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哲理故事10则其十

发布时间:2019-12-13 21:01:53

1一鸣惊人

  楚庄王莅政三年,从没发布过什么命令,也没什么政治改革。有一天右司马悄悄问楚庄王:大王啊,我听说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南山之上,三年不飞、不叫、不理羽毛,默默无闻,这是什么道理呢?庄王说:三年不动翅膀,是为了让羽翼更加丰满;三年不飞不叫,是为了窥看民间的情况。虽然不飞,一飞就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就惊人。你所说的意思,我知道了。又过了半年,楚庄王临朝听政,一下子就废除了十项弊政,兴办了九项新政,杀掉了五个民愤极大的大臣,提拔了六个有才能的人担任要职。于是,楚国大治。

  [教学内容]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简要分析]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需要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楚庄王莅政三年,没发布什么命令,也没什么政治改革,但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注重调查研究,了解国情,体察民意,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然后据此确定方针政策,一朝听政,效果惊人。

2何不炳烛

  晋平公同着名音乐家师旷闲谈。晋平公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师旷说着说:你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晋平公不高兴地说:你身为臣子,可取笑君主吗?师旷连忙说: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听人家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之日一般阳气充沛;壮年时好学,便象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时好学,只象蜡烛照明一样。但是,点亮蜡烛走路比起摸黑瞎闯,哪一种更好呢?晋平公听了,连连点头称是。

  [教学内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简要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师旷的分析告诉我们: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学习的状态是有所不同的,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但他的分析同样告诉我们:不管怎么样,学习对人总是有好处的,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3风与花的对话

  一夜风雨,果园里掉落了许许多多花瓣儿。花瓣儿挺生气,责怪风说:风啊风,你自个儿居无定所,到处游逛,我可只想长在树枝上,哪儿也不愿去。你不该将我刮到地上来。

  风说:说实在的,我虽然轻轻刮过你的脸,可你掉落下来,却怪不得我,这也是你自己的花期已满

  花瓣儿说:你不要推脱罪责。古人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落花明明是被你吹下来的,你休想赖账!

  风说:可是,古人也说过呀:‘花无百日红!’另外,对果树来说,落花可不是件坏事呀,我看还值得庆贺一番呢!

  花瓣儿一听就更生气了:什么?我掉落下来你还高兴?你还庆贺?你这是幸灾乐祸

  在他俩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时,树枝轻轻摇晃了一下,他竟完全赞同风的说法。

  树枝说:唔,是值得庆贺。我喜欢有花瓣儿来点缀,可是,我更喜欢在枝头挂满果实。假若没有花瓣儿的掉落,又怎么能结出硕大的果子来呢?

  是啊,有时候,局部的损伤,往往是整体更大收获的前奏。

4苑囿嫌大

  齐宣王问孟子说:我听说周文王的猎苑足足围了七十里,有没有这样的事?

  孟子说: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难道真有这么大吗?

  当时老百姓还嫌太小呢。

  齐宣王叹口气说:我的猎苑只围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为什么呢?

  孟子说:文王的猎苑虽然方圆七十里,可是老百姓可以进去砍柴,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这猎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我初来齐国,问明了禁令才敢入境,听说大王的猎苑不准百姓砍柴拾草,不准随意进出,杀死一头麋鹿,就要判成死罪。这不是设下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了吗?人民嫌它太大,难道不合情理吗?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简要分析]人们对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有正误之分,就主观方面而言,主要是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面对同一个猎苑,齐宣王嫌太小,而老百姓嫌太大,原因何在?阶级立场不同而已。

5蓬头赤足

  鲁国有一对夫妻,男的编得一手好草鞋,女的织得一手好麻布。有一天两口子决定到越国去发展。有人对他们说:你们搬到越国去,恐怕会穷得揭不开锅。两口子不解:为什么呢?那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越国人是光着脚板走路的;麻布是用来做帽子戴的,可越国人是蓬头披发、从不戴帽的。你们虽然手艺不错,可是到一个用不着这种手艺的国家去,不穷才怪呢。

  [教学内容]坚持唯物辨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简要分析]这对鲁国夫妻到越国去一定会受穷吗?未必!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旁人的劝说看似有一定的道理,实质上是在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越国人的篷头赤足,对这对鲁国夫妻来说,实际上是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只要引导得当,设法改变越国人篷头赤足的生活习惯,不愁生意没有。可惜寓言中的主人公目光短浅,没有看到这一点。

6愚公移山

  北山有位愚公,年已九十,立志要把阻挡门前交通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率邻子孙开山垦壤,用锹挖、用肩挑,用箕畚运到别处去,一年往返一次。智叟劝他不要白费劲。愚公说:我的决心下定了,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可以一代一代地搬下去。而山呢?搬掉一挑土,就少一挑土,这样下去,还怕它不平吗?愚公的这种干劲,感动了上帝。上帝就命令神把两座山搬走了。

  [教学内容]实践的特征

  [简要分析]这个故事的本意在于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挑战,克服困难。我们深为愚公的这种精神所感动的同时,也不免要问:为什么一定要用锹挖、用肩挑,一年才往返一次,而不用现代化的机器和运输工具呢?因为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其手段是客观的: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性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使用实践手段也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7不死之药

  【寓言典故】不死之药

  有人来向楚王进献不死之药。传达官拿着药走进内宫,迎面碰到卫队射击手。射手问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可以吃吗?传达官说:这是不死之药,怎么不可以吃?射手听了,一把夺过药吞了下去。楚王大怒,命人将那位射手斩了。射手托人到楚王面前辨白:射手是问了传达官‘可不可以吃’,传达官说‘可以吃’,他才吃的,这不是他的错,而是传达官的罪过。而且,这客人送来时说是不死之药,可是射手刚吃下肚,就要被大王杀掉,这就明明是催死之药嘛。这说明是客人在欺骗大王。您要是杀了射手,就是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宁愿听别人欺骗自己。楚王听了这话,就把那个射手放了。

  [教学内容]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简要分析]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总是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但历史上总有些人妄图长生不老,到处寻求不死之药。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不死之药是没有的,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然具有自然性。

8哲理故事——预防重于治疗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作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做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是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宴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

  主人顿时醒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一般人认为,足以摆平或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棘手问题的人,就是优秀的管理者,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由此观之,企业问题的预防者,其实是优于企业问题的解决者。

9量体裁衣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体裁衣就够了,还要问这些干什么?裁缝回答说:年青相公初任高职,意高气盛,走路时挺胸凸肚,裁衣要后短前长;做官有了一定年资,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当官年久而将迁退,则内心悒郁不振,走路时低头弯腰,做的衣服就应前短后长。所以,我如果不问明做官的年资,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

  [教学内容]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简要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位裁缝之所以名响京城,是与他能出色地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来开的

经典的哲理故事10则其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