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

发布时间:2020-05-06 19:40:49

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对于广大中学生而言,议论文写作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本篇专门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题,即议论文写作。

人有“人气”,士有“士气”,一篇精彩的议论文会让你感觉文字在纸面上跳跃,风生水起,云飞雨落;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丝丝缕缕的气息,我们称之为“文气”。一篇议论文如果有流畅,充盈,鼓荡的文气,就能牢牢地吸引读者的眼球;反之,文章支离破碎,磕磕绊绊,文气不畅,自然无法打动读者。这就要求我们写作文时最好能一鼓作气,一气呵成,给文章注入充沛的气势,从而感染读者,赢得高分。如何来锻造“文气”,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言之有理”

   

议论文的主要任务是表达思想和观点。“言之有理”的“理”就是文章的思想观点,也叫中心论点。老师都希望学生的作文有深刻的思想,可是思想不是毛毛雨,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作文的源头活水是生活和阅读,也就是说,生活和阅读是思想的两大源头。可如今两大源头都被掐断了,比如生活方面,学生们都是从校园到校园,“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学校的围墙将学生与火热的生活隔开了,学生变成了养殖场的鸡和鸭,哪里还有空闲去品味生活,感悟人生?再如阅读方面,学生们的眼中除了教科书,就是习题集,要不就是“天利38”或“黄冈密卷”,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广泛和深入的阅读,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在书架上灰尘满面,无人问津。切断了这两大源头,作文的思想自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显得苍白、干涩和平庸。如何让我们的作文变得有思想,比较实际的做法是“经典常读”,也就是选择两三本有一定思想浓度的经典名著,反复研读,做到烂熟于心,然后活学活用。这是一条速成的捷径,是不得已而求其次。

    除了熟读经典,我们还应该做个有心人,要善于盘点我们的思想,也就是将我们从经典阅读中获取的思想分门别类地做个梳理,可以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方面来归类整理,便于我们在作文中加以运用。我们将阅读中获取的观点摘录下来,加以简单的解释或补充,就可以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比如关于“人与自然”,一般的观点都是“人要善待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读了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名言“万物中皆有神在”,就可以生发出这样的观点:“诚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所言,‘万物中皆有神在’,大自然是上帝伸展的花朵,我们应该心怀虔诚和敬畏之心跟自然对话,那我们全部的生命就是一次盛大的祈祷或弥撒,一次看得见的圣餐仪式。”这个观点就比一般的说法有意思,有思想。再如“人与自我”,我们读到古人“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思想,不妨这样阐释:“‘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个高明的战略家,往往十分重视‘谋势’,不会把眼光局限在具体的战术或者一城一地的得失上。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战役?及早从大处谋划自己的人生,就能尽早占据人生的制高点。”显然,这要比一般的提升自我的观点更有新意。

    我们希望学生的作文“有思想”,并不是要求学生有石破天惊的思想和观点,因为今人很多的思想都是在重复前人的观点,我们要做的只是将别人的思想观点“包装”一下,换一种更有意趣的“说法”而已。在日常的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思想的库存,经常梳理盘点自己的“三观”,这样才能在考场上做到有备无患。

    如何在作文中表达思想,可以参阅本人的作品《少年与白月光》,这是一部以思想见长的小说,主人公的思想言论振聋发聩,被曹文轩先生誉为“一部震撼人心的小说”。此书或许会让你的思想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第二:“言之有物”

    

一篇议论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必须讲道理,摆事实来论证中心论点;因此,“言之有物”的“物”就是材料,又叫论据,包括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正如有好的食材才能有好的味道,一篇议论文同样需要用一些高端和优质的材料来加工润饰。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算是高端和优质的呢?季老师觉得,材料最好有点文学气质或文化气息,有了这两点,文章才有仙灵之气。很多学生在考场上喜欢用屈原,司马迁,苏东坡和李白做论据,我们笑称为“四大天王”;满纸不是屈大夫抱石沉江就是司马迁遭惨宫刑,千篇一律,让阅卷老师的精神备受折磨;而苏轼和李白的霸屏,让人一再产生审美疲劳。其实我们在选择素材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选择这些“一流明星”,而应该选择有一定陌生度的新鲜面孔,比如弘一大师李叔同,国学大师南怀瑾,魏晋名士嵇康等等。具体而言,阅卷老师比较青睐下列一些作文素材。

    

(一)文化名言。

请注意,我们在作文中引用的名言不是诸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样一本正经的表达,而是既要有内涵,又要有文采的名人名言。比如波斯诗人俄莫伽玛的短章小诗:“人,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往何而去;来时非我所愿,去时也未征得我同意。”此诗强调人生的混沌和无常,耐人寻味,又很有诗意。俄莫伽玛是个真正的诗人,曾经预言自己死后,坟头会落满两种鲜花,他的朋友后来发现,他的坟前长着两棵树,一棵桃树一棵梨树,无数花瓣落在他的坟墓上;当下并不缺乏诗人,不过他们只是写诗的人。再比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与人言者只有一二,故此,‘不想八九,常想一二’”强调人要知足常乐,这样的名句就很有意蕴。一篇议论文至少要用四到五则这样的文化名言,让阅卷老师觉得你学富五车,博览群书,很像一个读书人。

    

(二)文学名著。

阅读文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弥补阅历的单薄和思想的贫弱,让我们过“人类”的生活,去获取别人的生命体验。《红楼梦》和《三国演义》是必读的经典,想要真正了解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就必须通读这两本书。《红楼梦》散发着阴柔之美,《三国演义》则浸透着阳刚之美。曾有学生跟我说,他不喜欢读《红楼》是因为贾宝玉有点像伪娘。这里稍作解释,小说的“人设”必须和作品的审美格调相统一,试想,在美丽如画的大观园中,如果将贾宝玉换成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蒙古大汉,是多么滑稽的画面。《三国演义》也不要当作历史书来看,它是文学虚构,比如关云长手中的青龙偃月刀,三国时代根本就没有,那是唐宋时才出现的兵器,而且是仪仗队用的玩意,不能用来砍人。另外,还可以读一读《飘》和《嘉莉妹妹》,前者体现了开拓进取的美国精神,后者反映了虚幻无常的美国悲剧,两本书可以对照着看。男生不妨再读一读《牛虻》和《鲁滨逊漂流记》,前者洋溢着革命的浪漫主义豪情,后者则表明什么是绝境中的自我救赎。这些名著几乎涉及作文的许多话题,如果我们不能通读原著,至少也要看一看这些名著改编的电影。

   

(三)历史名人。

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历史人物作为素材,历史人物除了前面讲过的“四大天王”,其实还有很多可选的人物,尤其是历史上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比如曾国藩;他中进士,授翰林,办湘军,创洋务,权倾朝野,位列三公;这个一生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读书人,人言其“道德文章冠冕一代”,被后人视为“今古第一完人”。但曾国藩为了实现人生的超越,耗费多少心血,历经多少艰辛,只要翻开那部《曾文正公全集》,你就会发现,其实他也是一个悲剧式人物,是一个被功名拖垮的可怜虫;他怕朝廷猜忌,故意灌园浇菜以避人耳目;怕寿命危浅,刻意节制欲望以防精力损耗;为保全名节身家,他极力伪装,人前人后作几副面孔;然而,保养有加却最终挡不住死神的垂顾,心力交瘁的他中风不语,只活了62岁。曾国藩一身汇聚智谋,经验,知识和修养,唯一缺乏的是本色和天真。再比如嵇康,他是曹操的曾孙女婿,完全有条件获得高官厚禄,然而他却躲到竹林里打铁,长啸,清谈;据说嵇康是个超级美男子,穿着绿袍,踩着木屐,踏着碎步,飘飘然有神仙之姿,喝醉酒时如玉山将倾。他在竹林里演绎出一种叫“魏晋风度”的生命气象,狂放之极,还会吃一种叫“五石散”的丹药,然而裸奔,跟他有同样癖好的还有刘伶,刘伶在家中都是以裸身迎客,还振振有词地对朋友说“天地是我房屋,房屋是我衣裤,你怎么跑到我裤裆里来了?”嵇康因为朋友的桃色事件而被牵扯其中,被司马昭处以极刑。临刑前,嵇康要来一把古琴,将一代名士的最后风流注入一首名叫《广陵散》的古曲,还丢下一句“《广陵散》于今绝矣”,一时群鸦乱飞,三千太学生泪飞如雨,嵇康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壮烈的灵魂之舞。此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家陶行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还有民国时代的一对著名的师生,李叔同和丰子恺。李叔同在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候忽然出家,专心佛法,成为弘一大师;而他的高足丰子恺秉承师训,立志像他老师一样,做一个“像人的人”,为报师恩,坚持完成六百幅《护生画集》。这些历史名人都有一定的陌生度和新鲜感,很能吊起阅卷老师的胃口。

   

(四)文艺百科。

为了让作文显得色彩斑斓,气象非凡,我们还可以引入音乐、书法、绘画、建筑等元素来丰富文章的内涵。比如引入音乐:“我们不妨学一学音乐家罗波维奇。他认为,为了感受上帝的存在,首先你必须去信仰他;就好比为了感觉炉火的热度你首先必须靠近它一样,为了感受音乐的温暖,首先你必须敞开你的胸怀去接纳它。”引入绘画:“伦勃朗的画笔在空白的画布上停滞了,他终于对往日平庸的笔触说不,他绘出跳跃的光线,金色光亮下匆匆奔过的小女孩,他在一片大胆而炽热的色彩中长大了,长成真正的伦勃朗。”

   

(五)中外哲学。

中国文化和西方哲学也是很高级的材料,如果在作文中适当运用,会使作文散发出哲学的清香。比如中国文化的源头,“六经”之首的《周易》。《周易》强调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再比如儒道佛。儒家要求人们积极入世,做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谦谦君子;而道家主张人们回归自我,清静无为,在天地山水之间逍遥地度过此生。儒家和道家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个向外寻求,一个向内开掘,一个着眼于家国,一个立足于自我,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得感谢祖先遗留给我们这两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佛家希望人们修行佛法,但不可执着于佛法,心念虚空但不可执着于虚空,要“看淡,放下,自在,随缘”,才能修得正果,获得真正的觉悟。南怀瑾先生曾打过比方,说儒家好比粮店,人人必需;道家好比药店,心理有病要找道家;而佛家好比杂货店,里面应有尽有,各取所需。西方哲学中,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国拉回到人间,有生之年大半时间都是在市民广场跟人对话、帮助人们生产智慧。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认为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这就是“理性世界”。自然界的所有现象都只是“理性世界”投射下来的影子,世间大多数人出生以来就像坐在黑暗中盯着自己的影子,只有哲学家奔出山洞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再如“犬儒学派”和“斯多葛派”,前者愤世嫉俗,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住在木桶里的哲学家第欧根尼的全部身家只有一袭斗篷,一根木棍和一个面包袋,却无视前来探望他的亚历山大皇帝,喝令皇帝走开,不要阻挡他晒太阳。“斯多葛派”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缩影;每个人必须接受命运的安排,不怨天不尤人,被称为“斯多葛式”的冷静。如果你了解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你可以在作文中这样来表述:“也许并没有一层不变的所谓‘永恒’的人性,诚如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言,每个人都是还没有背好台词被匆匆拉上舞台的演员,没有剧本,没有导演,一切都是现场直播。”

作文素材的占有越丰富越深入,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关于素材积累,我曾经要求学生进行“五个一”灵魂工程的修炼,这“五个一”便是100部世界名著,100首世界名曲,100幅世界名画,100个世界名人,100部世界著名影片。当然,这是很高的标准,我们可以量力而行。这里,大家不妨顺参阅本人的作品《浮尘之上》。此作中渗透众多文化名人,文学名著以及音乐、诗歌、美学、哲学、伦理学等知识,融故事性与思想性为一体;余光中先生誉为“这也许是《儒林外史》的当代版”。

第三:“言之有序”

“言之有序”是指文章的谋篇布局或整体架构,让作文的观点和材料做到排布有序,而不是一盘散沙。全文架构主要抓住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

围绕四个方面展开思考,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会怎样”。“是什么”是指现象、概念或内涵;“为什么”是分析原因和目的;“怎么样”:提出解决的办法;“会怎样”设想这样做的效果与意义。比如作文《递上一根拐杖》,某学生的三个分论点主要论述了“是什么”:

递上一根拐杖,是爱心的传递,是一份温柔的支持。

递上一根拐杖,是探索的步伐,是一份求索的延续。

有的时候,“不递”反而也是一种“递”。

另一篇作文则论述“怎么样”:

以正直之心,为中华民族递上一根拐杖。

以誓死之勇,为中华民族递上一根拐杖。

以日常之行,为中华民族递上一根拐杖。

    

第二个原则:

采用“并列式”“对比式”“递进式”“混合式”进行架构。所谓“并列式”就是三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没有先后主次;三个分论点可以论述“是什么”,也可以论述“为什么”等等。比如《诚信是人生的护照》这篇作文,三个分论点谈论“是什么”,是并列关系:

诚信如花,花心蕴含忠贞不渝的爱情。

诚信如树,树根凝聚千古不变的友情。

诚信如土,土地渗透赤胆忠心的家国情。

“对比式”是指分论点之间是正反对比的关系,可以是现象的对比,原因的对比,做法的对比等。比如作文《用微笑埋葬痛苦》前两个分论点论述“怎么样”,是正反对比的关系,第三个分论点是综合论述。

遭遇挫折,笑对痛苦,成为人生赢家

遭遇挫折,放大痛苦,导致自我坍塌

学会调节心态,永立不败之地

“递进式”是几个分论点之间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由揭示现象到分析原因,再到解决问题。作文《享受孤独》三个分论点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层层深入:

孤独是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

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空。

孤独要求我们与现实保持适当的距离。

第四个“混合式”是十分实用的架构法。三个分论点中的其中两个集中论述一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另一个分论点则荡开一面,论述另一个方面,三个分论点之间是混合式架构。比如作文《眺望未来》的第一个分论点论述“是什么”,后两个分论点论述“为什么”:

因为未知和懵懂,前方的美好便如变幻的万花筒。

看得太透,会陷入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悲哀。

想得太深,就越觉得绮丽已逝风光不再。

第四:“言之有文”

“言之有文”就是说语言要有内涵和文采。很多中学生的作文语言干巴,满纸学生腔,通篇没有一个亮眼的语句,没有对称句和排比句,没有比喻句和拟人句,更没有具有哲理和智慧的语句。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有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或深沉蕴藉,或幽默风趣,或精致典雅。独特的话语方式有三个硬核的标准,一是感性,二是弹性,三是个性。

   

(一)感性:

营造画面感。为了追求语言的活色生香,汉语的传统一向是“立象以尽意”。比如“试问闲愁都几许”,汉语肯定不会这么回答:“我的闲愁既多又乱,既长又久。”而会这样表达:“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容美女,也不会说女子“眉毛长,嘴巴小,腰杆细”。而会说成“柳叶眉,樱桃口,杨柳腰”。如何让语言具有画面感,我们可以这么做:

1、借“物象”求画面感。

比如下面这段文字为了表明孔子的思想影响深远,运用了很多鲜活的物象来表明观点:

孔子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2、借“色彩”求画面感。

前人十分注重语言的色彩感,比如词人描绘秋天的景色,连用了许多表示色彩的词语来唤发我们的联想:

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3、借“声音”求画面感。

比如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一文中描写雨声就非常有特色: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打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4、借“动作”求画面感。

对静态事物的描摹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比如下面这段描写青苔与佛像的文字:

(佛像)他微笑着,看苔爬上脚趾,他微笑着,听苔跃上双膝,他微笑着,任苔侵拂头颅。

5、借“比拟”求画面感:

运用比喻,拟人或拟物等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是亮化语言的常规做法。像下面这段关于理性之美的论述就十分形象生动:

感情如水,理性如冰,八分之一的冰块浮动在水上显现着庄重和威严,一任冰下蓝色的水漂荡,不减半点高雅,这是理性的美。

(二)弹性:

力求流动感。让语言放飞诗意除了要营造画面感,还要让语言像蚯蚓一样蠕动,像波浪一样起伏。

1、借“长短”求流动感。

长句短句交错使用,让语言气韵流动,富有节奏。比如下面这段评论李白的文字,长短相间,诗意盎然:

你从页页诗篇里走来,三分剑气,七分月光;你向历史深处走去,绣口一吐,半个盛唐。你的眼里永远蓄满了生命的能量,一解轻舟,整条长江便诗意奔腾;一挥大笔,满纸闪动着眩目的光芒。

2、借“整散”求流动感。

整句工整对称,散句灵动跳跃,两者结合,有参差错落之美。比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有意运用了整散结合的造句方式,让语言别具一格: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3、借“句型”求流动感: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句型,我们也可以灵活化用,用旧瓶装新酒: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名利与欲望齐飞,虚荣共浮华一色

(三)个性:

力求独特感。作文语言追求个性化是避免作文千人一腔的关键所在;个性即风格,让语言烙上个人的特质,形成独特的话语风格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打造个性化语言不妨这样做:

   

1、用“修饰”使语言更精细。

“修饰”是指给陈述对象添加相关信息或细节,从而使描写对象更加清晰细腻。我们要写的“一杯茶”应是“一杯柠檬茶”或“一杯热气腾腾的柠檬茶”;要写的“一只狗”应是“一只卷毛狗”或“一只黄色的卷毛狗”;要写的“一束花”应是“一束康乃馨”或“一束素白淡雅的康乃馨”。

   

2、用“换元”使语言别具风味。

数学中常用换元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作文语言中也应该尝试着换个说法。鲁迅就是换元的高手,比如下文对古诗的引用就比一般的说法更幽默更形象: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3、用“泛灵”让语言具有生命感。

一切物质都具有生命的特性,都有感觉和知觉的能力,即万物有灵。唤起生命感的技法,写作上称为“泛灵”。言语的生命感只有在一种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才能显示出来: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多情唯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4、用“倒错”使语言多姿多彩。

将词句的语序倒装,错位,重组,尽管表意没有太大区别,但情趣和意味却完全不同;比如主谓倒错,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请看下面例句:

脆弱,你的名字是女人。

是你教我学会了敲女孩的门,于是我便来敲你的夜晚。

别了,司徒雷登。

    

总之,我们要坚信:一个意思可以有100种以上的表达方式,我们要善于尝试更高明,更有表现力的表达方式。

以上“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四个方面是我们锻造文气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我们写好一篇议论文,应该从思想,材料,布局和语言四个方面来打量自己的文章,看看是不是有出彩之处。总之,一篇作文必须有亮点,没有太阳要有月亮;没有月亮有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这样的作文只能算是平庸之作了。

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