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原文、译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2020-07-14 01:21:11

杜甫《望岳》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 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 “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 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 F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

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 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 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害V分。 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 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 同。

⑸荡胸:心胸摇荡。曾:同 层”重叠

⑹决眦(Z):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幵。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 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 以为小,认为小”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 ),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 元二十四年( 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 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 于作者中年时,宰相房 ?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 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 诗没有一个 “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 “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 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 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 “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 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 为岱宗。 “夫如何 ”,就是“到底怎么样呢?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 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 “夫 ”字,虽无实在意义,

却少它不得,所谓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 “齐鲁青未了 ”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 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 “崔??刺云天 ”这

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一 古代齐鲁两大国

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 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 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 高大的形象,是上句 “青未了 ”的注脚。一个 “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 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 “阳 ”,山后背 日的一面为 “阴” (山南水北为 “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

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 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 妙笔生花,用一个 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 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 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 语不

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 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 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 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 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 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 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会当”是唐

人口语,意即 一定要”如果把 会当”解作 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 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 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 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 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 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 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 望”字,

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 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 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杜甫《望岳》原文、译文及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