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发布时间:2019-09-19 11:32:50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这是苏轼在游历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在诗中,作者通过对庐山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抒发了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慨,其实就是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道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够默写出来。

2、教会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懂得诗中蕴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培养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够将全诗背诵并默写下来。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体会诗中所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在古代有许多诗人都曾以山水为题作下了很多诗。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并请你来说一说,你看到的图片会想起哪一首诗呢?

1:(配乐)《望庐山瀑布》

2:(配乐)《望天门山》

2、同学们的朗诵呀与诗中描写的景色一样美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描写风景的古诗。

这首诗是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经过庐山时所写下的。

诗的名字叫作——《题西林壁》(ppt出示课题和作者)

2、解题

1、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注释,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设想:可能有同学不懂的意思,可让同学们先组词,比如题目”“题写”“问题等,结合古诗,选择正确的译义。)

3、板书课题意思: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文。

三、了解诗人

1、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诗的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2、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游记诗之一,同时所写的游庐山诗还有7首,《题西林壁》是他所写的最后一首,这首诗是他游遍庐山之后带有对庐山全貌的总结性的诗。

四、初读诗文,感知节奏

1、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赶快来读一读,听清老师的要求,自由读故事、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开始!(师板书课题)

2、教师范读。要求:同学们在听时要注意老师的节奏,在停顿的地方用“/”作上标记。(PPT出示节奏)

3、全班朗读,教师纠音。注意卷舌音平舌音的正确读法。

4、鼓励个别起来展示读,大家一起纠音、评价。

过渡:同学们已经会读这首诗了,但是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意思

五、学习第一、二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猜想诗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同桌间互相说说你猜到的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庐山却变成了一座山峰,高大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景象都各不相同。)

4、在这两句诗中,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庐山千姿万态,从每个角度都看到不一样的景象。(有岭又有峰)

5、延伸:学到这里,你是否想起,我们在上一学期也学过这种描述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发现不同的样子的文章?

(引导学生说出《画杨桃》中的话: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6、谁来把庐山不同的景象画一画?(给时间让学生作画,画完后展示、评价)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过渡:就那么一座山,为什么作者会看到好多不同的景象呢?(引导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六、学习第三、四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请你根据注释猜想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3、请你说一说,在这两句来应该注意哪些字的解释?

识:认识;清楚。            缘:因为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4、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认不清庐山真实的景色,是因为我就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七、深入体会

    1、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为什么还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3、教师归纳:诗人觉得没能够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本身就处在庐山之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到庐山的全貌了。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前两句与后两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八、拓展

1、从这首诗中,你觉得作者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教学设想:生或会回答看景象要看全面看待事物要讲究方法不要置身在景物之中只看它的局部,要站在高处看它的全貌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发现等)

教师作归纳: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像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一样,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即: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     横看-----

                                             远近高低各不同

侧看-----

 

不识真面目      当局者迷

               

只缘在山中      旁观者清    

 

2、谈感受:你能不能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平时遇到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

九、熟读背诵、默写

1、请你把自己当做诗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练习背诵

同桌间互相练习背诵。

分组竞赛背诵。

师生互背:

教师出上一句,学生对下一句。

教师说意思,学生对出相应的诗句。

将诗句顺序打乱,让学生衔接上句或下句,做到倒背如流。

谁愿意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你的背诵?

自评、共同评价背诵情况。

3、练习默写

先说一说,在默写时要特别注意哪个字的书写?不要写成不要写成的右边上头不要写成

学生练习默写。

谁愿意上黑板来展示你的默写?

共同评价默写情况。

十、总结、延伸

    1、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作答诗句的意思。

指名谈出诗中包含的道理。

谈一谈你对庐山的了解。

2、提升感情:从诗中,我们知道,庐山是一个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所以苏轼通过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并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它的奇特景象。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像诗人一样,对祖国的美丽河山有所感、有所悟,将你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十一、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题西林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