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9-02 08:44:4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解读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新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思想修养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的德育功效,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此外还要强化实践。因为语文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要“授人以渔”。

第二部分:教科书分析

本教材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注重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品德修养,是一本很好的有助初中生健康成长的好教材。本课是第六单元25课《诗词五首》中的第一首诗,重点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培养国民性格,积累古诗及文言知识。

第三部分: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年级为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的古诗和文言文,他们有了初步的文言知识基础,理解古诗相对容易。且学生个性生动活泼,爱动,好奇心强。并有一定的分析能力。针对这些特点,本课借助多媒体课件,采取合作交流、探讨、辨析等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参与广泛深入。

第四部分:学习目标及实现方法

学习目标

实现方法

1、知识目标:诵读这首诗词,品味诗韵。

听多媒体示范,自己模仿朗读实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小组讨论

3、情感目标: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班级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

第五部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品析这首诗,会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第六部分: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教科书,有关习题。

第七部分: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播放一段电视系列片,请大家欣赏。(用多媒体播放电视片段《千秋诗圣杜甫》)

这部电视同学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部电视讲了一个命运多劫、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他的诗真实的记录了这个伟大的盛唐是如何走向衰落的。他的诗总是把个人心情与国家时事有机结合起来,被称为诗史。(多媒体出示杜甫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被誉为“诗圣”。有《杜少陵集》传世。

杜甫太伟大了,他的诗句一定很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于安史之乱时期的著名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信本文一定会让你对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有进一步的认识。(教师板书课文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设计意图:通过电视片引入本课的学习。生动形象暗示将要学习的内容及中心内涵。

教学效果:以直观的电视节目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为完成本课教学开了个好头。

2、在这节课中我们主要掌握以下内容。(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大家先看标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学们分析一下内涵。(多媒体出示:介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即杜甫于肃宗上元年间在朋友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歌,古诗体裁之一,通称“歌行体”。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

2吟读诗歌,读出韵味

1)看动画听示范朗读,听的时候注意一下读音与停顿(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在第一时间运用动画片范读课文,充满趣味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使学生能够有所依据的标准。

教学效果:八年级学生善于模仿,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阅读古诗的技巧。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用“/”划出节奏,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下加“△”标出韵脚。要求节奏读得分明,韵脚读得响亮,读出延长音。

注意生字读音,自己练读(多媒体出示)

怒号(háo 布衾(qīn 挂罥(juàn

突兀( 长林梢(cháng 见此屋(xiàn

3指名读,注意刚才的要求。

4齐读一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

3品读诗歌,读出感悟

默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每节内容。(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引导,并板书)

秋风卷茅

顽童抱

屋漏难眠

广厦庇寒

4精读诗歌,深入赏析

杜甫的诗句太震撼人心了,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地欣赏一下吧!

1)齐读第一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并思考讨论(多媒体出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这几句用什么手法写出了何种景象?

“怒号”一词用得好,用拟人手法写出风吼如雷,震天撼地,传达出风云突变,狂风骤至的天气变化,正因风力之猛才卷起屋上三重茅草,风力愈大,屋破愈惨。这一镜头,把诗人焦灼的心情写得形象逼真。(板书:心情焦灼)

2)齐读第二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并思考讨论(多媒体出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这里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他真的认为“群童”是强盗吗?他叹息什么?

这风中夺茅的插曲,作者意在表现爱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的行为。虽然诗中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对而为盗贼”等带有贬意的语句,可是其中的感情,全出于“惜茅”,而非源于“恨童”。他叹出了人生和社会百姓的悲苦和无奈。 (板书:叹息无奈)

3)齐读第三节“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并思考讨论(多媒体出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环境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如铁的棉被中你读出了什么?娇儿恶卧烘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无眠的雨夜,作者想到些什么

他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昏暗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自己黯淡愁苦的心境。

“娇儿恶卧踏里裂”,“恶卧”是说小孩子不好好睡觉,因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上地下已是雨水漫流,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铁”,陈年败絮,又硬又冷,小孩子怎么经受得了,哪里能酣然入梦?他们在那里乱踢乱蹬,陈旧不堪的被里子也给蹬裂开了。“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诗人在想什么?

诗人自从社会动乱以来,国家安危、民生疾苦常常煎熬着他的心,使得他经常失眠。如今身在屋内,抬头见天;躺在床上,身边有水,眼看小儿都难入睡,自己又怎能合眼。抚事感时,万念交集,自然通宵不眠了。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捱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板书:困窘愁苦)

4)齐读第四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并思考讨论(多媒体出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问:诗人没有遮风避雨的房子,却想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这是怎样一种情怀?我们原来学过的杜甫诗作中有没有类似的表现?

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由个人遭遇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这是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很多诗作中都能看到。比如我们曾学过的《春望》中,看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还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板书:博大胸襟)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合作讨论研究后出示答案,这种运用课件基于问题的教学方式目标明确,知识点便于把握。

教学效果:学生有的放矢,准确快捷把握知识点。

5、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归纳本诗中心

抒写了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不幸,想到了天下穷苦的百姓,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百姓牺牲自己也心甘情愿的愿望。诗人一声声的高声疾呼,也呼出了他强烈忧国忧民的情感。

三,拓展练习

1.练习背诵并填空

1八月秋高风怒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衾多年冷似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脚如麻未断绝

2.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下列问题:

1)“怒号”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捱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B. 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由个人遭遇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C.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D. 虽然诗中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对而为盗贼”等带有贬意的语句,其中的感情,全出于“恨童”。

设计意图:把习题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师生可以在荧幕上互动,新颖活泼。教师用鼠标控制播放,先讨论然后及时明确标准答案。快捷高效。而且题型的设计物安全立足于中考。

教学效果:能加强互动并及时发现问题。学生被教师调动起来,强化了有意注意。

四,小结

诗人悲苦一生。如今成都杜甫草堂犹在,而浣花溪畔已是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

五,布置作业(多媒体出示)

“世界和平理事会”于1982年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结合本课的学习体会,请代表世界文化名人组委会为杜甫写一份颁奖辞。

第八部分: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卷茅 心情焦灼

顽童抱 叹息无奈

屋漏难眠 困窘愁苦

广厦庇寒 博大胸襟

第九部分:教学设计评价

本教学设计按新课标来设计,注重直观性和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热爱国家人生态度。诗人忧国忧民,给同学们树立了榜样。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重点是朗读直至背诵。课的第一环节先以电视欣赏导入新课,学生能够饶有趣味的观看,轻松中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在玩中学习了新知,然后进一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教学,增加了课堂密度,直观可视,学生乐于接受,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整堂课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发现知识,教师和学生完全成了共同探索真理的合作伙伴。

第十部分:课程资源

多媒体课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电视片段《千秋诗圣杜甫》;动画片诗朗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其他相关的文字资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