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辩论网的一些关于辩论的资料

发布时间:

华语辩论网的一些关于辩论的资料
夏惟桐:四辩的风格和反驳的优先级
这段话简明扼要的概括了四辩的3个职能:给予对方立论最后击、给予己方体系最后阐述以及基于辩题的最后升华。话虽如此,但是结辩时间有限,要在短短几分钟内把3大任务都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许多优秀的结辩在升华中,都有不同的取舍。也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风格的结辩在华语辩坛出现。根据梧桐的观察,结辩风格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种:1反驳为主,蕴立于驳:这种风格的典型是01国辩马来亚大学的胡渐彪,这种风格的特点是把对方的立论从定义到标准到底线到分论点一层层的剥离,或是将对手的逻辑证伪,或是证明对手逻辑偏题。待到把对方的立论驳的惨不忍睹了,最后再收一下,将自己没有说清楚的立论进一步阐述。这种打法的优点有三:
一、通过最猛烈的进攻,能够最有效杀伤对方立论,让对手辛苦一场辛勤构建起来的逻辑体系从形式上被推倒。
二、现场效果极强,即使是准备好的反驳也能给人以很强的临场感。并且,相对另外两种风格,这种结辩给予了突发事件(对手新奇立论)充足的应对时间,不至于因为准备过多而束手束脚。三、对于逻辑性强的辩手,即使语言组织和知识底蕴稍差,也可以不惧任何对手。所以理工科学校和国外辩手比较喜欢这种模式。是这种打法也有明显的缺点:
首先,辩论的终极意义在意说服而不是反驳。这种非此即彼的两分法式的总结的手段方式却主要在反驳,其与辩论精神略有相悖。退一万步讲,就算证明对方的论证全是错的,也不代表己方辩题成立啊。其次,由于时间有限,在着重于反驳的同时,也牺牲了进一步申论的机会,也挤占了价值升华的空间。这使得,在之前己方立论没有说清楚的情况下,一旦反驳不能得手,将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不过总的来说,这种反驳在实战中是非常有效的,胜率也高,执行也相对容易些。关于反驳为主的结辩,胡渐彪在01年的3场比赛给出了近乎是教科书式的3个模板。有兴趣的辩手可以仔细的观看、研究、摸索,然后吸收为属于自己的总结风格。2、升华为主,蕴驳于立:
很多第一次看黄执中比赛的辩手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哇,原来辩论还可以这么打!但是也有很多辩手会产生疑惑:他的稿子是不是事先准备然后背一下啊?
其实这就是很多初学者的误区,认为反驳才是临场的,而陈述则一定是准备的。其实,反驳也可以随意准备的,而申论和价值升华也可以是基于现场做的。典型的比赛,可以参看95国辩的林正疆、03国辩的黄执中以及05湖北省赛的邓哲。
这种结辩风格的特点可以做如下的归纳:在结辩的时候,以之前环节所没有的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今天的辩题,先把己方的之前没说完的逻辑说清,然后更进一步说出新的价值理念。因此,这种打法的优点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和维度说清楚自己的立论,不至于让评委和观众在听完一场比赛之后仍旧不知所云。有些时候,立论在自由辩论没有讲穿,但在总结一下子点破,听众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其次,能带给评委和观众全新的思考。由于引入了新的视角和价值的升华,使得听众在聆听总结的时候不仅仅是抱着一种娱乐的心态来看一场斗嘴,而是真正的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思维进化。
然而,这种打法执行却不是那么容易。一个辩手要想驾驭这种打法,必须有极深的知识厚度和比较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一旦底蕴不足却试图强练升华,不但没什么好效果,还会给人背而来或者滥煽情的感觉。新手学黄执中必死似乎也成为了辩论圈内的一个普遍现象。
天山童姥刻在石壁上的武功,不允许她的弟子在40岁前去练,并不是因为她小气,而是因为内力修为不到家,强练有害无益。3

平行驳立: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总结套路,先归纳总结对方的几处错误,后再进一步陈述己方的观点。比较典型的模型可以参看99国辩路一鸣的总结陈词。不看模型也可以,因为大部分的结辩用的都是这种风格。
这种风格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一个字:它既包含了反驳,不至于现场感缺失,也有一定的区间来化解对方的奇兵;它又包含了申论和升华,所以不像反驳为主的结辩那样只破不立。
然而,这种看似破与立结合的风格却也不是那么好操作的。到底反驳多少,反驳什么?到底重申立论还是价值升华?当破和立都要追求的时候,却会发现也许会陷入没有一个能够讲透的窘境。并且,稳妥也常常意味着牺牲掉属于自己的特色。从初学者使用的效果来看,又很容易受到准备的束缚。
梧桐以为,以上三大种风格本身都是中性的,无所谓谁优谁劣,到底采用何种方式,要根据辩手自己的风格体系,要根据具体的比赛情况而定。但是,无论采用哪种结辩方式,反驳和申论如何进行则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那结辩的反驳该如何进行呢?梧桐将按照优先级进行分析。最优先:立论的前提,通常表现为定义或标准。在场上往往会发现这种情况,双方的定义或者标准完全不一样,却各自能开展一整套的形式逻辑体系。此时必须先攻破对手的前提,才能开展交锋。比如CDA复活赛,人类因勤奋/懒惰而进步中,正方的义为凭借而反方的定义为原因此时比赛双方如果不攻破对方的定义,就根本无从反驳对手的分论点。而标准的不同也会导致相同的影响,比如08名校杯拼车出行利大于弊/弊大于利,正方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交通效率的提高,反方的标准则是是否有利于环保,差之千里,场上根本打不到一起去。
如果把立论比做一棵大树,那么定义、标准就好比大树树根,而树干、树枝都是从树根衍生而来的。如果不把对方从根上刨掉,那么

对方的枝叶即使都被砍光,却总还有起死回生的可能。而根一旦被刨掉了,就再没活下去的希望了。
有的时候,立论的前提还可能是一两组数据。比如在应该/不应该炸毁长江大桥中,长江吃水深度就成为辩论讨论的基础。第二优先:对手的防御底线。所谓底线,就是对手退无可退的那条立论以及防守的根基。在有些时候,底线与前提是重合的。举例子的话,在网络加强/促进人际交流,正方的底线就是络交流只是现实交流的一种补充,而没有替代性的效果。如果一方守不住自己的底线,那么自己的立论大厦将可能立刻崩塌。相对应的,如果能把对方的防御底线给击破,也能够摧毁对方的立论。第三优先:对方的主要火力点或者主要事例,这个很好理解。在抗日电影中,中国士兵首先要干掉的一般都是对方的机枪手,辩论场上也是这个道理,将对手的机枪或者机枪手干掉,就离胜利不远了。
第四优先:对方的次要火力点和次要事例、数据。这一些东西点到为止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做纠缠。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握不清楚辩论的脉络,大局观不强,总是把对方立论中一些很浅的逻辑错误抓住狠打,浪费时间不说,还放掉了大鱼。忌讳:花大量力气反驳对手的口误以及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同样的,重申己方观点也有优先级,大体顺序和反驳优先级一致。然而,已经在之前的环节说清楚,或者通过结辩前期的反驳打击到位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所以申论首先应该讲述的是之前没有说清,或者被对方歪曲了的内容,接着才是其他的论点。
在重申完自己观点后,如果有充裕的时间,价值升华就是锦上添花的存在了。当然,在价值打法中,整个结辩都是在升华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那真的就很考验辩手的内力了:
杨皓:Debateonce,debatetilldeath》之《论》《辩》篇一、立论的起点
我们一般认为,一个问题会成为辩论赛的辩题应当存在支持正反双方的两个群体,他们在这个问题的某些部分存在分歧因而无法形成

统一的意见。我们极少会看到一个达成普遍共识的问题会成为一场辩论赛的辩题(现实中比较糟糕的辩题往往是丝毫没人关心,自然也不存在两个相抗群体的问题,比如中学生诚信建设主要靠自律还是他律。)因而当我们拿到一个辩题一时没有头绪的时候,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先寻找现实中支持或反对某一立场的主要理由,并分析他们的分歧所在;或是去寻找无法做出选择的中间派犹豫矛盾的原因。这里的分歧或是矛盾犹豫的地方就将是我们立论突破的起点。偏政策性的辩题往往比较容易寻找到分歧的地方,而偏价值型的辩题则往往需要去寻找犹豫不决的原因。而如何消解这些分歧,破解这些犹豫,是作为中立第三方最关心的问题,谁能在这些问题上给出更好的答案,谁就能赢得比赛。如人性本善OR人性本恶中,双方都要解答若人性本善,那为何现实中会有如此多的恶;若人性本恶,现实中又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善?又如网络对中学生利大于弊OR弊大于利中我们都知道网络能带来便捷的优势,也都知道网络会带来沉迷的风险,要如何得出比较结论?这是双方需要回答的问题。仅以上述两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立论的一方只讲人类做了如何如何多的善举,或是一方只是堆砌网络如何如何方便的例子,那这样的立论显然就不合格,因为它没有回答到中立第三方真正关心的问题,而只是强化重复中立第三方本来就知道的事实,这样的立论就没有价值。二、立论的路
在具体的辩题中我们往往遇到的是这样的情形,两个看着都很好或看着都很重要的事情,硬要我们去比哪个更好或哪个更重要,而涉及具体的比法就很细碎了,这里介绍几个我比较常用的切割方式。1、矛盾取舍法。两个看着都很好的东西在正常情况下很难比出高下,我们会去看看如果他们俩发生了冲突,我们倾向于如何判断。环境保护应以人为本OR以自然为本。我们会看到以人为本当然是很好的价值,以自然为本当然也是很好的价值,要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就在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设置人与自然利益发生根本冲突的情境,借以说明自己的立场,具体做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第二届海峡

赛世新大学的相关比赛视频。
2、现状分析法。两个看着都很好都很重要的东西,且又不存在冲突的情形,更应倡导何者往往需要借助对现状的分析。如文化创新比文化传承更重要OR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我们都知道文化传承和创新都很重要,且传承和创新也不存在冲突的情形,那我们就会转而分析现状究竟是文化传承做得更不好还是文化创新做得更不好,更缺哪个,那么提倡哪个就更有价值。常用的一个类比就是水和馒头都很重要,但对于一个快饿死的人来说,馒头更重要,而对于一个快渴死的人来说,水就更重要,所以重点是对现状的研判。3、主体特征法。两件看着都挺好的事情,我们需要比较哪个对于某个主体来说更好,或者某件有利有弊的事情究竟是否适合某个主体去做,当我们就这件事本身无法比出好坏的时候,我们会转而去探究这个行为主体的特征,从而来比较这件事对这个主体的影响。学生上网利大于弊OR弊大于利”“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OR弊大于利立论时的重点往往都是讲中学生或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某些特征和所要进行的这件事之间的契合或者违背。两个抽象的行为无法比较出好坏,但落实到某个具体的对象时,往往就能比较出重要与相对不重要。4以攻代守法。两个看着都挺好的东西,比不出来哪个更重要,在有些时候我们会直接通过质疑和削弱的手段来讲对方的那个东西实际上没有看着那么好,通过改变观众想当然的认知来打破原有的平衡,在政策性的辩题中,主要就是这种手法。我国是否应该大力发展核电正方的利益是电的价值,而反方的利益则是核的风险,那么在立论过程中,正方就会着力去说明其实核电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危险,而反方则会着力说明其实核电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必要,最后落实到双方资料和技术的对抗。三、立论的终点:
什么样的状态叫做立论完成呢?写完一辩稿么?做完战场么?写完所有的陈词和质询问题么?其实都不是,立论的重点是一套的形成,这个说法就是回答起点时的那个关键问题,只要找到了打破第三方纠结犹豫的这把钥匙,立论的工作就算完成了,反之,如

果没有找到这把钥匙,那即便写完所有的陈词和问题,其实立论都没有做好。并且这里的说法的形成是需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挑战的,至少要做到这样几点才能算是说法的形成
1、辩手能够使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本方打破平衡的方式。2、辩手有足够的资料和弹药能确保在本方的比法之下,本方必胜。3辩手能够说明本方提出这种比法的合理性以及相比对方比法的优越性
当上述三个点都能实现,那剩下的完成辩词也好,做战场写问题也好,就都是体力活了,立论的技术活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应当了解到事实上立论的过程不是自说自的过程,从立论的一开始,基础就是建立在对双方立场的分析及核心分歧或纠结犹豫点的判断,而在选择立论路径的过程中,不仅要让自己的说法自圆其说,同时还要考虑到对方可能的讲法,并

华语辩论网的一些关于辩论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