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2-03 20:36:04

《杜甫诗三首之望岳》
虎林市逸夫中学 王红梅
一、导入新课
(屏显杜甫图片)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 二、新授 1、写作背景:
2.展示朗读:忘情吟诵(屏显) 1)自由练读。
2)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3)小组竞赛朗读。 4)齐读全诗。 3、合作译诗:
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师:引导学生概括诗歌主题) 4、诗句赏析:
杜甫曾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在这三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句,或者标点用得好,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可示例。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昼犹昏。“割”字提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
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5、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符合原意)、清晰(顺序合理)、生动(描绘细致)。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诗的末联提到的“绝顶”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顶。
4.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6、唱古诗。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下课。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