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

发布时间:2018-01-03 22:14:38

1 古诗文阅读之文言文实词

小升初考名校重点专题

建议课时:4课时

教学重点:常见实词含义识记

考点分析

长沙小升初择校考试中广益、博才、青竹湖湘一、明德等名校都喜欢考文言文的知识点,这其中就包含了对实词的考查。纵观近几年小升初择校考试中针对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考查的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所以我们只要牢记这些实词含义,解题无忧。

知识梳理

实词,是指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1、一词多义,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2、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错别字。:“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中“惠”(通假字)通“慧”(本字),智慧(意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假字)通“邀”(本字),读作“yāo(读音),邀请(意义);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黔敖左奉食”中“”通“”,应读pěng

3、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4、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通常是词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例如:

例(1)一狼洞其中。洞,本义是“洞穴”,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打洞”。

例(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形容词作名词“绿叶、红花”

例(3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动用法“使……变绿

例(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例1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十九:____________.

2用“/”将本文划分层次(在原文划分)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同学们解释词语的能力。

2.试题分析:略

3.试题分析:课内阅读理解主要考察同学们对课本内容的深入理解。通过上课认真听讲,同学们会很容易答出此题。

4.试题分析:略

【答案】

1.胡: 胡人(的住地): ;: 代词这: 停止;休息;止息: 回去十九:十分之九

2.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条件。

4(1)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道术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

(2)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例2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 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仕:做官。③坐:因为。

1.解释字的意思。

(1):_______________ (2)欲: 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正确的答案。

(1)北人食菱,并壳入口。是因为( )。

A.连壳吃可以清热。 B.他不知道吃菱要去壳。

(2)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是因为(

A.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B.他不知道菱生长在水里。

4.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欲”是“想要”的意思。

2.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话注意“非”是“不是”的意思,“知”是“知道,了解”的意思,“并”是“一起”的意思,“以”是“用来”的意思;翻译第二句话注意“坐”是“因为”的意思。

3.试题分析:第(1)小题“北人食菱,并壳人口”是因为北方人不懂的怎样吃菱角,所以连壳一起吃,而并非“连壳吃可以清热”。第(2)小题被人的回答暴露了他的无知,而并非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要人物的观点看法。仔细阅读全文并能流畅翻译。“北人”不懂得如何吃菱角,却不懂装懂,最终闹出了笑话。从他的性格的角度来谈看法即可。

参考答案】

1(1)认识,了解(2)

2(1)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2)这是因为不知道硬要装作知道。

31B 2B

4北人不懂装懂,还强词夺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说不定这个你不会的问题也因此弄清楚了呢。

【例3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巳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

2.用“/”划分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

乎?

3.文中师旷连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试题分析: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文用单音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词表达。双音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组成双音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恐已暮矣”的意思是,恐怕已经晚了。“暮”的本意是傍晚,这里是“晚”的意思。“闻”在文言文里的常用义是“听说”。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这句话的意思是,臣子哪敢戏弄君主?

3.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对文言文意义及比喻句作用的分析。这三个比喻的意思是,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它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读书在各个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作用,告诉我们,必须抓住少年这一重要、有利的学习时间,否则等年龄大了,学习就费力了。

参考答案】

1(1)傍晚,此指晚了。(2)听说。 (3)很好。

2.略

3学习要趁年少,否则年事已髙,再学就难了。

【例4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   )龙,钩以写龙,(   )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在括号里给带横线的字注音。

2解释题目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钩以写龙,凿以写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你喜欢的三个寓言故事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字词读音的掌握能力。

2.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便可正确回答。

3.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便可正确回答。注意以下字的翻译, 钩:衣服上的带钩。写:画。 凿:通"",古代饮酒的器具。 闻:听说。 下之:到叶公住所处。窥: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窗户。施:延伸,同“拖” 堂:厅堂。

4.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便可正确回答。

5.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大小,只要平时多读寓言故事就不难作答。

参考答案】

1hào záo kuī

2.叶公喜欢龙

31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 酒杯上刻着龙。(2)于是,天上的龙听说了就飞下来,把脑袋伸进窗户里,将尾巴拖到大厅中。

4.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5.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

1、文言文阅读练习

1.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词。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__ 曰: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闻:________4甚聪惠。 惠:

2、翻译句子: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积月累】

2

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哉,峨峨兮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得之。子期死,伯牙世再无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鼓。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善( 善( 若( 必(

谓( 乃( 复(

2.翻译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成语出自这个故事,是的知音,从这句可看出。

4.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什么?

5.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日积月累】

3.

学奕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③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④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①奕:古代一种围棋。 ②数:技艺。 ③奕秋:善奕者,名秋。 ④为:谓,说。)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诲二人奕( )鸿鹄将至(

2.用“∕”划分朗读节奏。

使

3.解释加点的字。

①通国之奕者也 奕秋之为听

③思弓缴而射之 ④虽与之

4.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而效果不同?

5.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

6.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4.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这部书内容中的学术观点属于________学派,而孔子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3 )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3)

①盘( ) 为汝多( )( )

3.解释以下字词。(3)

故: 去: 日中: 沧沧: 及: 汤: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②孔子不能决也

③孰为汝多知乎?

5.用自己的话说明两小儿的观点。(3)

6.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2)

【日积月累】

5.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加点的词。

1退为家人讲 2自是手不

3群儿于庭 4众皆弃 )(5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从短文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日积月累】

二、名校小升初真题

1.(广益)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钳②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②钳:夹住。

1.上文“不雨”,应解释为;“雨”本为名词,但在这句话中它作词用。

2.“今日不出,明日不出”是指什么“不出”?,这个字的读音是。

3.上文中的“禽”,不是指禽兽的“禽”,而是的通假字,意思是。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亦 2)相舍

5.翻译下列句子。

1)蚌方出曝。

(2)渔者得而并擒之。

6.这个寓言故事后来紧缩成了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日积月累】

2.(博才)

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黔敖为于路 以待饿者而

嗟来之 )( )(

以至于 从而

2.翻译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3.出自于本文的成语是:

4.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日积月累】

3.(南雅)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其剑舟中于水( )( 遽契其舟( )(

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之( )(

2.翻译。

是吾剑之所从坠。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日积月累】

4.(雅实)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选自《百喻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昔有愚人,友人家( ⑵薄暮至家,母已

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主人既闻,乃益盐。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3.这则短文给你怎样的启示?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日积月累】

5.(长郡)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长(zhang):同“掌”,掌管遂:于是。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3分)

无: 使: 信:

2.请选择“兽见之皆走”的原因是( )(2分)

A.兽畏虎也 B兽畏狐也C兽畏天帝也

【日积月累】

6.(南雅)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河,渭:黄河,渭水。 ④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⑤杖:手杖⑥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既“桃林”。

1.上述所叙述的故事是:(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2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未:( 2其杖:(

3.你赞成夸父的行为吗?为什么?(3分)

【日积月累】



2 古诗文阅读之文言文虚词

小升初考名校重点专题

建议课时:4课时

教学重点:常见虚词含义识记

考点分析

从题型来看,小升初考试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多采用比较判断的方式,要求考生对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做出判断,并不要求指明其意义。近几年小升初文言虚词考查的题型也比较稳定,采用给出四个句子,让他们一一与题干中的例句相比较、考异同的方式。

知识梳理

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是相对的。一般说来,文言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而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的有实际意义,如代词、副词、介词、连词等;有的只有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如助词、叹词等。

常用的文言文虚词共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而小学阶段与小升初考试中,我们最为常见的是以下几个:

虚词.

用法

例句

常见短语.

.

1)【动】往,到…….

2)【代】他,她,它.

3)【助】的(有时可不译).

4)【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5)【助】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

6)【助】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省去.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学而时习之(《论语》);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宋何罪之有(《公输》);菊之爱(《爱莲说》).

 .

.

1)【动】认为,以为.

2)【介】用,把,拿.

3)【介】因为,由于.

4)【介】凭借,依靠,依照.

5)【连】相当于(表承接).

6)【通】,已经.

7)【连】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

8)【介】去,来,用来(表目的).

9)【连】以至、因而 .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以刀劈狼首(《狼》);投以骨(《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年以前;北京以东.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为】认为;作为。.

【以是(是以)】因此。.

.

1)【介】在,到,向,从,对,对于,由于,在……之中(方面)(用在动词后引出对象).

2)【介】被.

3)【介】同,和,跟.

4)【介】比,胜过.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告之于帝(《愚公移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苛政猛于虎也.

【于是】与现代汉语相同;这时,当时;在这,从这。.

.

1)【代】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2)【代】那,那个,那些,那里.

3)【副】大概,或许,还是(表推测).

4)【副】岂,难道(表反问).

5)【助】调节音节,无义.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其真无马邪(《马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

 .

.

1)【代】什么,哪里.

2)【副】为什么.

3)【副】多么.

4)【副】怎么.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何以】为什么。.

【何许】何处。.

【何如】怎么样。.

【何其】多么,怎么这样。.

【何尝】并非。.

【何加】有什么益处。.

【何极】哪里有穷尽。.

.

【连】表并列:和、又。可不译.

表递进:并且” .

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

表修饰:不译? .

表转折:但是、却、然而” .

表因果:因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

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例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⑤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⑥教。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文中的“之”字按其用法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⑥/③④⑤⑦      B.①⑥/②/③④⑤⑦

C.①⑥⑦/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③⑤/④⑦

【解析】

①⑥结构助词,“的”的意思。②动词,“到”的意思。③代词,代曾妻。④代词,代彘。⑤代词,代曾子。⑦代词,代曾子的儿。

参考答案】B

【例2

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①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②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③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④下也。都因想得其⑤前利。而不顾其⑥后有患。

(1)写出文中“其”分别具体指什么?

A.自己 B.黄雀 C.螳螂 D. E.蝉

其: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词语中画线字读音完全相同的是第 ( )组。

亲密无

思索

浪吼

④勉 不屈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是第( )组。

①绝妙 舍己救人

②催促 束手无策

③陌生 无价之宝

④来历 呼风换雨

【解析】

1考查学生对虚词“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2)选项2jià日、不假jiǎ思索;选项3hào召、风号háo浪吼;选项4勉强qiǎng、坚强qiáng不屈。

3)选项4中“呼风换雨”应为“唤”。其余选项书写都正确。

参考答案】

1D E C B A A

2)①

3)④

2、文言文阅读练习

1.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加点字

1)先自其足 2)吾忘持

3 宁信 4归取之(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日积月累】

2.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日:“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馀。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其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给下列字注音。

( ) ( )

2.解释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数人饮之不( )

吾能为之( )

3.写出下列语句的意思。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4.这则寓言的深刻寓意是什么?

3.

曾子杀彘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⑤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⑥教。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的字。

①曾子之妻 ②顾为汝杀彘

③特与婴儿 ④今欺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3文中的“之”字按其用法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⑥/③④⑤⑦      B.①⑥/②/③④⑤⑦

C.①⑥⑦/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③⑤/④⑦

(4)这一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

卖骏马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下列各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比三旦立市,人莫B.臣有骏马,欲卖

C.愿子还而视D.臣请献一朝

2.下列各句中的“于”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比三旦立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二月花

C.青出于蓝而胜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毒乎?

3.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莫与言(言:说话)B.愿子还而视之(愿:希望)

C.去而顾之(去:过去)D.伯乐乃还而视之(乃:于是)

4.臣请献一朝之费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我请求您给我一天的报酬B.大臣们愿意奉送您一天的报酬

C.我愿意风送您一天的报酬D.我要求贡献一天的报酬

5.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人生启示?

【日积月累】

二、名校小升初真题

1.(湘一)

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1.解释下面加的字。

为北面

2.翻译下列句子。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此数者愈善”句中“此数者”指的是

4.上文的大意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

5.上面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日积月累】

2.(广益)

农妇与鹜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1.“皖南”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

1河边拾 2)妇就之

3)疑其受创也 4)妇奉之

5)频频颔之 6)得成群

3.翻译下列句子

1)熟视之,乃鹜也

2)妇不忍市之

4.“旬日”是指(

A十多天 B三十天 C十天 D几天

5.这个故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日积月累】

3.(博才)

景公闻命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宴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1.解释下列加的词

1)公狐白之裘

2)晏子入见,立有

3命出裘发

4饥寒者

2.请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3.景公为何会有雨雪三日而不寒的感觉?

4.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文中的景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5.这则故事让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日积月累】

4.(博才)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③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②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注释】①息:呼吸。 ②术:方法。 ③竟月:满一月,整整一个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4分)

1者解衣下田( 2)气汗雨

3农夫曰 4)行者服而退

2.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与“人之处事亦然”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欲之南海 B.,花之君子者也。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尔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甚矣,农之惰也!

2)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2分)

【日积月累】

5.(湘一)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è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的词语。

1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 ( )3席于树下(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积月累】

6.(南雅)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1),使子路问之曰(2):“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3)。”而曰(4):“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6)。”夫了曰:“小子识之(7),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 (2)子路(前542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实在。 (4)而:乃。 (5)舅: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 (6)苛政:包括苛烦的政令,繁重的赋役等。 (7)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识(zhì志):记住。

1.解释下列加的字:(2分)

1)孔子泰山 2)何为不

2.说说画线句子的大意。(2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妇人继续在这里生活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悟出了怎样的治国道理?(4分)

【日积月累】



3 古诗文阅读之文言文句式

小升初考名校重点专题

建议课时:4课时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句式识记

考点分析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式大致相同,但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文言文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是历届小升初考试中的文言文考点之一,掌握好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助于我们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进一步体会文章深层含义,并在翻译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知识梳理

文言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2、用“者”或“也”表判断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3、……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4、用动词“为”,判断动词“是”表判断

如: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有的判断句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做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三、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该句省略了主语“蛇”,全句为: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译为:永州的野外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身子上有白色的花纹。

2: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该句省略了主语“桃花源中人”,译为:桃花源中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该句将省略的谓语补充完整,全句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耗尽了。

2: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该句省略了“立”字,全句为: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译为:陈胜将自己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3.宾语省略

1: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该句省略宾语“扶苏”,译为:皇上派扶苏在外面领兵。

2: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该句省略的宾语为“渔人”,译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去。

4.介词省略

1林尽水源。

这句省略了介词“于”,全句应为“林尽[]水源”。译:桃花林()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2: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省略介词“以”,全句为:武陵人[]捕鱼为业。译为: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

注:

省略某种成分,在文言文中较为普遍。在做古文今译题时,为了使译句完整、通顺,应将古文原句中省略而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四、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见……于……”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即“见+谓语+于……”

如:“见笑于大方之家”这里“笑”的动作是由“于”后的“大方之家”发出来的。

2、用“见……”表被动。

如:“见笑了。”

3、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

如:“受制于人”

4、有时介词“于”可以省略,形成“受+动词”的形式表被动。

如:“司马受困上方谷”

5、“为……”“为……所……”表被动,形成“为+动作发出者++动作”

如:“为人所称道”

“山峦为晴雪所洗”

【例1

(长郡)“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这一句话所用的句式是?( )(选自《狐假虎威》)

A、倒装句 B、被动句 C、省略句 D、判断句

【解析】

这一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判断句的判断,根据判断句的几种不同方法,可以看出,这是个含有“……也”的判断句。

2

(广益)翻译句子“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选自《邴原泣学》)

【解析】

判断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考得最多,翻译句子要求语意畅通,注意原文的遣词造句与表达方式,而在判断句中,“……也”、“……者,……也”、“……者”、“……者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翻译时根据语序,适当调整“是”字的位置。

3

(长郡)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并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不患人之不己知,。(选自《论语》)

译:

【解析】

这一题难度较大,首先考察的是学生对论语的积累,平时有没有积累,决定了这一题是否得分,其次,考察的是对句子的理解,这句话属于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翻译时需要调整句子语序。

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4

(博才)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D.忌不自信。

【解析】

这一题难度稍有难度,但解题有技巧,面对一个陌生的句子,首先试着将它翻译出来,如若发现句子语序有颠倒,则是倒装句。

5

(广益)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将这句话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并翻译。

【解析】

这句话考察的是文言文省略句,“过中不至”前省略了“友人”,此为省略主语,“去后乃至”中则省略了“陈太丘”“友人”,将这句话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应该是:期日中,(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去后(友人)乃至。整句话翻译为:约好的时间是中午,朋友过了中午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友人离开,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6

(雅礼)翻译句子“薄暮至家,母已具食。”(选自《愚人食盐》)

解析】

判断句式考点大多数体现在翻译句子中,而省略句的翻译,则要求学生将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以保持句子的通顺、完整。

7

(博才)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而君幸于赵王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具告以事

【解析】

从被动句的集中表现形式可以看出,A选项中,“于”表被动,B选项中,“见……”表被动,C选项中,“为……”表被动,所以答案是D

这种题型需要学生透彻理解被动句的几种表现形式。

8

(广益)翻译句子“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

这是文言文被动句中,以“见”字表被动的形式,在翻译时,为了保持语句顺畅,在适当的位置加入“被”字。

3、文言文阅读练习

1.

邴原泣学

邴原少,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学者,有亲也。一则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有志,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孤: 书舍:( 何:( 得:(

愿:( 恻然:( 书:( 苟:(

徒:( 就书:(

2翻译下面句子。

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师曰:“童子有志,相教,不求资也。”

3、找出文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各抄写一句在下面的横线上。

判断句:

省略句:

4邴原泣的原因是什么?

【日积月累】

2.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行(

2)太丘舍去,去后至(

3)与人期行,相

4)元方入门不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找出文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各抄写一句在下面的横线上。

判断句:

省略句:

4.你从此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日积月累】

3.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只画一处)

1)父利其然也。

2)余闻之也久。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以钱币乞之。

2)不能称前时之闻。

3.填空。

1)文中与方仲永“世隶耕”相照应的句子是。

2)文中写他人对方仲永非凡才能的反应是通过“父异焉”和“”表现出来的。

4.找出文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各抄写一句在下面的横线上。

判断句:

省略句:

5.题目中的“伤”字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那么,作者到底为什么而惋惜呢?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日积月累】

4.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问衡,衡曰:“愿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主人问衡 2)愿主人书遍读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借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5.

猿子

武平产猿,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猿子尤奇,性可驯,然不离母。母黠,不可致。猎人以毒附母间射之,母不能生,洒乳于树,饮子。洒,气绝。猎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鸣而下,敛手就致。每夕必寝皮安,甚者抱皮跳跃而毙。嗟夫!猿知有母,不其死。况人也哉!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1)矢(2)伺(3)度(4

5)乃(6)辄(7)且(8)爱

2翻译下面句子

母黠,不可致。

3.“饮子”应理解为

4.这是一则寓言,它的寓意是

【日积月累】

二、名校小升初真题

1.(广益)

邻人卖犬

艾子晨饭毕,徘徊于门外,见其邻担两犬而西。艾子呼而问之曰:“尔担犬安之?”邻人曰:“欲售诸屠。”艾子曰:“是守门之犬也,乌屠?”邻人指犬而曰:“此畜生,昨夜盗贼横行,畏惧而不敢出一声。今日门,不能择人而吠,妄而伤及佳客,是以欲杀之。”艾子曰:“!”

1.解释文中划线词

1)西:()2)斥:()

3)启:()4)啮:()

5)是以:()6)善:()

2.请找出文中的倒装句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3.翻译

1)尔担犬犬安之

2)欲售诸屠

4.欲售诸屠与乌屠中的“屠”词性及含义均不同。前者的词性是,解释为,后者的词性是,解释为。

5.主人所以要把犬卖掉,其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日积月累】

2.(博才)

书犬马事

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弊.“公曰:”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相与一笑.

1.解释下列划线

1)有奔马

2)试其一事

3)内翰云

4马杀犬于道

2.请翻译下列的文言句子

1)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

2)逸马杀犬于道

3.请写出唐宋八大家中属于宋代文学家的名字

4.这则故事让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5.请找出文中的倒装句并抄下来

【日积月累】

3.(博才)

终身食鱼

昔者,有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鱼,不受鱼,受鱼失,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1.解释划线的字。

1)馈:________2)嗜:_______

3)故:________4)禄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

2)受鱼失禄,无以食鱼

3.郑国的宰相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日积月累】

4.博才)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不应,携妻之越。居三月,悄怆而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

(1)鲁人身织屦

(2)而欲于越

(3)子之所长

(4)不用之国

2.请翻译下列的文言句子

1)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2)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日积月累】

5.博才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帷,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给下列字注音

1)更()2)淄()3)闾()4)袂()5)踵()

2.解释下列划线

1)楚人晏子短

2)以为使

3)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晏子

4)婴最不肖 不肖

3.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晏子使楚B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C使狗国者从狗门入D以子为使

4.写出涉及的三个成语

12)(3

5.你认为晏子反击楚王最有利的一句是什么?

6.本文讲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两件事都表现了晏子

7.这个故事不仅表现了晏子的可贵品质,也表现了晏子的才干。

8.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

【日积月累】

6.(湘一)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2.解析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不筑,必将有盗。

2)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大意。

4.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其家甚智其子”,为什么?



4 古诗文阅读之诗歌鉴赏

建议课时:2课时

教学重点:诗歌鉴赏技巧

考点分析

诗歌鉴赏历来都是语文大型考试中的重点,特别是名人诗篇或是饱含哲理的古诗都是考试中的易考篇目。出题类型大致在对诗歌主题和意境物像的分析和把握,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另外对于古诗名篇还需了解相关作者背景和生平,以及写作古诗的由来。学生需要认真思考问题所在,并对诗歌中的含义有所了解。

知识梳理

一、阅读古诗的步骤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②必看作者③必看注释④必看名句⑤必看题干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一、诗歌的形象

  1、诗歌的形象表现为对意象、意境、象征和隐喻等的解读。

  2、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3、意象:诗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构建形象的主要因素。

  4、意境: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

  第二、诗歌的语言

  1、语音上:音乐之美。

  2、语义上:精炼、形象、情意之美。

  3、语法上:语序颠倒,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等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4、语言风格和意义性: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深沉委婉、热情奔放、直朴清纯、典雅文丽、轻灵飘逸;表层义、深层义(语境义、特殊义)

  第三、诗歌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欲扬先抑、照应、象征、衬托、比兴、联想和想象。

  2、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修辞方法及典故。

  3、直接抒情: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

  4、间接抒情: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

三、鉴赏诗歌分析法

  1、形象分析法

  形象即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故应注意诗中选取的事物。

  2、语言分析法

  重点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表现手法分析法

  修辞、衬托、情景关系、对仗等。

  4、意境分析法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主要和作家的风格有关。

  

四、表述题解答技巧

  1诗歌的分类

诗词曲古体诗和近体诗绝句和律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2、风格方面

  豪放:恢宏阔远、博大新奇雄奇:雄伟劲健、奇绝峭拔

沉郁:深沉蕴积  直率:奔肆率直  婉约:曲柔细密、情调缠绵  

含蓄:藏而不露  清新:清秀奇丽  风趣:幽默诙谐

  3、技巧方面

  对比比较;映衬比较;虚拟写实;象征暗示、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花用典故、以古说今;静景动写、以动写静;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勾勒、浓墨重彩。

4修辞方面

辞格的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 句式的特点:倒装、省略等

  5、情感方面

喜悦、甜蜜、愉悦、淡泊、忧郁、激昂、恬淡、闲逸、失望、寂寞、幽怨、旷达、高雅、愤懑、焦灼、缠绵

【例1欣赏《钱塘湖春行》,并回答诗后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颔联和颈联中,作者主要抓住            这四种典型景物来描绘早春西湖的美景。

2尾联里,作者通过哪个词语,道出了自己陶醉于胜景之中,久久不忍离去的情思?

【解析】

1题,先要找出颔联和颈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再找出这些诗句中描绘的四种景物。第2题,在尾联中,作者直接抒情。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行不足”一词来表达一种深深陶醉不忍离去之情。

【参考答案】

1.莺、燕、花、草2.行不足

【例2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望庐山瀑布》是朝诗人的作品,这是一首诗(填诗体名称)。

2.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这首诗用词精妙,你能简单分析一下“生”或者“挂”的精妙之处吗?

4.下列对李白《望庐山瀑布》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诗人用浪漫主义的笔法,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为瀑布创造了不同寻常的背景。

B.第二句诗中“挂”字用得妙,其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而下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C.第三句中“飞”字,写出了瀑布的喷涌而出,“直下”既写山的高峻陡峭,又写水流之急。

D.这首诗综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描绘出一幅雄奇瑰丽的瀑布图。

5.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

1. 主要考察学生对古诗及作者的掌握能力。2. “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3. 要正确理解诗句的词语含义。4. 应该是“化动为静”。5. 意近即可。

参考答案】

1.唐;李白;七言绝句2.夸张 比喻。3. “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地写出遥望中的瀑,赞颂大自然的神奇伟力。4. D 5. 表现作者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

4、古诗阅读练习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2分)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2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二、名校小升初真题

1.(南雅)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下列关于诗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B、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苏轼在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所作。

C、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D、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2、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

2.(广益)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复习讲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