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风险案例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18-11-27 14:10:33

筑牢三道防线 防范信贷风险

信贷资产质量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关键。把握好信贷资产质量,信用社就能健康良性发展;把握好信贷资产质量,信用社就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把握好信贷资产质量,就能使农村合作金融立于不败之地。把好信贷资产质量关,本人认为构筑好以下三道防线是关键。

第一道防线是精选外勤信贷人员。外勤信贷人员作为贷款实际调查人员,对借款人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能够及时掌握借款人的详细情况,是把握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贷风险第一关。因此选好、用好、管好信贷人员至关重要:一是选好信贷人员。信贷人员良好的个人品行、职业道德、业务素质是做好信贷业务、把握信贷资产质量的前提。建立一支乐于奉献,不怕吃苦,不徇私情的信贷员队伍,信贷道德风险就能很好的回避;二是用好信贷人员。人各有特长,各有优点,管理层要善于发现每位信贷人员的特长和优点,有的信贷人员对农户比较了解,掌握农户的特点,就让其发放农户贷款,有的信贷人员对发放企业贷款有一定的方法,就让其发放企业贷款,让所有信贷人员各显神通,发挥专长。三是管好信贷人员。信贷人员毕竟是市场营销人员,接触的大多是一些生意人,整天要与客户打交道,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其思想极易发生变化,所以要经常对信贷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防止因其思想发生变化,给信用社带来风险。

第二道防线是选配好信贷会计。信贷会计作为审查把关人员对信贷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合法性、真实性负有审查的职能,对防止骗贷、冒名贷款,垒大户贷款,一户多贷能起到把关守口的作用,因此选好信贷会计也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贷风险的关键。为此,首先要配备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棒,制度观念强,责任心强,原则性强的信贷会计,从人力资源配备方面做好风险控制;其次是加强对信贷会计的检查、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信贷会计的业务水平、操作技能,提高其主动抵御风险的能力;再次是发挥内部相互制约机制,监督信贷会计的业务办理,就是要真正发挥信贷复核人员的作用,信贷会计每办理一笔信贷业务必须要经复核人员复核,杜绝信贷会计业务操作一手清现象。

第三道防线是用好信用社主任。社主任把守审批关口,也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贷风险至关重要的一环。责任意识强的社主任能够把握住质量,控制住风险,责任意识差的主任可能会给信用社带来风险,造成损失,所以用好、管好、监督好信用社主任非常关键。首先是用好信用社主任。选拔信用社主任时就要按照人品好、素质高、能力强的条件进行选拔任用,对那些只搞关系,不搞工作,只搞交际,不搞业务,只搞形式,不重实质的人员绝不能任用;其次是管好社主任,就是对信用社主任的生活圈,交际圈要多加关注,要经常开展警示教育,防止其跑偏;再次是监督好信用社主任,对主任的权利要进行有效监控,做到下有员工监督,上有管理部门监管,防止其滥用职权,安排违规贷款,造成信贷风险

受组织安排,我与全省79名信合同仁于625分赴合肥市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五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挂职学习,我被分配到中国光大银行长江路支行学习。在挂职学习期间,聆听了大学教授、商业银行资深工作者、银监局领导的授课,授课内容涉及银行风险管理、银行市场营销、企业文化建设、内控制度建设等,切身体会了光大银行的管理经验,零距离的与光大银行的员工进行了沟通和学习,获益匪浅。

据悉,光大银行合肥分行今年上半年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622%,在慨叹之余,农信社贷款管理的确要从诸多方面以一种全新的模式来管理。笔者就农信社贷款中存在的问题和贷款风险管理谈一点看法。

一、牢固树立审慎稳健的信贷经营理念

在信贷业务经营管理中,要真正处理好业务发展与规范管理的关系。业务发展是农信社追求利润的客观要求,规范经营则是保证各项业务长期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从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开展的案件专项治理活动中的相关情况来看,由于少数人的违规操作,贷款损失相当大,相关责任人和相关领导也受到了严厉的处罚,甚至断送了自己来之不易的职业生涯。在令人扼腕痛心之余,我们从事信贷工作的所有人员,特别是各个管理环节的同志要切实贯彻“稳健、审慎、规范”的信贷经营管理理念,全面规范信贷发放、收回的各个环节的管理行为,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杜绝各类短期行为和粗放管理

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机构和部门在操作风险中的管理职责,特别强调业务部门、操作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以及审计稽核部门共同构成的操作风险的“三道防线”,突出业务部门作为“第一道防线”的重要责任,着重强调各级机构负责人对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以及每个岗位、每位员工都是风险的管理者和承担者的风险文化理念。

二、提高信贷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严防道德风险

信贷业务是农信社的主要业务,信贷人员也应该是信用社中素质最高的业务人员之一,操作风险的防范归根结底是信贷人员职业素质的问题。因此,造就一支具有现代风险经营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信贷业务知识、过硬的风险识别能力的高素质队伍是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保障。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农信社信贷从业人员相对年龄偏大,知识老化,风险防范意识、识别风险能力相对薄弱。为此:一是要对信贷员进行风险意识教育,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创造价值,任何利息收益都不能弥补本金的损失,利息是小小的,本金是大大的,最大的风险是缺乏风险意识等;二是要对信贷从业人员的职业道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大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拒腐防变能力。要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使信贷人员充分意识到法律严肃性和权威性;有针对性地加强评级、授信、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管理、风险预警等信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加强对信贷从业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从心灵深处筑起一道拒腐防变的堤坝,教育员工过好金钱关、权力关、美色关等,抵御来自各个方面的诱惑,许多案例显示,银行的资产质量不高,固然有许多客观因素,更多的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三是逐步建立信贷员上岗资格认证制度。针对当前农信社信贷员队伍的现状,努力提高现有人员素质的同时,分批淘汰一些综合素质较差的员工,同时加快引进、培养一批合格的信贷人才,不断提高信贷人员素质。

三、健全各项规章细则,强化执行力度

我们知道,经营好一个企业,尤其是经营货币的银行企业,首先是设计出一套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制度。完善操作流程和操作管理制度,对于基层信用社来讲,特别强调的是制度设计一定要讲究实效性、实用性、缜密性,实践证明:抓好基础管理和流程设计是解决操作风险的基本方法。通过修补有缺陷的流程、规则,阻断操作风险的其它诱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其次就是强化对制度的执行力。再好的制度,没有人去认真执行或变通执行,那么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层层签订贷款风险防范责任书使风险防范责任目标与目标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强化各级员工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同时,各级管理人员要认真履责,敢抓敢管理工作,以身作则,从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于检查暴露的问题、管理漏洞和事故隐患,要及时处理,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使负有检查、督促、管理职责的部门和审计监督部门,认真履行事后监督责任,增强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改正问题比发现问题更有价值。发现问题很容易,但是发现问题的目的和价值在于改正,如果不能改正,所有的发现都等于零。过去我们在各种检查上耗费了大量精力,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要非常重视整改问题,将整改提升为一个管理概念,设计出相关流程、反馈机制和考核机制来建立科学的纠偏和纠错的长效机制。

在严格执行制度的问题上,还要摒弃过去那种传统的管理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的信用社在市场拓展中重营销轻手续,把工作重心放在营销部上,手续没有合规到位;由于基层网点人少事多,基层单位负责人因此对管理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以致该发现的问量发现不了,致使操作风险发生。还有一些基层社员工情面大于制度,重信任轻原则,以信任代替原则,也极易引发操作风险。凡此种种都证明了一个问题,制度执行不力是信用社操作风险频发的根本原因。

浅析农信社信贷风险防范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能够为金融机构带来明显的当期收益,这客观上造成了信贷管理人员追求高收益而忽视风险防控。面对当今案件频发,作案手段的不断更新,银监局和审计部门多次强调加强风险防控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本文以当前频发案件为例,就如何提高信贷管理水平,规避信贷经营风险,总结提出在风险监管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案例分析:

  (一)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淡薄,贷款“三查”不到位。

  坚持信贷“三查制度”是农村信用社抑制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的中心环节。“三查制度”走过场,就会失去了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关口。

  例如:某县某单位于2010120日向某信用社申请保证担保贷款200万元,管户责任人在贷前调查、审查、审批后按要求进行了发放。此笔贷款在发放程序上符合各项规章制度。但后来该贷款形成风险,原因是,信贷人员没有做好贷后检查工作,企业在持续出现销售收入及资产不断减少,利润严重下滑时没有及时采取申请资产保全、诉讼等措施。到该信用社申请资产保全时,企业已关停,造成信用社资金受损。通过上述案例分析,贷款三查不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贷款“三查”制度形同虚设,失去了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关口。

  (二) 部门职能定位模糊不清,监督执行不到位。

  各部门应严格履行职责,按规范操作,尤其是内控部门,这是贯穿于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活动全过程的控制系统,包括完善的规章制度,可行的操作规程,严密的控制程序和预警预报系统。在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自发的而不是被动地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并作为其生存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

  20112月,某信用担保公司董事长胡某等人通过向某农商行下属支行领导以及授信审批负责人等行贿,并伪造贷款人个人信息及购房相关资料,在某农商行共办理二手房虚假按揭195笔,贷款余额合计3.3亿元。经法院判决认定,胡某等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勾结银行内部人员,虚构事实,使用虚假证明等材料,屡次从该行骗取贷款,并最终造成该行实际经济损失2.4亿元。由于该行总行在授信业务管理上采取“谁审批谁管理”的做法,总行基本上不对支行审批发放的贷款进行监督检查,导致支行的违法违规行为无法及时被上级行发现。

  该行业务部门数量众多,划分混乱,主要在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制。内控体制不完善,贷前调查、贷后检查、事后监督不到位,监督力量不够,核查不及时,稽核机构手段落后,稽核检查力度不够。由于存在上述这些问题,才导致这样严重的后果。

  (三)对员工思想教育力度不足,对员工异常行为关注不够。

  员工的思想行为出现问题是诱发案件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能有效促进员工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提升员工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还要密切关注行为有异常动向的员工,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不规范操作,把犯罪行为消灭于萌芽状态。

  例如,201212月,某银行组织有关人员对全辖所有网点的账务进行清查。在对某网点检查时发现柜员努某无故未上班,也联系不上本人,就对其前一天办理的业务进行逐笔核对,发现努某私自支取单位账户现金26.5万元;盘点其库存现金尾箱发现库存短款5000元,该行立即组织检查人员对努某所经手的账务进行全面核查,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经查,该犯罪嫌疑人努某涉嫌挪用单位资金26.5万元,涉嫌冒名贷款31笔金额49万元。努某利用银行内部控制缺陷,多次办理冒名贷款供个人使用。在该行进行不良贷款清收并落实责任人时,努某担心冒名贷款问题暴露,采取不及时入账的方式挪用单位资金,并侵占个人工资收入,用于归还部分冒名贷款。

  此案件的发生正是由于该行存在严重人情大于制度、关系高于规章、信任代替监督的现象,员工风险意识淡薄,员工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片面强调员工日常工作表现,而对8小时以外的活动关注不够。

  二、针对案件引发的教训与思考

  (一)树立遵章守纪意识,防范操作风险,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

  信贷“三查制度”是防范贷款风险的根本。一是贷前调查必须到客户单位实地查看,认真核实客户所提供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特别要注意企业实际控制人及其社会关系、关联企业及其运营情况等风险点。按照《贷款通则》、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办法》和农村信用社《贷款操作规程》办理,二是对贷中审查的监督,监督贷款审批手续是否完备,签订的借款合同是否要素齐全、合规,是否按程序办理的等;三是对贷后检查要有专人进行检查,摸清企业经营状况,了解企业经营动态,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销售收入下降,利润不断的减少,资产变化较大等因素,要及时分析原因,如对到期贷款人的收回带来不利的因素,要及时采取风险预警,起诉,资产保全等措施,不得隐瞒或掩饰问题。

  (二)加强员工合规教育,规范从业人员行为。

  放贷人员的思想动态、工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信贷资产质量。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员工思想教育,通过加大检查纠错力度、强化警示作用等措施提高员工合规意识,不断增强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和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员工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不良倾向和苗头性问题。另一方面要密切监测员工行为动向,加强对基层负责人权利监控,也要加强对员工的行为分析与监控。定期进行全面员工行为排查,包括贪污侵占挪用方面、贿赂方面、外部查办方面、工作表现方面、经济往来方面社会交往方面、家庭状况方面等。采取相互交叉监督方法,严密监测员工行为动向。

  (三)多措并举提高内部稽核工作实效性,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切实加强内审稽核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稽核体制,改进检查监督方式,业务主管部门和稽核部门应特别注意对基层单位进行独立的或交叉的突击检查,提高内审稽核的自主性、针对性、有效性。一是确保检查的有效性。在现有的稽核手段上,不断创新检查方法,强化突击检查模式的应用,充分体现检查的保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确保检查的全面性。依据贷款管理办法,对照管户人贷前调查报告及贷后检查报告进行,主要查看贷款户提供资料是否真实,齐全,调查报告内容是否全面、完整。贷后检查是否做到实地查看、定期走访,内容是否涵盖借款人经营状况、股权变化、重大投资等风险预警信息,发现影响贷款安全的重大事项时,是否采取有效保全措施以降低风险等。三是确保检查不走过场。首先询问借款人基本情况,包括:借款金额及用途,利率核定是否清楚、本年度销售收入、利润、税金、电费、工人工资等情况;其次实地查看,主要是查看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经营者或法人姓名、经营地址、工人人数及厂房设备等;最后核实资产、负债情况。

如何从稽核的角度更加有效的化解信贷风险

20121204 11:35:35 来源:中国金融界网

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基础较差、人员素质较低,经营环境和服务对象又比较特殊,致使信贷管理上既面临着外部的信用风险,也隐含着一定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稽核工作是农村信用社自我监督、查错除弊、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如何让稽核工作在化解信贷风险中发挥更大作用,根据多年稽核工作实践,就提升稽核监督效能谈一下粗浅的想法。

  信贷业务面临的风险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叫违约风险,一般指由于借款人不履行契约、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无力偿还或不愿意偿还贷款本息而形成的风险。目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部分限制性行业及相关企业生产困难,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贷款;二是由于经济形势通胀压力加剧,致使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资金周转紧张;三是中小企业经营决策失误,融资渠道狭窄,再生产能力下降,无力偿还贷款。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就是信贷人员在不正当利益的诱惑下,违反道德原则、违反信贷制度,以贷谋私,具有主观故意所形成的风险。对金融机构来说,道德风险会使信贷管理走上恶性循环的轨道,导致贷款质量不断恶化。由于信贷人员经不住金钱的诱惑,接受客户好处或向客户入股,从而发放人情贷款、关系贷款,从中获得不正当利益。目前,道德风险主要隐藏在贷款的受理、调查和发放环节,主要表现在:1、贷款受理阶段。在受理贷款时,违反规定受理贷款申请,不严格执行有关借款人主体资格的限制性条件。2、贷款调查阶段。在贷前调查时,流于形式,该了解的不了解,该分析的不分析,人为夸大经营业绩。3、贷款发放阶段。在审查借款人提交的贷款资料时,人为忽视材料的完整性、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甚至帮助借款人弄虚作假,刻意提高贷款授信额度。贷款审批时,签署同意意见,甚至做其他人工作,促成贷款发放。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从风险管理的趋势看,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已经明显大于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为此,中国银监会专门制定了防范操作风险“十三条”。而贷款“三查”制度,作为贯穿信贷业务操作流程的基本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不遵守、不按照业务流程操作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为此,有效防范操作风险自然成为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当务之急。

  1、贷前调查

  贷前调查是指贷款发放前对贷款申请人基本情况的调查,但在稽核检查时发现,部分信贷人员岗位职责履行不到位,贷前调查不深入细致,仅听借款人的自我介绍, 凭个人直觉和借款人的表面现象来判断风险的大小,对于贷款的风险程度只停留在借款人资产数量的描述上。

  2、贷时审查

贷时审查是指审查人员对调查人员提供的资料进行核实、评定,复测贷款风险度,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但信贷审查时,有的审查人员单纯以抵押物是否足值来判断贷款的风险程度,对用什么标准去判断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风险问题较为模糊。过分相信企业财务报告等硬件信息,而忽视了对法人代表道德、品行等方面软信息的审查。

  3、贷后检查

  贷后检查是指贷款发放后,贷款人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情况及借款人的经营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和检查。贷后检查作为信贷管理的最终环节,对于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及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贷后检查弱化问题已成为信贷风险防控的软肋。一是以业务忙为借口,不按时对贷款进行跟踪检查,甚至为了应付稽核检查在贷后检查报告上作文章;二是检查内容过于简单,流于形式,没有对企业第一还款来源和偿还能力进行有效分析;三是检查方式单一,电话检查多,上门检查少,缺乏第一手现场实地检查,检查结果可参考价值不大;四是风险识别的时效性差,往往在贷款出现逾期、欠息等事实风险后,才发布预警信号。

  稽核的全流程防范

  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是最主要的资产,贷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信用社可持续健康发展,加强信贷资产质量稽核,防范信贷风险是稽核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颁布实施,为适应贷款新规全流程管理的需要,稽核切入点应逐步前移,由目前的事后稽核向事中、事前稽核发展,由“事后查处”向“事前防范”转变,由“合规性稽核”向“合规性与风险性并重稽核”转变。针对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实际风险情况,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将稽核的监督职能寓于管理控制之中,对信贷风险进行亮剑。

  1、对借款人诚信申贷的稽核。贷款新规推崇和倡导全流程管理,将贷款过程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借款人诚信申贷是信用社信贷风险把控的第一个环节。稽核过程中,要对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资料进行审查,看贷款资料是否真实、有效、完整,贷款用途是否清楚,是否有以“周转资金” 、“流动资金”等笼统名义申请贷款,是否属于限制性条件贷款,并结合购销合同、项目立项审批文件等资料,判断借款用途和交易对象的真实性。

  2、对尽职调查情况的稽核。尽职调查作为贷款全流程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全面深入、细致严谨、高质量的贷前调查是减少贷款隐患的重要手段。在检查贷款资料时,稽核员应综合运用生活常识及宏观政策、行业知识、财务分析技巧,从贷前调查报告中描述的企业内部管理、生产设备运转、产品结构及产品发货等情况,来分析判断信贷人员在贷前调查时是否尽职、是否实地考察。

  3、对面谈面签执行情况的稽核。执行面谈面签制度,就是为了确保贷款的真实性,防止贷款被挪用,杜绝顶冒名贷款的发生。稽核时要通过比对借款人的笔迹和印章,来审查面谈面签记录的真实性;核对借款人提供的身份证明、婚姻证明来证明借款人的主体资格。

  4、对贷款支付方式的稽核。贷款新规强调实贷实付原则,确立了两种贷款支付方式,即贷款人受托支付和借款人自主支付。稽核时要把重点放在合同中约定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条件是否符合规定上, 对不符合采用自主支付方式的贷款,必须坚持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

  5、对贷后管理的稽核。贷后管理一直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最大短板。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缺少能用于有效实施贷款发放后管理的手段和抓手。而现代信贷理论则直接建立在借款人现金流量的基础上,为此,在对贷后管理情况进行稽核时,要从借款人的资金账户入手,对账户回款资金流量进行分析,增强对第一还款来源的风险识别,以判断借款人经营形势是否恶化,信贷资产是否出现风险,是否发出风险预警信号。

6、对贷款责任人处理情况的稽核。严格信贷责任追究,对违规发放贷款、到期不能收回贷款的相关责任人,一定要严厉追责,落实贷款责任终身制。稽核时,应审查处理程序是否按照不良贷款责任认定的要求进行,通过调阅人事工资档案,查看责任人工资发放记录和纪律处分决定,并与责任人现场见面谈话,来证明对责任人处理的真实性。

关于信贷风险的几点启示

20090709 14:24:52 来源:中国金融界网

风险管理能力是现代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银行的经营效益和未来发展前景。而目前,我行的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与此国外先进银行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特别是整体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有待加强。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和创新,我行面临的风险类别日趋复杂,在加快业务发展步伐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各类风险。除注重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对于宏观政策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汇率风险等其他类别风险的认识和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一、 要遵守政策纪律与市场规则

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关注宏观调控政策风险。农发行作为国有政策性银行,是国家推进社会改革的重要资源之一,理应对国家政策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面对这一新形势,要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调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将加强内部管理与宏观调控的原则相结合,将授权授信管理与行业风险管理、区域风险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及客户准入管理相结合。一方面,继续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的行业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的支持,促进信贷资产结构的调整优化和重新配置;另一方面,对存量贷款要“回头看”,严格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强授信审核,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及未按规定程序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发放新的贷款,已发放的贷款要坚决收回,对潜在风险较大的贷款及时退出,严防存量贷款劣变。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自觉维护宏观调控政策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全面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信贷政策积极主动地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宏观层面上可能带来的信贷风险。其次,要主动接受外部监管。监管法规作为一个特定的制度安排,是通过强制性地影响银行的行为来增强公众对于银行体系的信任。作为政策性银行,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社会责任感,将外部监管与自律有机结合起来,自发选择接受监管,积极培育合规文化,从社会效益和自身长期利益预期的视角开展业务经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地位。第三,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将逐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要确实转换经营理念和经营机制,严格按照市场原则开展经营活动,减轻对于国家信用的依赖,真正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银行。

二、要高度关注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员失误、系统故障或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广泛存在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是银行经营管理面临的基础风险之一。它往往来源于制度、系统缺陷和人员舞弊行为,具有较强的内生性。而目前,国内银行普遍存在着认识误区,将操作风险等同于操作性或操作中风险,等同于金融犯罪或道德风险,缺乏对操作风险的整体认识和把握。相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更加难以事先计量和预测,因此,提高对操作风险的认识,高度重视操作风险防范,除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力争在操作风险发生之初及时、有效地识别和处置风险。首先,构建责权明晰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要配合农发行的外部改革,结合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考虑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整合目前散落于各业务部门、审计监督部门和分支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职责,明确定义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权责划分、日常控制等,确定管理层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责任,对操作风险形成一个良好的、定期的监测和汇报路径,逐步建立操作风险识别、评估与量化、监控和报告系统,建成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体系。其次,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企业文化。引导建立全行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企业文化,大力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职业操守和法律意识教育,健全岗位的自我约束制度,开展严格的、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彻底杜绝有章不循、违章操作行为,降低经营风险。

三、 要高度关注声誉风险

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和金融业务的不断国际化,现代风险管理理念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还将金融机构自身的声誉损失也视为风险,提出了声誉风险的概念。声誉风险其实就是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自身信用和公信力的猜疑、不满、负面报道或传闻及信心的缺失等。较之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等,声誉风险更难管理。要保持社会公众、客户和市场的信心,就必须通过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将自身的良好经营基础展现于公众。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加强自身内部管理和市场纪律约束,提高抗风险能力,构筑良好的经营基础。自身的实力、充足的流动性和良好的资产质量是树立良好声誉的基础。要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保持相对充足的流动性。要狠抓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比例,为抵御风险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一套良好的决策机制,包括:识别、监测与控制风险的制衡机制;足以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励约束与问责机制;高质量的、及时完整的信息获得和传递机制等等,从而获得外部监管机构和客户的更多信赖。三要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提升声誉资产价值。对内,要倡导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风气,强化员工的声誉意识,向所有员工灌输恪守公平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精神,牢固树立决不因某项交易、销售、贷款、客户和盈利机会而牺牲银行的名声和声誉的意识。对外,要树立品牌意识。独特的市场品牌及良好的声誉是国际先进银行的重要特点,建立和维护品牌已成为国际先进银行的一项重大战略。作为政策性银行,要立足自身的特色,建立品牌知名度,提高品牌的附加值和可信度。在经营和服务方面,要牢固树立客户至上的理念,建设较为完整发达的服务管理系统,实施服务差别化战略,保持与客户的长期往来关系,同时加快产品创新步伐,增加服务品种,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工作作风,减少工作迟缓、手续繁索、操作失误等造成的客户不满和负面情绪,让我行的金融服务能深入到客户心中,赢得客户的长期信赖和支持,减少客户流失的风险。

四、要严格控制项目评估过程的风险

首先,在选择贷款项目时,要减少对客户静态财务数据的过度依赖。我们对于风险的识别往往主要依靠客户的综合信息、财务信息、账户信息和授信信息等,但如果仅仅根据静态的财务数据,那么,被刻意操纵的财务数据能够使得申请贷款的客户具有很强的贷款偿还能力,从而误导贷款的决策。所以对于信贷风险的识别,需要建立在对于客户信息的深入全面的了解之上,这就要求信贷经理不仅应当具备财务知识、信贷知识,还应当具备对于企业管理的知识、不同产业的了解等,应当详细了解客户的实际财务运作。其次,在选择贷款项目时,既要关注经济指标,也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等。第三,要减少对于中介市场的过度依赖。目前国内中介市场发育不健全,市场约束不强,个别评估机构只注重收取费用,而人为高估资产价值,使评估价值远远高于市场价格和实际价值。评估价值失真极易导致贷款决策失误。

五、要密切关注汇率风险

随着我行国际业务的开办,要把加强汇率风险的管理和防范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新的汇率制度下,汇率的波动将直接影响银行的外汇敞口头寸,银行以外币计价的各种资产与负债,会随着汇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动,从而产生盈亏。客户的外汇风险上升也会影响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汇率波动的频率提高后,直接从事国际贸易的客户会因汇率波动而导致盈亏起伏,进而影响企业的偿贷能力,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增加。为此,一要切实增强外汇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外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提高外汇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能力。二要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国际业务是一项知识面较广、技术性强、操作复杂的业务,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我行开展这项业务时间短,急需引进和培训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等知识的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以促进国际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六、要密切关注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银行资产不能正常和确定性地转移为现金,或企业债务和付现责任不能正常履行的可能性。首先,要关注银行自身的流动性。一是避免信贷资金的过度集中投放。信贷资金过度集中投放蕴藏着流动性风险,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或行业出现周期性调整,银行的信贷资产将遭受严重损失,不良贷款必然大幅度增加,进而导致资产的流动性下降,流动性风险加大。二是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拓展优质信贷市场。金融产品创新可以疏导流动性,拓宽资金运用的渠道,转移和分散资产的风险,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应加大金融产品与技术创新的力度,多开发金融产品,除信贷产品外,逐步开拓完善银行承兑汇票、贸易融资等信贷市场。其次,要关注企业流动性风险。一是贷款期限的确定和调整,应充分考虑我行贷款占企业现金流的份额和比重以及企业的经营和生产周期,科学合理地确定贷款期限,尽量分期、分批归还,杜绝大额贷款一笔贷、集中还。二强化贷后监管。要加强对企业资产的动态预测和监控,尤其高度重视对企业现金流的监管,全面分析客户货款回笼归行情况、销售收入的真实性、现金流量表、利润指标等。通过全面分析,看客户第一还款来源是否充足,从而及时制定预案,避免企业现金流变化等原因给信贷资产造成影响和风险。

信贷风险案例学习心得

相关推荐