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教学目标有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主题教研活动的策划

发布时间:2020-04-13 03:40:22

在日常的教学调研中,通常会发现教师们更愿意透彻研究教材的内容,但对教材中内容的呈现与课程目标相关性研究却不够。在组织教学研讨活动中上传的教学设计中,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活动并不完全一致,讨论中教师们也常常提出怎样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具有匹配性;是否可以依据课程目标,根据所教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选用和开发教材;如何做到自我拓展的教学内容有效落实了课程目标等的问题。针对上述状况,笔者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按“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教研行动——反思提升”的策略,展开了系列的研讨活动,如“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等。

  1 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回放

  1.1 活动主题

  如何指导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更有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1.2 活动目的

  (1 促进教师认识到备课中目标先行的重要性;

  (2 提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有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

  1.3 活动形式

  1 活动时间:一个学期。

 (2 活动方式:教研员亲临课堂教学研讨;

  1.4 活动过程

  1.4.1 前期准备

  (1 针对问题,思考与形成研究模式

  (2 与大备课组组长一起研讨学习,完善研究形式。

  加强对主题活动课题核心概念内涵的研讨,形成统一看法。

  如本主题教研活动中的核心概念为教学目标与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经过研讨认为在这个研讨活动中,“教学目标”是指依据学科课程目标要求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活动,旨在使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或经验。“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是指在仍沿用班组授课制的教学形式下,从“教”的角度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备课中应先思考:采用的策略与手段是什么?需要完善教材的材料是什么?为什么要完善?针对的目标是什么?……

  根据初步确定的研究模式,在研究使用中逐步修正与完善。

  如一开始并没有框架结构中第一环节的“关注他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然而在自我研究中发现我们在设计一节课时会从网络、书刊上借鉴很多先行者的优秀做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与所教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发展性使用。为此笔者将此补充为第一环节,让教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明白借用其他教师的优秀做法是正常的,但要明白在使用中,必须要通过自我的评价、反思与重建,要和自己教学风格融为一体。

  1.4.2 实践优化

  (1 先行自我研究,形成指导性案例。

  关于目标与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性案例举例:

  教学目标:知道细胞识别的概念及概念形成的过程(威尔逊实验思想)。

  教学活动设计:

  ① 设问:为什么免疫细胞能识别和区分“自己”和“异己”物质?是如何识别和区分的?

  ② 讲解威尔逊实验过程,追问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结果?

  ③ 回顾与介绍细胞的识别功能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有关→引出细胞识别的概念→划出概念→提升:细胞识别是免疫的基础

  设计意图:从对免疫概念中关键词的质疑,引出威尔逊实验,感悟科学家实验设计中的思想与方法。

  (2 大备课组组长讨论、模仿、研究与提升。

  大备课组组长对各自研究课题进行目标的制定,并在网络中展开讨论与确定,然后按“模仿设计教案——说课研讨——内化提升”的形式,加深对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相匹配的教学活动设计的认识。

  关于大备课组组长通过讨论、模仿、研究与提升的举例:

  目标2:分析节肢动物繁盛的原因。

  策略:假设可能的原因→找证据→分析→结论。

  教学活动设计:

  (1 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极为庞大,占了动物界的84%,在江河湖海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如此繁盛,你估计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猜测可能的原因)

  (2 大家有这么多的假设,你们的假设对不对呢?请各小组就其中的一个猜测,找寻证据分析你猜测的合理性。

  (3 交流总结节肢动物繁盛的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假设、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核心成员展示研究成果,并展开进一步的研讨。

  关于核心成员研究成果展示的举例:

  活动3: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几种我们身边常见的真菌;了解真菌对人类的有益之处和有害之处。

  能力目标:通过自己收集资料,培养小组合作及资料整理和归纳的能力。

  (4 各大备课组展开相关学习与研讨活动。

  本阶段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第一层面是撰写教学设计,主要是制订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思考与目标相吻合的教学活动设计。

  第二层面是说课研讨,主要进行15 min片断课或一堂完整课的说课,通过研讨与反思,完善教学设计。

  第三层面是课堂教学实践,主要是进行课堂观察,通过对听课后的感受、遇到的问题、处理方法及对引发的思考的讨论,改善和提升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实际的教学行为和能力。

2 活动方案实施后的收获与启示

  2.1 活动方案实施后的收获

  从上述回放的活动过程可以看出,这个过程还是围绕大多数教学研讨中采用的一般环节进行的,主要由课前设计、过程描述、课后反思这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构成。

  图2示主题研讨活动的流程。

  反思这种主题研讨形式的实践活动,由于活动的发展与每位参与者心路发展的历程紧密结合,促进和提升了教研员和教师们对专业发展的主动追求。

  (1 实现了自我超越。

  因为人都有肯定自己,追求成长的动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自己以往的传统做法和传统观念,积极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由于初步获得成功,青年教师们有了发展自己和提升自己的信心。

  (2 培育良好的研究环境。

  由于研究过程都是心与心的碰撞,强化教师之间的认同感。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的主体意识、研究的效能感、个人的反思能力都得到了增强。

  (3 构建研究的共同体。

  由于主题活动的研究方式采用的是“行动研究”,这个过程更强调的是反思。而反思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集体性活动,在教师与教师合作的共同体中,通过与其他教师的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

  (4 完善了人格。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了教学合作的心理机制,在研讨的过程中,提醒自己与他人是否能做到:倾听(尊重与信任);交流(理解与沟通);协助(互助与竞争);分享(体验与反思);整合(对话与统筹)。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博取百家之长,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也会乐善好施,将教学经验与之分享。

  从实施过程中透视的信息可以看到,在这个主题的实践活动中,力求以大备课组的形式弥补学科在学校中无研究氛围的局面,也由于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教师们熟知的研究方式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教师们乐于参与,激发了教师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但在实施中也发现缺少专业引领就会影响活动的效果,因此专业引领资源的不足,已成为制约主题教研活动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2 活动方案实施后给予的启示

  是教学研究的实践者和组织者,教研活动的本质是教研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实现有效教学或有效研究的活动过程。

  (1 教研活动主题必须是调研中的“真”问题的研究。

  当前,教师们都有想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开拓自己的视野,并都有想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或别人的研究成果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或完善自己的教学的愿望。如本活动的主题是教师在课改研究逐步深入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且又是对课标要求、教材展开、校本教材开发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由于活动的主题与教师们的想法一致,为此教师们都能积极参与活动,活动后也能真实谈出他们的观点和进一步的思考,也乐于模仿,并继续这个主题的研究。

  (2 教研活动方案的设计要与规划和研究的主题相“匹配”。

  从有些教师的言谈中,发现教师们普遍感到没有吸引力的教研活动都有下列特点:教研目标不明,设计随意或无准备。要使教研活动具有吸引力,作为一个学科教研员,必须要有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围绕整体规划,设计一个个相对应的主题活动,由于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是上一次或上阶段系列活动的延伸,这样教师们觉得跟随着的研究有连续性和可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空间,也就自觉自愿在日常教学中同步于学科倡议的教学改革研究。这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既促进教师们业务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对教师们业务上的管理。

  (3 主题活动过后须留有“空白”,留有让教师们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当下,教师常在研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留有“空白”,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与自主发展。其实在教研活动中,也应该留有这种“空白”。每次的活动结束后,要让教师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研员不能只说结论性的语句,而是应该及时提炼教师们的意见,形成可进一步思考或研究的课题与方向。如在本主题活动中,教研员的先行研究关注的仅是目标与教学活动设计的一致性,并没有涉及到评价问题,而在核心研究成员的研讨课上,在相应教学环节上穿插了评价,使教与学环节更明白各自行为的合理性。这个无意中留下的“空白”给了很大的启示,在教学研讨中一定要给予教师们更大的发表自己想法的空间,挖掘出教师们最大的潜能。

“围绕教学目标有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主题教研活动的策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