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赏析

发布时间: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
之感。一个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
志,借鹤而写离开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自古逢秋悲寂寥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秋日胜春朝
,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
,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你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幅画面是对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
,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使秋日胜春朝
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极为合理。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
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
便引诗情到碧霄即志气。人果真有志

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这是一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的感觉。
人悲秋,是历来咏秋诗的一贯格调。
"我言秋日胜春朝",说秋天比春光
要好,体现了作者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
这首诗的写作格调是以往未曾见过的。
它所表
达的意境是诗人对秋的赞美之情,对秋的喜爱之情。诗的前两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人对秋的喜爱。
很强的感染力,真可谓是一首好诗。
刘禹锡《秋词》赏析
薛温国
刘禹锡《秋词》共两首,刘禹锡的一生坚持改革社会的理想,蔑视和嘲笑那些攀龙附凤的权贵,而遭到权贵们的压抑贬斥。刘禹锡一生坎坷,但也风骨凛然、志向远大,从未妥协与屈服。在我们就来赏析他
的《秋词》。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的作品。自古句点出逢秋而悲,古今皆然,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慨。我言句以响遏行云的一声断喝,推翻悲秋主题一新天下人耳目。晴空二句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我们看到,在那一碧如洗的寥廓高天上,一只白鹤腾空而起,直冲九霄,把我的诗思也引到了高空。目击此情此景,怎能不使人惊喜和感奋?融诗情与画意是秋日胜春朝的形像化说明,景致飞动,笔触轻灵,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全诗有直抒胸臆之妙,而无含蓄不足之嫌。自然,诗人抑春扬秋,
并不表明他对春朝怀有某种偏见,从中可以触摸到诗人豪迈、壮阔的胸襟。为了驱除悲秋心理,诗人有意在之间有所轩轾,再看第二首:
山明水净夜来香,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这里人仍将抒情、写景、议论熔于一炉。那漫山红黄相间的枫叶是对第一首绘就的秋景图的巧妙点缀和生动的补充。如果说前诗主要着重于高空的话,此诗则主要落笔在地上。秋日登楼,让那清气徐徐沁入肌骨,可以使人清醒、理智,而那烂漫的春光则只能使人昏醉、轻狂。这样,又何必逢秋呢?
既有哲理意蕴,

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
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
,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
我认为,这首诗不只告诉了我们
给人以耳目一新
乐观向上,而且刘禹锡作诗的独辟蹊径也值得我们用在我们平常的作文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
日胜春朝"形成一种鲜明对比,一个言悲,一个说喜,表现了丰富的思想感情。
",以鹤飞九天直冲云霄的情景,
同时也说明了诗
一扫秋天的萧条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秋景图,

岂如春色嗾人狂这铿锵有力的吟唱,向我们袒露了诗人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不畏衰节的情怀。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偏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的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之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两首诗《秋词》主体相同,但各写一面。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迁,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风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如果你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郁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艺术美感,刘禹锡的这两首诗给与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
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这里有必要简单总结一下刘禹锡的诗歌成就和主要贡献,主要有三方面:掘;〔2〕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
1〕对题材领域的拓展和发
3〕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同时,他还常常借古人之针贬,刺
现时之痼疾;征前代之兴亡,示不远之殷鉴。这样,他对题材的发掘,也较前人几时人更深一层。他不仅
扩大了咏物事的叙事功能,创造出寓言式的新形式更使其诗歌底蕴深厚。
悲秋,是历代诗人递相沿袭传统主题。最早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到汉代无名氏《古歌》中的秋风萧萧愁杀人,再到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做客,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欧阳修《秋声赋》中所说的噫嘻悲哉!此秋声也,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特别是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请、肃杀的秋色状景以托怨情,以兴别恨,少有不着一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南逢开口笑,花须插入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唐后主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所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等等。这些诗词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托伤时忧国的凄怆痛苦或倾吐落魄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古代文人一般都有悲秋情节,所写秋景也大都有肃杀、感伤的情调,作为一种传统,也可算作一种文化积淀,历代文人陈陈相因,大多走不出悲秋的老路。让我们今人读后往往为之泣下,觉得他们太感慨、太黯然,
太神伤。人生总要经历坎坷,命途本就多舛,何必苦苦伤悲,终穷一生呢?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首一反传统看法,脱尽了古人悲秋的窠臼,扫尽了古人悲秋的颓废萧瑟之气的壮美之诗。描绘的是色彩绚烂的秋景,表现昂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对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士大夫的思想境界是不同的,作为以天下为己任,要彻底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则肯定有别于封建文人。因而,同时面对,由于胸襟不同,抱负不同,所以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也就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自然有别。为此毛泽同志以壮阔绚烂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这是
封建士大夫无法企及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为历代作家递相沿袭的传统主题,如悲秋主题,伤春主题,叹老主题,嗟悲主题,别离主题,相思主题等。刘禹锡在表现传统主题是,虽然依循其既有的思维定势及情感指向,作顺向的引深与推阐,却力图深化其情感内涵,强化其思维力度,从而使之达到新的更高的层次。更能见出诗人艺术独创性的还有他对传统主题所作的种种既出人意料的又令人振奋的反拨,故意违逆传统主题既定的情感指向于思维趋归,力图从相反的方向对其偏颇之处有所匡补或拨正,显示出作者前无古人的胸襟气魄和迥异于流俗的卓越见识。它突出的表现为:一反悲秋主题,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
;

一反嗟悲主题,不惧播迁,唱出正气凛然的壮歌;一反叹老主题,不服老迈,唱出朝气蓬勃的暮歌。诗言志刘禹锡的诗情及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显然,这也就是《秋词》的主题。一曲昂扬的激励雄心壮志的高歌。志当存高远,壮志在我胸。今天,我们寻觅着,捕捉着刘禹锡等众多的文人志士身上的闪光点。
我们不仅洞见一位俯时济世,澄清天下却又命运多舛,
历尽坎坷的时代精英独特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更为他的热情才略,力图独出机杼,别开生面的审美趣
向和远大志向所折服。
《尚书》中说得好:功崇惟,业广为勤;屈原说得好:披明月兮佩宝璐,登昆仑兮食玉英项羽书说得好:力拔山兮气盖世,曹植说得好: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刘邦的鸿鹄高飞,
一举千里是一种志向;刘禹锡的年益壮,志益大是一种志向;陆游的壮志未与年但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更是一种志向。我们敬佩陶渊明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我们赞叹李世民的:心随朗月高,志于秋霜洁;我们渴望李白的:安得锜天剑,跨海斩长鲸;我们感慨苏轼的:会挽雕弓
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今天,捧读这些经典,我们发现里面是神秘的,里面是神圣的,我们意识到的不只是经年的不朽和硬质的美好,更意识到那精辟的阐释:志存高远,我心永恒。优秀的诗篇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重要的诗中所蕴含的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熏陶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让学生受用终生。而读《秋词》我们则分明感悟到了刘禹锡内质浑厚的深远
意蕴。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
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
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
说出的是诗
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鹤凌,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

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
自喻,也许是诗人视不屈的
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秋词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