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0-19 16:48:32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篇一: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
>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评为〝破空而来,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其人其事,
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一〞,这里是独自一人的意思.〝连〞,指连姻,即〝嫁〞.〝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传说当地多生白草,独王昭
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称〝青冢〞.〝向〞,这里是〝在〞的意思.〝黄昏〞,当作〝昏黄〞,这里指昏黄的风沙.一是为了与上句的〝朔漠〞对仗,二是为了协韵,所以倒装,就像宋代林逋>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样.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省识〞,犹略识,即未仔细辨认. 〝环佩〞,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
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故诗人称其乐曲为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