送到哈尔科夫外科学院,因此而相遇。巴扎诺娃是保尔在哈尔科夫外科学院的一次手术中的责任医生。)

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或:保尔坚韧、顽强、积极、乐观,不向命运低头,不向疾病投降。举例:保尔在海边差点自杀了,但他最终还是战胜了自己,重新燃起生活、奋斗的热情和信心。保尔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保尔与疾病顽强斗争,开始文学创作,重新回到战士的行列

第一次:在与波兰人交战中保尔腿部受伤,得了伤寒感染;第二次: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保尔身边爆炸,头部受重伤;第三次: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有着伤病的保尔,回家养病;第四次:在铁路快要修完时,保尔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差点要了他的命。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故事内容、情节及人物的把握。做题时,联系题干要求,结合重点句子的理解把握。

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的把握。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赏析和概述,通读名著,把握保尔经历的几次死里逃生的经过和结果。

20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

    智真长老便唤首座、维那,商议剃度这人;分付监寺,都寺,安排斋食。只见首座与众僧自去商议道:这个人不似出家的模样。一双眼却恁凶险!众僧道:知客,你去邀请客人坐地,我们与长老计较。知客出来请赵员外、鲁达,到客馆里坐地。首座、众僧禀长老说道: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相貌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长老道:他是赵员外檀越的兄弟。如何撇得他的面皮?你等众人且休疑心,待我看一看。焚起一柱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一炷香过,却好回来,对众僧说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首座道:长老只是护短,我等只得从他。不谏不是,谏他不从便了!

(二)

    话说当日智真长老道:智深,你此间不可住了。我有一个师弟,现在东京大相国寺住持,唤做智清禅师。我与你这封书,去投他那里,讨个职事僧做。我夜来看了,赠汝四句言,你可终身受用,记取今日之言。智深跪下道:洒家愿听偈言。长老道: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鲁智深听了四句偈言,拜了长老九拜,背了包裹,腰包,肚包,藏了书信,辞了长老并众僧人,离了五台山,迳到铁匠间壁客店里歇了,等候打了禅杖,戒刀,完备就行。寺内众僧得鲁智深去了,无一个不欢喜。长老教火工、道人自来收拾打坏了的金刚、亭子。过不得数日,赵员外自将若干钱来五台山,再塑起金刚,重修起半山亭子,不在话下。

1)结合原著简述鲁达到五台山出家的原因及其离开五台山前往东京大相国寺途中的遭遇。

2)结合选文和原著对鲁智深在五台山所作所为的叙述,简要分析鲁智深的形象特点及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众僧皆厌恶鲁智深,而智真长老却认为此人正果非凡,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鲁达为救被欺辱的金氏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后出逃,在赵员外的帮助下到五台山出家。在前往大相国寺途中,制服了占山为王、要强抢刘太公女儿的小霸王周通,后在赤松林遇见史进,两人在瓦罐寺除掉了崔道成和丘小乙,火烧瓦罐寺。

2)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做和尚,不参禅,不守清规戒律,下山喝酒,醉打山门,毁坏金刚,逼众僧吃狗肉,事后还请长老评理,刻画了鲁智深率性而为、无拘无束、粗鲁莽撞、却又如孩子般可爱的形象。作者将人物置于不同环境(或与人物反差很大的环境)中,表现其不同性格特征和反抗道路,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

3)鲁智深在《水浒传》中,算得上是一个善始善终,修成正果的人物:他一生路见不平,行侠仗义,除恶务尽,如救素未谋面的金氏父女;对朋友侠肝义胆,有情有义,如野猪林暗中护送好友林冲,危难时出手相救;不贪色,不贪钱财,不留恋功名,如擒方腊立大功后不愿还京做官,最后在浙江听潮信而圆寂。鲁智深用自己的修行说明其是有佛心、佛缘的人,印证了智真长老的慧眼。

【解析】【分析】(1)根据对原著的阅读理解可知,鲁达在酒馆认识了金翠莲,帮助金翠莲,资助金翠莲父女逃离虎口。三拳打死镇关西,,为躲人命官司,鲁达在雁门县巧遇金老,金老把恩人鲁达请到家中,并与收金翠莲做外室的赵员外相见,赵员外对鲁达表达了佩服之情,帮助他到五台山出家。鲁智深破酒肉戒,二次大闹文殊院,无奈之下智真长老甩锅给自己的师弟,将鲁达派往大相国寺。鲁智深下山,在桃花村遇桃花山二头领小霸王周通欲强娶刘太公之女。鲁智深为刘太公解除逼婚之忧,假扮太公小女,打了来庄逼亲的周通,大头领李忠为二头领报仇,与鲁达相认。后到瓦罐寺,那些僧人都向他诉苦,后来才知道,这寺庙已被一僧一道霸占。僧人叫崔道成,道人唤丘小乙。巧遇史进,再后来结果了二人的狗命。那鲁达本是菩萨心肠,回头惦念着老和尚和那妇人,但见只剩下尸首,一时痛苦,遂火烧了瓦罐寺。

2)鲁达在大闹五台山,又是喝酒,又是吃狗肉,打倒了金刚,推翻了亭子,直闹得佛场众僧人卷堂大散。鲁智深看似犯戒的行为,其实是他对盲目修行的反抗。又表现他率性而为、无拘无束、粗鲁莽撞、孩子般可爱的形象。

3)鲁智深打郑屠,原本也没有想打死他,只因为他嫉恶如仇,下手狠了一点,三拳就把镇关西给打死了。但鲁智深马上就想到: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他急急地回到自己住的地方,拿了很少一些东西,大部分东西都舍弃了,马上出逃。按照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规矩,鲁智深是提辖,这种行为是没有死罪的,何况他打死的又是一个欺诈人的郑屠。但规矩是规矩,现实是现实,武松也是官员,打死的是害人性命的奸夫淫妇,照样成为了刑徒。当他第二次打死了人,在墙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为的是不连累无辜,马上逃亡。不过,这种明智之举和鲁智深比较起来,显得有点儿觉悟晚了些。一般人来说,财物可以舍弃,这个提辖的官职是很难舍弃的,即便是定罪服刑,期满后还是可以继续当官的。史进杀了县里的两个都头,还要找师傅王进,幻想着日后讨个出身;杨志杀了牛二,到了北京大名府照样做了提辖。但这只是特例,一般情况下,很多人没等到熬过那一百杀威棒,就已经一命呜呼了。鲁智深没有史进般的幻想,也不是武松那般思维单纯,他的智慧比一般人深。鲁智深有一双慧眼。如果说,这双慧眼还不能像佛祖一样识人的话,鲁智深的慧眼能识事。鲁智深能抛却尘世,毫不犹豫地选择出家,具有佛缘。鲁智深与佛有缘,他救的那个金翠莲没有回东京,而是嫁给了五台山下一个有钱的赵员外。这个赵员外是五台山文殊院寺庙里的一个大施主,他曾经许下一个心愿,要在寺庙里剃度一个人,而恰恰一直没有个合适的,直等到鲁智深来填补。这是当时一种上层人的行为,信佛之人要把自身献给佛,因为社会因素还不能让他天天待在寺庙,于是就找一人代替他敬佛,前代有皇帝也这样干过。鲁智深正好成为了这样一个人,而介绍他前去的又是文殊院最大的施主檀越,难道不是与佛有缘吗?而鲁智深对于要当和尚,竟然没有丝毫的犹豫。其实对于当和尚与否的选择,丝毫不必杀了人选择逃亡少动心思。人当了和尚,官司再也与己无关了。但同样的,世俗上也等于再没有这个人了。结婚生子传宗接代已经和这个人无关了,一般人能不费一番思量吗?鲁智深在只知道这些不知道任何佛家规矩的情况下,爽快地答应当和尚,只能认为与佛有缘。

故答案为:鲁达为救被欺辱的金氏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后出逃,在赵员外的帮助下到五台山出家。在前往大相国寺途中,制服了占山为王、要强抢刘太公女儿的小霸王周通,后在赤松林遇见史进,两人在瓦罐寺除掉了崔道成和丘小乙,火烧瓦罐寺;

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做和尚,不参禅,不守清规戒律,下山喝酒,醉打山门,毁坏金刚,逼众僧吃狗肉,事后还请长老评理,刻画了鲁智深率性而为、无拘无束、粗鲁莽撞、却又如孩子般可爱的形象。作者将人物置于不同环境(或与人物反差很大的环境)中,表现其不同性格特征和反抗道路,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

鲁智深在《水浒传》中,算得上是一个善始善终,修成正果的人物:他一生路见不平,行侠仗义,除恶务尽,如救素未谋面的金氏父女;对朋友侠肝义胆,有情有义,如野猪林暗中护送好友林冲,危难时出手相救;不贪色,不贪钱财,不留恋功名,如擒方腊立大功后不愿还京做官,最后在浙江听潮信而圆寂。鲁智深用自己的修行说明其是有佛心、佛缘的人,印证了智真长老的慧眼。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梳理能力。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必须多下功夫,对名著情节进行梳理,熟悉相关的人物、地点和事件。解答此类问题,必须对名著中的重要情节进行重点识记;

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对名著中的人物,要掌握其形象特征。阅读名著,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做此类常识题,注意题干要求答什么,简要回答即可。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含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